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诸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诸侯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②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③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注释】 ①诸侯:西周实行分封制,天子将天下国土分成许多受其统辖的、小的列国,被分封的列国的国君称为诸侯,并按爵禄的大小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②制节谨度:制节,费用开支节约俭省;谨度,行为谨慎、遵守法度。③社稷(jì):古代皇帝和诸侯祭祀的土神、谷神,后来泛指国家。 【译文】 身为诸侯,在万人之上而不骄横,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守法度,财富再充裕也不会损失。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就能够长久地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就能够长久地保守自己的财富。 只有保持富有和尊贵,才能保障国家的安全,从而与黎民百姓和睦相处、与民同乐。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小雅》篇中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小心谨慎地处世啊。” 【评说】 现在,诸侯国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诸侯”并没有绝迹。现实生活中,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自封为“诸侯”的,还大有人在:某些掌握实权的领导、高官,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幌子,却无视人民的疾苦和安康,独霸一方,狂妄自大,以权谋私,自富自贵,骄奢淫逸,荒淫无度;其结果是,“社稷”不保、富贵不再,甚至沦为阶下囚,成了不忠不孝之徒。 诸侯 诸侯zhūhóu春秋战国时天子分封的各国国君。《小雅·雨无正》二章: “邦君诸侯,莫肯朝夕。”郑《笺》:“三公及诸侯随王而行者皆无君臣之礼,不肯晨夜朝暮省王也。” ☚ 家伯 诸宰 ☛ 诸侯zhūhóu〈名〉我国商代、周代及汉代初期在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各国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 诸侯zhū hóu〖名词〗 诸侯古代对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战国策·齐策四》:“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也指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诸葛亮《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隆中对》:“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 诸侯 诸侯辟公 侯王 长伯 ☚ 地方官 州官 ☛ 诸侯zhū hóu本指帝王分封的列国君主,借指地方割据势力。高适《东征赋》:“用兵戈以临四海,挟天子而令~~。” 诸侯 诸侯古代对中央政权所分封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代分王、侯二等。商代最早开始分封诸侯的,当时有侯、伯等称号。周灭商和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有世袭的统治权,对天子要服从命令,还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责任。同时,诸侯对其属下也进行同样的分封,封其为卿大夫。卿大夫也拥有部分土地作为食邑。在周代,诸侯列天子之下,卿大夫之上,是仅次于天子的贵族阶层。而汉代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已无法与周代诸侯相比。 ☚ 王 卿大夫 ☛ 诸侯 诸侯由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列国国君的统称。周朝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同时有出军赋与服役的义务。在其封疆内,世代掌握统治大权。《易·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孔颖达疏: “建万国,谓割地而封建之; 亲诸侯,谓爵赏思泽而亲友之。”《国语·周语》: “诸侯春秋受职于王,以临其民。” 汉代分王、侯二等。各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理、侯仅享赋税之利。《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 “汉兴,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 ☚ 通侯 列侯 ☛ 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听从王命,定期朝贡,捍卫王室,有出军赋、服役的义务。春秋后,逐渐脱离王室的控制。 诸侯zhu houdukes or princes under an emperor 诸侯古时对分封的国君之通称。周封公、侯、伯、子、男五等;汉封王、侯二等。汉封王者号称诸侯王。 诸侯周代天子所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并有出兵服役等义务,以屏藩王室。其所属上卿由天子任命。诸侯在封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独立性很大,并世袭其统治权。春秋时期其权力逐步为卿大夫取代。此后封建社会分封的王侯,也可泛称为诸侯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