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说呼全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说呼全传

 一名《呼家后代全传》,又名《紫金鞭演义》,凡十二卷四十回。题“半闲居士、学圃主人同阅”,复题 “培杏居士、学圃主人同阅”,“半痴道人戏骗,笔耕老叟加点”、“灌园老叟戏编、清闲居士小玩”、“玩菊主人闲编、灌花逸叟赏订”、“元和道人笑正、逍遥居士快评”。书首序末署乾隆四十四年滋林老人书。滋林老人姓张名溶之,字默虞。今存的最早版本似为乾隆己亥 (1779) 金阊书业堂本,成书似也在乾隆间。又有己亥宝仁堂本等。
 
 这书很象是说书人据以讲说的底本,或者是据说书人说书所作的记录本,抑或是由弹词或其它的传统曲艺如评书、鼓书等改写而成。从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这方面的内证。在人物的对白中,书里常常加进一些 “呀”、“呔”之类的叹词:“呀!原来是钦赐的杨侯庙,不免进去少睡片时再走。”这正是说书、弹词或其它曲艺艺人惯用也爱用的语气。书中又有许多人物自报家门式的语言,如: “汉王去贤用佞,轻听宇文均,把俺呼氏诛绝,幸祖母马氏怀妊,逃回马家庄上,遂生下俺父呼延赞……”又如:“生前扶社稷,死后作神明。俺杨业,因当时扶宋征辽,潘仁美不肯发兵援救,俺遂阵亡,且害俺一家都撞死李陵碑下。蒙上帝矜恤,封为神道。不想俺女婿呼必显被妖妃庞多花屈杀了一门三百余命。昨日庞兵追来,把俺的外孙呼守勇围住,不能解救,俺只得遣了三千阴兵,冲破庞营,把外孙救了出来。待俺差了鬼判引他到来,指他一条去路。”这样的语言,若非从戏曲中直接摘引下来,便非说书等曲艺艺人表演所需的特殊语言莫属。现在我还未见有这样的戏曲,但传统的北方评书、鼓书中却有着《呼家将》的名目,或称之为《金鞭记》、《肉丘坟》,情节与此书相同,只不过人名地名稍有不一。
 “说书”一业,史籍可考,殆始于唐,宋称“说话”。“说话”于宋,已分为四家,讲史为其中一家。四家初时似乎壁垒俨然,艺人各有所专。在演进的过程中,这森然的界限便逐渐被打破,《武王伐纣平话》是“讲史”,却明显地着上了 “小说”中“灵怪”的色彩。“说话”中的“讲史”影响及于章回小说,于是有了历史演义。起初,“史”味较浓,尔后,也渐次分流。一派守着《三国演义》的传统“讲史”体例,“七实三虚”,甚且“按鉴”编演,只是把史通俗化;一派则演变到只借历史的一点点由头,由历史演义的本体上派生出若干的衍生链,铺陈敷衍,其间夹杂着英雄传奇、儿女情爱、神魔灵怪。叙唐朝的历史演义,一方面派生出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的故事,即所谓“薛家将”;一方面又派生出《罗通扫北》、《粉粧楼》——所谓罗家将故事。叙宋朝历史的则派生出杨家将—— 《杨家通俗演义》、《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杨文广平南全传》、《平闽全传》; 岳家将; 狄家将—— 《五虎平西》、《五虎平南》、《万花楼》。《说呼全传》实际上又是由杨家将故事派生出来的: 呼必显之妻为杨令公的女儿,即本书主人公呼守勇、呼守信的母亲。《宋史》有《呼延赞传》,传中也提及他的第四个儿子呼延必显,但只有两处。一曰: 呼延赞 “又引其四子必兴、必改、必求、必显以入,迭舞剑盘槊。赐白金数百两及四子衣带。”二曰:“赞卒后,擢必显为军副都军头。”《宋史》卷三百一十一有 《庞籍传》,却无庞集,且事皆与此书不合。这些民间艺人大约深深地了解平民的审美习惯和情趣,利用杨家将故事的广泛深远影响,就借着历史的这一点点由头,将英雄救美人、异人授法术、忠良得法宝、亡魂显圣灵,融贯在忠奸斗争这样一个历史大框架中,虚拟凑集了四十回大书,这实在已经离开了 “讲史”这个范畴。
 《说呼全传》无论其是说书人据以演说的底本或旁人的记录本,抑或是弹词或其它曲艺的改编本,呼家将故事久传于民间则是肯定无疑。因此,它带着民间文学的鲜明的特色:
 首先是它的故事的传承性。《说呼全传》 的故事情节与 《反唐演义传》 及《征西说唐三传》 第七十回至第九十回的框架十分相似。《反唐演义》写薛丁山之子薛刚闯祸,与奸相张天左、张天右结怨,薛氏一门三百余人尽被武后斩杀、铸成“铁丘坟”,唯薛强与薛刚得逸,薛强为李靖施法送入大宛国,被招为驸马;薛刚途经徐州卧龙山,与女寨主纪鸾英结为夫妇,后又上了汉川黄草山,作了寨主,复辗转到新唐国,被招为驸马,借得援兵,与其子侄薛蛟薛葵造反,终于报仇雪恨,一门团圆。《说呼全传》则叙宋仁宗时,忠孝王呼必显之子呼守勇、呼守信打伤致死强抢民女凤奴的奸臣庞集的公子庞黑虎,于是庞集将女儿多花献给仁宗皇帝。庞多花媚君,挑唆仁宗将呼家满门抄斩,唯守勇、守信兄弟得正直大臣如包拯、佘太君等之助得逸。呼守勇于逃难途中娶了王金莲,上了高山,娶了山大王之妹凤奴,又为杨令公派阴兵救助,来到新唐国,被招为驸马;而守信则被杨令婆、杨五郎救助,逃至定天山,为寨主齐国宝招为女婿。后来守勇、守信及其子女呼延庆、呼延寿、呼延龙、呼延豹、碧桃、梅仙会合,借得新唐国援兵,终于杀奸报仇,一门团圆。不仅框架相同,甚至许多细节,二书也甚密合: 《反唐演义传》、《征西说唐三传》有薛刚三祭铁丘坟的情节,《说呼全传》第二十七回的标题便也是“忠良后三祭铁丘”。这是很能够看出两者间的某种渊源来的。《说呼全传》,中庞多花借曹后銮仪进香,被呼得模用先帝所赐金鞭打坏的情节,又分明来自 《百家公案》第八十三回 “判张皇妃国法失仪”;庞妃命陈琳寇直御将太子溺死事则直采自 《百家公案》第七十四回 “断斩王御史”。呼守勇桃花潭除妖得鞭则与 《说岳传》 中岳飞除蛇得枪的情节相类。
 其次是它的随意性。传说或小说中曾经有过的人物、地点,可以随便拿来牵合:呼必显成了杨令公的女婿,王贵的儿子王汝南成了呼守勇的泰山。包公、陈琳、杨五郎、杨令婆、八姐、九妹等都随作者的意愿,随时出现在书中,呼守信的岳父齐国宝还是 “杨家将的花花太保,因同十二寡妇征西失踪,流落西羌。”书中的地理,几乎没一处是对的:说包公告病归里,但包公却似未回安徽,而象归隐在开封附近; 新唐国究竟何在,连作者心中也无个确定方位,只是因为薛刚反唐故事中曾经出现,就随意借来一用。
 再次是,作者重的是情节,不重描写。这一点,倒很象“元至治间所刊平话五种”,而与其它的市人小说不同,更见说书人说书底本的特色。就如写呼守勇从自家地道中逃至新唐国一线,故事便跌宕起伏。先至王家庄,与王金莲成亲,又被庞家知觉,派兵围住; 逃出王家庄,巧遇曾被自己所救,如今已经落草的赵大郎赵凤奴兄妹,与凤奴成亲,又被庞家四虎追及,至夫妇失散; 得杨令公阴兵驱散庞家兵将,呼守勇方登上了去新唐国的征途; 到新唐国,因无钦赐的金鞭为证,国主又不相信是呼家之后,要当作奸细,绑赴刑场,得大臣保举除妖,方得赦免,待除妖得鞭之后,才被认可,招为驸马。此外还有呼守信一线,又有他们的子女的遭际活动。的的确确是曲折复杂。
 从文学的角度说,《说呼全传》并不是一部写得很好的小说,甚至可以说是一部相当蹩脚的小说: 人物的出场往往十分突兀,上下文也每每不相衔接,甚至还有情节背异,不合情理之处,而且叙事十分粗疏,有时又大段重复前事,以至拖沓重复。但如果我们从民间文学的角度,透过其文学的表面,探究其深层的文化特征,便会发现,其中确有许多如郑振铎先生所说 “材料颇多足资参考者” 的东西在。(《西谛书话·欧行日记 (摘录)》 1983年版) 而且,我们便也能够理解,这样一部故事与《反唐演义传》、《征西说唐三传》雷同的书,竟也能在民间广传不绝的原因了。
 书中所写呼守勇、呼守信出猎救美的事,便颇合平民,尤其是市井细民的口味。这些处于底层的人民,说不定什么时候也会遭遇到某种飞来人祸,而自己又势不足敌,力不能抗,因此,总幻想着有某个英雄会从天而降,予以搭救。呼守勇兄弟不畏权势,痛殴了强抢民女为妾的庞黑虎,他们正是这样的英雄。他们为这些平日受压迫、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出了一口气,平民自然热爱他们,况且,他们还是曾经随同家喻户晓的杨令公征辽,立过赫赫战功的呼延赞的后代、杨令公的外孙,这更增添了人们的崇敬。因为抱打不平,却遭奸臣的陷害,于崇敬之外,对呼守勇、呼守信兄弟,人们更增同情。于是,接下来便希望着忠良之后的发迹报仇,先有了王金莲与呼守勇联姻的情节。作者按照民间的神话传说,写王金莲夜梦青龙绕体,白天于妆楼见桃源洞红光滔滔,因而发现了呼郎,暗示忠良之后的不凡前身和天佑的自然。然后描写呼守勇于花园使枪,枪法娴熟,王员外恰又曾立誓: 定要得“枪法精熟”之人与女儿成婚,王金莲与呼守勇的婚姻便水到渠成,符合民间 “婚姻前定”的婚配观念。接着,小说又写庞集调兵追赶,呼守勇在向新唐国逃去的途中,巧遇曾搭救过的凤奴哥嫂,杀退追兵,以凤奴相配,这又正所谓“自古道: 以德报德,天下皆然。”尔后,呼守勇来到新唐国,为新唐国除妖获宝,又被招为驸马; 其时,他的兄弟呼守信也在杨令婆、杨五郎的帮助下,到了定天山,通过擂台比武,与齐寨主的女儿月娘成了夫妇。这一切的一切,完全是作者按着平民的道德观虚构出来的,作者对平民的世俗心态、审美习惯和情趣,可以说是熟悉到了极点!除妖获宝,招为驸马,擂台比武成亲,是许多古小说中都具有的故事,就象是才子佳人小说中才子的中举奉旨完婚一样。这里除了编故事人的取巧外,怕也包含着平民的若干心愿: 大登科、小登科,那是读书人所盼望的; 除妖、打擂则是武夫的事,这意味着平民希望靠自己的才与力去搏求自己的前途、幸福,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其中是否也有对门第的蔑视或挑战呢?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这小说中的人物有一种为除奸雪冤不折不挠的执着精神。呼守勇、呼守信为抗拒庞家的邪恶势力,九死一生,誓不回头; 他们的子女呼延庆等,三祭“铁丘”也是宁折不弯,一往无前。作者还特地写了庞家父女暗害太子,呼延庆等拚死救驾,这就把家仇国恨联在了一起,显得人物不拘拘于私愤,而让主题具有了忠奸斗争的意义,也赋予了前述那种一往无前精神以更高的价值。书中人物虽多概念化,而于仁宗皇帝的耳朵软的描写,却较为形象; 仁宗本几次要赦免呼家,但庞妃一哭求,便又改变了主意。
 这书的情节颇为曲折,但线索却是清晰分明: 先是合叙呼守勇、呼守信兄弟,以单线的形式行进;接着兄弟俩逃难离散,作者也自然地将单线一分为二,变为双线行进,分叙兄弟俩逃难途中的遭遇; 然后又将双线绞合起来,叙呼延一门的合力除奸雪冤。这样清晰的发展线索,颇有利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听众欣赏。因为曾长久地在民间演说,这书的语言,也颇具民间文学的那种晓畅、通俗的特点,有些语言还相当生动。比如说,书中写王员外要将女儿嫁给呼守勇,王夫人却嫌呼家穷途无聘,与员外呕气。不料女儿王金莲却早暗中看上了呼守勇,反过来劝母亲。王夫人只得说: “呸,你父女俩都是没下梢的!这叫: 抱鸡鸡弗斗,气杀抱鸡人!”(第八回)又如:“那小姐……一阵紧痛,喜生一位官官。那翠桃抱来一看,说道: ‘小姐,官官生得鼻直口方,声音响亮,与公子面貌一般的。这是小姐与公子伶伶俐俐,自然生的官官也是清清秀秀; 若是龌龌龊龊父母,必定生个邋邋遢遢的儿子。’那翠桃同小姐在里边抱了官官,好不快活。”再如书叙庞家四虎追呼延龙等到祝家庄,盘问祝太公,庞飞虎道: “你这老儿,买腌鱼放生——不知死活的。如今姓呼的在那里?快些说!”用的都是活生生的民间口语,又很有点节奏感,且合乎人物的身份。这些,都值得称道。

《说呼全传》原文和解析 - 明清小说 - 可可诗词网

《说呼全传》

说呼全传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金阊宝仁堂刊本《说呼全传》扉页书影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金阊宝仁堂刊本《说呼全传》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英雄传奇小说。一名《呼家后代全传》,又名《紫金鞭演义》、《呼家将》。十二卷四十回。撰者不详,各卷题署不一。题“半闲居士、学圃主人同阅”,亦题“培杏山人、爱莲居士编”、“半痴道人戏编、笔耕老叟加点”、“灌园老叟戏编,清闲居士小玩”、“玩菊主人闲编,灌花逸叟赏订”、“元和道人笑正,逍遥居士快评”。名号不一,立意相关,或为同一人。成书于清乾隆年间。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金阊书业堂刊本,藏辽宁省图书馆;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金阊宝仁堂刊本,藏复旦大学图书馆;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书艺堂刊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嘉庆十年(1805)华英居刊本,原郑振铎藏。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影印金阊书业堂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金阊宝仁堂刊本,199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十大古典英雄传奇小说》丛书”排印金阊宝仁堂刊本。

宋仁宗时呼延赞之子呼延得模,字必显,生有二子,长名守勇,次名守信,不仅熟读诗书,且有百步穿杨的武艺。一日兄弟俩外出游春,遇着丞相庞集之子庞黑虎强抢民女赵凤姑,不平之下将他打成重伤,回家之后,病愈沉重,医疗无效,竟就死了。就此呼家与庞家结下冤仇,庞集时时刻刻伺机报复。仁宗即位,选庞集之女多花为妃,庞集做了国丈,不可一世。庞妃媚惑君王,使呼延必显家满门抄斩。仁宗又听信庞妃之言,令工部起造狱坟,将必显全家三百余口葬于此,立了一块大石碑,上刻“奉旨抄斩呼家将之狱坟”几个大字。呼延守信去太华进香,不在家中,呼延守勇从家内地道中出逃,二人免罹凶难。

庞集知少了两人,便领兵追赶搜捕。呼延守勇逃入辞官回乡的王汝南家,躲在花园的桃源洞中。后与王汝南之女金莲相见,王家欲救之,乔妆为包拯的甥女、李员外的小姐。适庞集进府捉人,包拯制止,救了守勇。守勇与金莲成婚。庞集闻得风声,并不死心,又领了三万人马继续追捕,在包拯再次救助下,守勇出走,临行告诉怀孕的妻子,倘若生男,取名延庆,长大后到新唐国来寻父。

臣夫妇等合力将追赶而来的官军打败,守勇并与凤姑成亲。庞集兵败回京城,奏过仁宗,下书其弟总兵庞琦,令他四个武艺高强的儿子前来助阵。大儿龙虎使一杆梨花枪,二儿牛虎用一把开山斧,三儿毛虎用一对钢鞭,四儿飞虎用一柄方天画戟,不日都到了山寨。战斗数日,官军用芦粟秆子遍烧山寨,庞家四虎将守勇团团围住。守勇正在精疲力竭之际,见外祖杨业显神,率兵三千前来解围,并指明去新唐国的道路,使夫妻、父子、兄弟相会,以续未了之缘。此时赵虎臣夫妇与凤姑也杀出重围,晓行夜宿,到了五霸山,打败山上五个头目,做了寨主。

且说呼延守信太华进香后,来到太行山,叩见外祖母杨令婆,又见了舅母、母姨、嫂嫂等。住了不觉三年,浑然不知家内之事。一日忽闻一声炮响,为庞集率领的三万人马围住,在杨府八姊九妹掩护下,又逢杨五郎从五台山回家探亲,一齐救了守信,守信急忙逃至西羌。羌主齐国宝原来部属杨家将,因征西失队,流落西羌,纠集一批人马,做了定天山寨主。儿子齐雄、儿媳邓氏三娘皆武艺高强。这天他和夫人脱氏、女儿月娥同去教场看比武,遇到流落在此的呼延守信。齐国宝为女儿月娥招婿,搭了擂台招引好汉比武,守信与月娥在擂台上比武传情,结为夫妻。

呼延守勇到了新唐国,报奏官入内说有中国表侄要见千岁。因守勇没有祖传御赐金鞭为证,国主要将守勇斩首。幸亏众老臣求情,才赦他去桃花潭降除妖逆。双方交手,不料此妖逆化为金鞭,上书“鞭赐御弟呼延赞”七字。有了此金鞭,国主大喜,说咱家与山前杨氏、山后呼延氏世代老亲,便将公主许配守勇。

王金莲与守勇分离半年后,生一子,取名延庆。延庆长到十岁,从王禅祖师学艺三年,会了秘典术法及十八般武艺,便与母亲同去新唐寻找父亲,他们扮成唱连厢打花鼓儿的,出了潼关。路过西羌,遇到守信、月娥,叔嫂妯娌相认。晚间呼延必显显圣嘱儿守信携延庆及儿子延虎、延豹去京城上坟。延庆、延虎扮成乞儿先到了呼王坟,见一石碑,读了那行字,不觉大怒,便将石碑砸为两段,并痛骂庞妃。此时惊动监守者,双方交手之际,延庆跌落坑中被捉,被庞集绑送法场斩首。正在危急之时,恰逢包拯征辽中奉旨回朝督理朝政,解救了延庆。

延庆等离开京城上路,途中遇到凤姑所生的碧桃、梅仙,她俩也是来京城上坟的,于是再次到坟上。兄弟等扮做花脸,姊妹俩扮成打花鼓唱连厢的,吸引监守者来观看。

庞妃差内监往召庞琦家四虎,图谋在元宵夜大放花灯之际,混进八王府,把留住在府内的太子骗出来杀掉。呼延庆等人先在呼家狱坟附近放火,待庞家兵丁来救,呼延庆挡住庞家四虎,碧桃姊妹把太子救回八王府,八王也招纳呼延庆等人暂住府中。不久呼延庆投奔新唐国,见到父亲守勇和异母兄弟延寿等。巧逢仙山狼主比武招驸马,延豹、延寿都被公主选中,招为驸马。此时庞琦又攻打天定山,将齐国宝及王金莲等团团围住,幸遇守勇率子侄与番兵来救援,分兵冲杀,庞琦被齐国宝斩为两段,打败了东海王所有兵马。

呼延庆以进贡为名,过关入京见到八王,倾诉了呼延一家被庞贼陷害之情。延庆还同延龙、延寿及两位公主再到狱坟拜祭一番,然后出关而去。八王代呼延家面圣,与包拯奏言:说元宵那日,庞家四虎将对太子行刺,亏得呼延一家救太子到府,止此一端,那庞集父子就该律拟凌迟。仁宗依奏,赐命守勇、守信奉旨进京察佞除奸,率三军过关斩将,兵返王城。并下旨缢了庞妃,庞集父子革除官职,后为延庆所杀。仁宗还着礼部撰了祝文,遣八王设祭以慰忠魂。呼家将除奸雪恨,重建功臣府,合家团圆。

说呼全传

小说。清“半闲居士、学圃主人同阅。”卷七、卷八改题“培杏居士、学圃主人同阅”,卷九改题“半痴道人戏编,笔耕老叟加点”。作者无考。十二卷四十回。书叙宋仁宗时,忠孝王呼必显之子呼守勇、呼守信,因右丞相庞集之子庞黑虎强抢民女,将他打伤致死。庞集为了报仇。献女媚君王,呼家遭满门抄斩,死三百余口,仅守勇、守信逃亡。呼守勇得包拯庇护,乔装成绣女闯过刀兵关,得退归林下的王汝南,妻之以女王金莲。后又逃去属金莲生子取名延庆,长大后至新唐国寻父。后呼守勇被民女凤姑及山寨大王赵虎臣夫妇相救,击败追兵,并与凤姑结婚。呼延信自太华进香到太行山叩见佘太君,得杨家将救护,来到西羌,与定天山寨主女儿齐月娥擂台结情,配为夫妻。后呼延庆长大,母子偕同去新唐国寻守勇,路过西差与月娥相认,呼必显显圣嘱儿辈赴京上坟。呼守信即携侄儿延庆与儿子延龙、延豹扮作乞儿到京上坟,见呼王坟石碑上写着“奉旨剿除反贼呼必显狱囚坟”,便将碑打碎,口骂庞妃,庞集将呼延庆拿获,绑赴法场,幸被包拯得机放走。其时凤姑所生碧桃、梅仙二女亦来上坟,一家相认。后得复仇,庞妃想借机杀害养在八王府内的太子,得碧桃姊妹相救,被留八王府中。呼延庆投新唐拜见父亲守勇及异母兄弟延寿,值狼主比武招亲,被招为驸马。后与庞军大战得胜,入京见八王陈情,八王代呼面君,仁宗听八王与包拯之奏,缢死庞妃,革去庞集官职,召呼家将上殿,降旨加恩,重建功臣府,祭坟慰忠魂。庞集亦被呼延庆枭首伸冤雪恨。有乾隆己亥(1779)全阊书业堂刊大字本,又乙亥宝仁堂本、嘉庆乙亥(1815)全阊书业堂翻刻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3: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