字词 | 谒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谒者 谒者官名。秦始置,两汉沿置,光禄勋属下有谒者七十余人,掌傧(宾)赞受事。魏晋南北朝并置。晋武帝以谒者隶兰台,并于中书置舍人通事,兼谒者之职。梁陈有谒者台,隋文帝时罢谒者改置中书通事舍人,炀帝时复改为中书谒者。唐代复隋初之制。南北朝谒者之职,主掌殿庭通报、朝见引纳等事,但梁时也使谒者主朝觐宴饷及奉诏出使等。又以宦官充任者,汉武帝时有中书谒者,东汉时有中宫谒者,属大长秋。后魏北齐有中谒者仆射,隋唐称内谒者。 ☚ 中书舍人 中书通事舍人 ☛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三垣(二) > 謁者 謁者 yèzhě 星宿名。一星,在左執法星東北,屬太微垣。《晉書·天文志上》:“左執法東北一星曰謁者,主贊賓客也。”《宋史·天文志二》:“謁者一星,在左執法東北,主贊賓客,辨疑惑。《乾象新書》:‘在太微垣門内,左執法北。明盛,則四夷朝賀。’” 谒者官名。负责传达命令、通接宾客。《吕氏春秋·爱士》:“~入通。” 奴仆 奴仆隶(隶臣;隶僮;隶御;陪隶;僮隶;臣隶) 臣仆 奴兵 奴子 奴才 奴役 僮奴 僮客 仆虏 仆隶 奚奴 陪仆 鼻头 苍头 仓头 僮史 使人 使者 ☚ 仆人 男仆 ☛ 谒者(1)官名。始置于春秋、战国之时,为国君掌管传达命令之事。秦、汉均沿置。西汉时规定谒者为郎中令的下属官员,主要负责“宾赞受事,”员额为七十人,“秩比六百石,”其长官称谒者仆射。少府的属官有中书谒者令,成帝时改为“中谒者令,”往往以宦官担任此职。南北朝亦曾设置,掌管引见臣下,传达命令。隋时改称“通事谒者”,唐时又改为“通事舍人”,“隶四方馆,掌朝见引讷,凡四方通表皆受而进之。”谒者中若是以宦官任职的,东汉称“中宫谒者”,属大长秋。后齐、北魏称“中谒者仆射”,隋唐称“内谒者。”宋朝以后不再设谒者一职。(2)又有称“使者”为“谒者。”东汉时改“都水使者”为“河堨谒者”。 谒者官名。❶始置于春秋战国时,为国君掌管传达。秦汉沿置。 谒者 谒者官名。春秋始置。此后历代沿置。宋、金以后废。掌臣谒见帝王的引见及传达帝王诏敕等事。《汉书·百官公卿表》: “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年) 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谒者掌宾讚受事,员70人,秩比六百石,有仆射,秩比千石。” 《金史·百官志三》: “太后两宫官属: ……谒者2员,从六品……” ☚ 冶工下士 谒者仆射 ☛ 谒者 谒者春秋战国时期为国君、卿大夫的侍从官员,掌接待引见宾客,朝会时担任警卫,亦奉命出使。《国语·齐语四》:“谒者以告,公遽见之。”后亦用以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 ☚ 门客 百行、百工之称谓 ☛ 谒者 谒者官名。为国君掌管传达事宜。战国时齐国设置。《战国策·齐策四》:“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齐国封君大臣也有设置。《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 ☚ 减租减息暂行条例 博士 ☛ 谒者yè zhě官名。春秋战国时已有,为国君或卿大夫侍从官员,掌接待宾客,或奉命出使,朝会负责保卫。《国语·齐语四》:"谒者以告,公遽见之。"《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欲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句)为客通。"西汉时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俸比六百石,有仆射(或称大谒者),俸比千石,为谒者长官(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东汉时谒者三十人,其长官称谒者仆射,即谒者台率,天子出,掌奉引。常侍谒者五人,俸比六百石,掌殿上时节威仪。给事谒者,俸四百石,掌宾赞受事及上章报问;将、大夫以下丧,掌使吊。初为谒者的称灌谒者,满一年后称给事谒者,以郎中任谒者的称谒者郎中。掌河堤之事者称河堤谒者,掌监察黎阳军营的称监黎阳谒者(见《后汉书·百官志》)。有的负专命出使:"遣谒者案行,其死罪系囚在戊辰以前,减死罪一等。"(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二月乙未,遣谒者分行禀贷三河、兖、冀、青州贫民。"(见《后汉书·孝和帝纪》)。有的谒者还领兵征伐:"遣谒者张鸿讨叛羌于允吾,鸿军大败,战殁。"(见《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谒者马贤击钟羌,大破之。"(见《后汉书·孝顺帝纪》)。王国也置谒者,原十六人,后减。掌冠长冠。见《后汉书·百官志》。魏晋沿置,员十人,七品,掌大拜授及百官班次,传宣诏命,奉命出使等,其长官称仆射。南朝宋沿置,掌小拜授及百官报章。齐因之。梁谒者台之谒者,掌奉诏出使拜假朝会傧赞等。陈沿置。北魏北齐掌吉凶公事导相礼仪。隋时置时废,唐改为通事舍人。见《晋书·职官志》、《宋书·百官下》、《南齐书·百官志》、《魏书·官氏志》、《隋书·百官志上中下》。 谒者官名。为楚王近臣。职掌传达通报,接引宾客,多由国王宠信之臣担任。《战国策·楚策三》载,苏秦至楚,王久不接见,乃谓楚王曰:“楚国之食贵如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批评楚谒者渎职、楚王慢士。此官秦、汉及后代多沿用,并可奉诏出使。 谒者官名。❶战国时期秦、楚、齐等国皆置,掌导引宾客,亦奉命出使。秦、汉沿置,除导引、出使外,亦受命收捕大臣、主持水利工程等。秦、西汉属郎中令(光禄勋),秩比六百石。东汉以后属谒者台,魏晋南北朝沿置。魏、晋、南朝宋七品,梁、陈为流外官,北魏、北齐九品。隋初未置,炀帝时复置,属谒者台,掌出使宣慰,寻罢。 谒者官名。春秋、战国始置,为国君通接宾客,掌管传达。秦汉沿置,职掌宾赞受事,秩比六百石,员额至七十人。皆以孝廉者担任,要求年未五十,仪表威严,美须大音。任满一年者可拜任县令、长史等其他官职。当迁而愿意留任者,增加其禄秩。东汉减其员为三十五人,任职满岁称给事谒者,未满岁称灌谒者;又改都水使者为河堤谒者。汉代谒者之长官为谒者仆射,属郎中令(光禄勋)。少府属官亦有中书谒者令(后改称中谒者令)。 谒者官名。战国时各国多有设置,为国君掌管传达。秦在昭王时即已设置,《史记·范雎列传》有“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的记载。汉沿置,《汉书·百官公卿表》谓谒者掌傧赞受事,员七十人,选孝廉中年少、仪容端正、声音宏亮者为之,其长称谒者仆射。自汉历魏晋南北朝,均与鸿胪并置,鸿胪之职以礼仪为主,谒者以传宣为主。其以宦者充任者,东汉有中宫谒者,属大长秋;北魏、北齐又有中谒者仆射,隋唐称为内谒者。隋炀帝置谒者台,掌受诏劳问,置谒者七十人,为谒者台的属官,掌出使,其地位在通事谒者、将事谒者之下。唐废谒者台置通事舍人,属中书省。而于太常寺与公主邑司各置谒者二人,掌传宣之事。太常寺谒者为流外勋品,公主邑司谒者品不详。宋以后废。(2)“使者”的别称。东汉时改都水使者为河堤谒者,为派往地方主管水利之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