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谋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谋攻故上兵伐谋⑦,其次伐交⑧,其次伐兵⑨,其次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⑩,具器械(11),三月而后成;距堙(12),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13),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14)。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15),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16),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17),辅隙则国必弱(18)。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19):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为縻军(20);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21),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22),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23)。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24),以虞待不虞者胜(25),将能而君不御者胜(26)。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27);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 ①全国:意谓使敌人举国降服。 ②破国:击破或打败敌国。 ③军:古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④旅:古时五百人为旅。 ⑤卒:古时一百人为卒。 ⑥伍:古时五人为伍。 ⑦上兵:最好的用兵办法。伐谋:以谋略战胜敌人。 ⑧伐交:靠外交战胜敌人。 ⑨伐兵:用武力攻打敌人。 ⑩修:制做。橹(lu鲁):大盾牌。轒辒(fen wen音坟温):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 (11)具:准备。 (12)距堙(yin音因):堆积攻城用的土山。堙:土山。 (13)蚁附之:指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城。 (14)顿:同钝,指受挫。 (15)敌:指力量相当。 (16)坚:指坚执硬拼。 (17)辅周:辅佐周密。 (18)辅隙:辅佐不周密,有缺陷。 (19)患:危害。 (20)縻(mi音迷):束缚,牵制。 (21)三军:军队的通称。同:干预。 (22)权:权变,权谋。 (23)引胜:指导致敌军胜利。 (24)同欲:同心。 (25)虞(yu音于):有准备。 (26)御:驾御,此指控制。 (27)殆(dai音代),危险,这里作失败讲。 【今译】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些;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军就差些;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差些;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差些;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差些。因此,百战百胜,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是靠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攻打敌人,下策是攻城。制造大盾牌和战车,准备攻城器械,要三个月才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三个月才完工。将帅已非常焦躁、忿怒,便命令士卒象蚂蚁一样去爬城,结果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是攻不下来,这就是攻城的灾难呀!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屈服敌人的军队而不用硬打,夺取敌人的城邑而不靠硬攻,灭亡敌人的国家而不需久战,务必要以全胜的谋略争胜于天下,所以军队不致疲惫受挫,而胜利可以全面获得。这就是用谋略攻打敌人的法则。所以用兵的法则,我军十倍于敌,就包围他们;五倍于敌,就进攻他们;一倍于敌,就设法分散他们;力量相当,就要能战胜他们;兵少于敌,就要善于退却;力弱于敌,就要避免交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坚持硬拼,就会被强大的敌人所擒获。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得周密国家就会强大,辅佐得不周密国家就会衰弱。国君可能危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令军队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军队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懂得军队的事务而干预军事行政,就会使将士迷惑;不懂得军队的权变而干预军事指挥,就会使将士怀疑。军队既迷惑又怀疑。那么诸侯乘机进攻的灾难就会到来,这就是所谓搞乱自己的军队而导致敌人胜利。有五种情况可以预知胜利: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能够胜利;懂得根据兵力多少而采取不同战法的能够胜利;上下齐心协力的能够胜利;以预先有准备对付没有准备的能够胜利;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控制的能够胜利。这五条,是预知牲利的办法。所以说,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占一半;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战都会失败。 【集评】 明·林俊:“欲攻敌必先谋,故曰谋攻。” 明·王世贞:?谋攻者,先谋定而后攻之也。篇中议论曲折,可谓得兵家之要务。”(以上二条见明·归有光《诸子汇函》卷八) 民国·张之纯《评注诸子菁华录》:“此篇以谋为上,以攻为下。” 【总案】 本篇主要论述以谋略战胜敌人的问题。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用兵的“善之善者”。而要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实现“全胜”的意图,则应以“伐谋”为上策,也就是要用谋略胜敌。这种谋略,又应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基础之上。因此,孙子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著名论断,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这一论断,至今仍是科学的真理。根据“谋攻”的法则,孙子还要求按照兵力多少而采用不同的战法,尤其在敌强我弱时不要硬打硬拼,并反对攻城这种攻坚战和消耗战;还论述了将帅与国君的战略指导关系,反对不懂军事的国君干预将帅指挥。这些思想也有一定意义。 本篇是《孙子》中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很能代表孙子文章的风格和特色。作者采用大开大合、层层推进的写法,议论深曲,说理透辟。中间的一些杂论,看似杂然无序,实亦有义脉相连,思路清晰。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对偶、连锁的句式,用笔如风樯阵马,流走奔腾,气势磅礴,不可遏阻。读来铿锵有力,琅琅上口,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这正是兵家文章的本色。 《谋攻》
春秋·孙武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①为上,破国②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③伐谋④,其次伐交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⑥。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⑦辒辒⑧,具器械⑨,三月而后成;距⑩,又三月而后已(11)。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12),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13)而非战(14)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15)争于天下,故兵不顿(16)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17)之辅(18)也,辅周(19)则国必强,辅隙(20)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21)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为縻(22)军。不知三军(23)之事,而同(24)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25)胜。 故知胜(26)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①全国:指使敌国整个地降服。 ②破国:这里指用武力攻破敌国。 ③上兵:最好的战略方针。 ④伐谋:伐敌之谋,即打破敌方的计谋。 ⑤伐交:指通过外交途径,分化瓦解敌人的盟国,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迫使敌人陷于孤立,最后不得不降服。交,这里指外交。 ⑥攻城:即以城堡为作战目标,《孙子兵法》认为这是下策。 ⑦修橹:制造大盾。橹,盾牌。 ⑧辒(fén wēn):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用排木制作,外蒙牛皮,可容纳10人,用以运土填塞城壕。 ⑨具器械:准备攻城用的器械。具,准备。 ⑩距(yīn):用以攻城而堆积的土山,以便登城或观察情况。,通“堙”,土山。 (11)已:结束。 (12)蚁附之:指士兵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 (13)屈人之兵:降服敌人的军队。 (14)非战:指运用“伐谋”、“伐交”等办法迫使敌人降服,而不用交战的办法。 (15)全:万全。这里指用万全的谋略。 (16)顿:通“钝”,这里指疲惫、受挫的意思。 (17)国:指国君。 (18)辅:辅佐,辅助。这里引申为助手。 (19)周:周到,周全。 (20)隙:裂缝,漏洞,缺陷。 (21)患:危害,贻害。 (22)縻(mí)军:束缚军队,使军队不能根据情况相机而动。縻,羁縻,束缚。 (23)三军:军队的通称。周代,大的诸侯国设三军,有的为左、中、右三军,有的为上、中、下三军。 (24)同:共同。这里是参与、干涉的意思。 (25)引:引导,导致。 (26)知胜:预知胜利。 【译文】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它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差一些;使敌人士卒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差一些;使敌人整个队伍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差一些。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用计谋打败敌人,其次是用外交的方法打败敌人,再次是击败敌方的武装力量,下策才是攻城。攻打敌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制造了大盾和攻城用的战车,准备攻城用的器械,三个多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三个多月才能完工。将官忍不住自己的愤怒而命令士兵像蚂蚁那样去爬敌人的城墙攻城,士兵被杀伤三分之一而城还攻不下来,这是攻城的灾害呀。 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使敌人降服而不用硬打,夺取敌人的城池而不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必长期作战。一定要以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因而军队不受损失而胜利可以完满取得,这就是用谋略进攻的法则。 所以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他们,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能设法战胜他们,比敌人兵力少就要能摆脱他们,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同敌人作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死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军的俘虏。 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佐得周到国家就一定强盛,辅佐得不周到国家就一定衰弱。 所以国君妨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让它前进却硬要让它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让它后退却硬要让它后退,这叫做束缚了军队的手脚。不懂得军队内部事务而干预军事行政,就会使将士迷惑;不懂得指挥军队的权谋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怀疑。全军既迷惑又怀疑,诸侯乘隙进攻的灾难就临头了。这就叫扰乱军心,而导致敌人的胜利。 所以,能预见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打的会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战法的会胜利,官兵同心同德的会胜利,用自己的有准备来对待敌人的无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会胜利。这五条,是预见胜利的规律。 所以说:了解敌人并且了解自己,百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负各半;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次战斗都必然失败。 字数:2310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35-238页. 谋攻 题解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者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孙子说:战争的指导法则是,使敌人举国屈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还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而能使敌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方针,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打败敌人的军队,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制造攻城的大盾和轒輼,准备攻城的器械,几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几个月才能峻工。将帅控制不住自己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象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卒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城池依然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是靠硬打,攻占敌人的城堡而不是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是靠久战。必须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致疲惫受挫,而胜利却能够圆满获得,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法则。 因此,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就努力战胜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要坚壁自守,实力弱于敌人就要避免决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假如固执坚守,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将帅好比是国家的辅木,将帅对国家如能像辅车相依,尽职尽责,国家一定强盛;如果相依有隙,未能尽职,国家一定衰弱。 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而硬让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而硬让军队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而去干预军队的行政,就会使得将士迷惑;不懂得军事上的权宜机变,而去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疑虑。军队既迷惑又疑虑,那么诸侯列国乘机进犯的灾难也就到来了。这就是所谓自乱其军,自取败亡。 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够胜利;懂得多兵与少兵不同用法的,能够胜利;全军上下意愿一致的,能够胜利;以己有备对敌无备的,能够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牵制的,能够胜利。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已,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或者胜利,或者失败;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危险。 赏读 本篇阐述关于进攻的谋略,包括用兵的原则,战术的选择,指挥的确立和预见胜负的方法,强调“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关于用兵的原则,孙子认为,最理想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要把“伐谋”、“伐交”的策略放在优先地位,以力争全胜为基点来制定方针。孙子主张“伐谋”、“伐交”、“伐兵”并举,实质上就是进行政治、外交、军事的总体战。 关于用兵的战术,要根据敌我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打法。主张速决战、歼灭战,以优势兵力对付敌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则要避开敌锋,保存军力,掌握主动。关于确保指挥和预知胜负的方法,孙武强调作战指挥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了解战情的君王不能任意干预。 最后的结论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些见解完全体现了一个古代军事家的卓越识见和才能,尤其是《谋攻》所提出的关于决策的理论并不仅仅适用于战争。在管理科学上同样适用,如做决策时即可采用“知己知彼”的原则,选取有效手段来获取对方信息,并依据信息合理分配力量以求最后胜利。全文文笔凝炼,峻洁严明;句式简短,多用排比,给人无庸置疑之感;且内容深刻,说理透彻,富于气势,斩钉截铁,无可辩驳。 谋攻谋划进攻之事。《孙子·谋攻》:“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之法也。” 谋划事情 谋划事情画事 谋事 ☚ 为人为国谋划 谋划做坏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