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说医解字︱前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说医解字︱前言
  • 位置: 首页/附录库/说医解字

前言

 任何科学都是在继承前人经验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学是治病救人的科学,何尝不需要学习医学理论,而学习医学理论首先必须通过语言文字关。故缪希雍说:“凡为医师,当先读书; 凡欲读书,当先识字。字者,文之始也,不识字义,宁解文理; 文理不通,动成窒碍。虽诗书满目,于尘不染,触途成滞,何由省入。譬诸面墙,亦同木偶,望其拯生民之疾苦,顾不难哉!” (《本草经疏·祝医五则》) 义存乎声,音正而后义全,不了解古汉语的读音规则就看不懂古医书。钱大昕说:“古人以音载义,后人区音与义而二之。声音之不通而空谈义理,吾未见其精于义也。” (《潜研堂文集·卷二十四·〈诗经〉 韵谱序》) 古今语音有流变,古医籍中许多字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读法。明陈第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难入。” (《毛诗古音考· 自序》) 古汉语不同于现代汉语: 古汉语多单音节词,常在不另造新字的基础上采用增加音读的方法来派生新义、区别词性; 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主要靠增加音节的方法派生新词。况且汉字又有古今、同源、通假等关系,必须根据上下语境来正音释义,特别是对待古医籍中的联绵字更不能望文生义,而因声别义和因声求义便是析疑解难的两把钥匙。这不仅是如何正确理解词的音义的问题,而且关系到中医学理论的继承问题。正确理解文字的形、音、义,就可解决中医学理论中的许多疑难问题,澄清一些是非。
 一、怎样运用因声别义和因声求义法读懂弄通古医籍
 因声别义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如 《灵枢·本输》: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 此段经文历代医家无确解,关键在于一个 “将” 字,是读去声呢? 还是读平声? 如果读去声,把“将” 字理解为 “统帅”。查遍《内经》,无少阳统帅肺肾两脏的原文,只有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甲乙》 改少阳为少阴,也不烦改字。如果认为少阴肾统帅肺肾也讲不通,少阴肾既为统帅,自己统帅自己,又怎能成话?须知 “将” 字应读平声,有“助” 义。(《诗·商颂·烈祖》: “我受命溥将。”郑玄《笺》: “将,犹助也。”) 属 (zhǔ主) 字有连络义。《灵枢·本输》原文的本义是: 少阳三焦脉连络肾脏,肾又向上连络肺脏,故少阳三焦有协助肺肾两脏水液平衡的作用。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肾主水液之排泄,三焦有协助肺肾两脏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这在《内经》 中俯拾皆是。所以 《灵枢·本输》 此句下文紧接着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其实就是对上文的补充说明。这样理解,文从字顺,医理贯通。又如袁枚《徐灵胎先生传》: “遂赋工属役,民不扰而工已竣。”“赋工属役”语本《左传》,《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属役赋丈。”孔颖达疏:“属役,谓属聚下役也; 赋丈,谓课付尺丈。上即号令丁役之事,以告诸侯,令诸侯各出若干之役,若干之丈,故云属役赋丈。” 据此,则 “赋工” 是摊派工程量,“属役”是征集民工。“属”读 (zhǔ主),《周礼·地官·州长》郑玄注:“属犹合也,聚也。” 原文的意思是: 于是给各工区摊派工程量,征集民工 (疏浚河道),老百姓不受大的惊扰而工程已经完毕。
 以上是因声别义的例子。在训诂学中尚有因声求义法。戴侗说:“夫文字之用,莫博于谐声,莫变于假借,因文以求义而不知因声以求义,吾未见其能尽文字之情也。” (《六书故·六书通释》) “因声求义” 不仅是明通假的方法,而且对古医籍中出现的古今字、同源字、联绵字亦适用此法。不拘泥字形而通乎其声,因声求义,则文理豁然贯通。例如《素问·刺热》: “其逆则员员淡淡然。”这“员员淡淡”怎么读?作何解?是颇费思考的。《说文·疒部》: “��, 病也。 从疒, 员声。”徐铉注:“��, 玉问切。”桂馥说:“病也者, 头眩病也。”(《说文解字义证》)“员”是“��”的古字, 古读 “玉问切”, 今读正是 (yùn晕)。 “��” 字已废,今字作晕。“员员”应读 (yùnyùn晕晕),义为眩晕。“淡淡”本作澹澹 (dàndàn旦旦)。《说文·水部》: “澹,水摇也。” “澹澹”就是视物旋转动摇的意思。这样,从文字、音韵学的观点加以解释,就使人恍然大悟了。又如《素问·风论》: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 这“焦绝” 是什么意思? 绝对不是“唇焦而纹理断绝。” (王冰注) 也不是 “热不通” (杨上善注)。《医心方》卷三第一引 《小品方》 此 “焦绝” 作 “憔悴”。憔悴又作, 抑郁貌。 《玉篇》: “憔悴, 忧也。” 古音焦属精母宵部,憔、 属从母宵部, 绝属从母月部。 精从旁纽, 物月旁转。 “焦绝” 与 “憔悴”声近义通。《素问·至真要大论》: “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白”应读为迫 (pò)。此句意为咳嗽不止而迫使肺络出血的则可能死亡。“胕肿” 是联绵词,在 《内经》 中屡见,“胕肿” 音义同浮肿。《太素·卷二十八·诸风状论》: “面庞然胕肿。”《素问·风论》、《甲乙》卷十第二 “胕肿” 皆作浮肿,浮肿即水肿。《素问·水热穴论》: “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素问·五常政大论》: “寒热胕肿。” 王冰注:“胕肿,谓肿满,按之不起。” “按之不起” 正是水肿的特点。“胕肿” 又作 “府种”、“肿”等, 足证这是一组联绵词。 古音胕、 府、 皆属帮母侯部,浮属并母幽部,种、肿皆属照母东部。帮并旁纽,侯幽旁转。《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食以索饼。”“索”读同素,于古有证。“索饼” 就是素饼,即没有荤腥的饼子,今俗语有素饭、素食、素面、素饼之说,不是 “条索状的食品”。此例甚多,不一一列举,请读者参看本书各章节。读古医籍不掌握“因声别义”、“因声求义” 的方法,则难以析疑解惑,甚至郢书燕说。
 二、读懂弄通古医籍文字形、音、义的重要性
 刘淇说:“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 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 (《助字辨略》) 读古医书不论是虚词和实词都不得有误。况且医学是治病救人的学问,苟有贻误,则事关性命,不可不慎。《金台纪闻》 载:“金华戴元礼,国初名医,尝被召至南京,见一医家,迎求溢户,酬应不闲。元礼意必深于术者,因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退而怪之,日往观焉。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 ‘临煎时下锡一块。’ 麾之去。元礼始大异之,念无以锡入药剂法。叩之,答曰: ‘是古方耳。’ 元礼求得其书,乃饧字耳。元礼急为正之。呜呼! 不辨饧锡,而医者世胡可以弗谨哉!”把本是饴糖的 “饧” 字误为 “锡” 字,误人不浅。这虽是一则历史笑料,但在临床实践中,医生读错字写错字并非罕见。历史有惊人的重复,岳峙楼藏版《景岳全书·卷三十五·杂证谟·诸毒》 第600页载:“凡解诸药毒者,宜以荠苨汁、白扁豆汁、绿豆汁、甘草汁、锡糖汁、蚕退纸烧灰,随便用之俱可解。”此 “锡糖汁”误。景岳原文当为饧糖汁,即饴糖汁。“锡” 乃毒品,自古无用为解毒者,用之有害无益,必 “锡” 字排版有误。
 我们不宜过分强调医古文的特殊性,而忽视中医学与其他各门学科的交叉性,《内经》 就与古代哲学、历史、天文、历法、气象、语言、文字、音韵、训诂等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医学尽管有其专用的名词术语,但其基本词汇是与当时社会通用的。要想真正读懂弄通古医籍,不借助于文字、音韵、训诂等学问是难以读通的。我们的继承工作并没有做完,已做的也未臻至善,还有许多事情可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医学是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只要是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有用的学问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绝对不能画地自限。
 三、中医古籍训诂史略
 历代医家注释中医经典著作是十分重视“因声别义”和 “因声求义” 的。张仲景自谓 “博采众方,勤求古训。” (《伤寒论·自序》) 他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先师。隋杨上善注《太素》,他注音用反切,接近《广韵》 音系,释义多采 《说文》、《广韵》,或用声训,并重视联绵字的注音释义。《太素》 中保存古字较多,如与举、 乔��、 齐脐、 兑锐等。 唐初, 杨玄操作《素问释音》。唐宝应间,王冰注 《素问》,特别强调训诂的重要性,他说:“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有行不由径,出不由户者也。”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王冰释义多有创见,偶用声训,重视通假字、同源字的注释。王冰注本所附《音切》 虽非王冰所作,但反映了唐代音韵学对祖国医学的影响。《音切》 对 《素问》 原文及王冰注文中的难字用直音或反切注音。北宋仁宗 “嘉祐二年 (公元1057年) 八月辛丑,置校正医书局于编修院” (见宋王应麟 《玉海》)。前后参与校注医药书籍的人有掌禹锡、林亿、张洞、苏颂、孙奇、高保衡等。校注的医药书籍有 《神农本草经》、《灵枢》、《素问》、《脉经》、《甲乙经》、《修图经》、《太素》、《广济》、《伤寒论》 (别本 《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等。林亿等除校勘补辑外,并对原文加以注释,对 《素问》 王冰注有所纠正,并重视书中通假字、古今字的注释。其校注医药书籍之盛况,堪为历代之最。南宋绍兴乙亥年 (公元1155年),史崧著 《灵枢集注》 二十四卷,此书虽佚,但其所著 《音释》 160条仍附于 《灵枢》各卷之后。《音释》用反切法、直音、标明声调等方法注音,释义准确。明代,《普济方》 卷四百二十六附有 《直音略》,为古医籍中的异读字注音。张景岳编撰 《类经》,将 《灵枢》、《素问》原文加以分类整理,为经文难字注音释义,据经阐述中医基础理论,颇有发挥。李时珍著 《本草纲目》,用推源的方法给药物释名,积极深入地探索语源,引申触类系联同源词,书中所载联绵词甚多,对古今字、方言、外来词亦有记述,为难字注音释义精当。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而且在语言文字研究领域亦卓有成就,是中国医药学史上的佼佼者。清代,文字、音韵、训诂学勃兴,医学名家辈出,凡是有成就的医药学家,语言文字根底较深,都认真地钻研过中医经典著作 《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等。
 清代医学家精于训诂者不乏其人,专著有陆懋修的 《内经难字音义》 一卷。而最具特色的是高士宗,他具有较系统的训诂理论,他在《素问直解》 中使用训诂术语比较谨严,审音辨义尤精。其重点理论有: ①提示古今字多用 “作”,拟音用直音法。例如 “辟,作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注) “说,作悦”。(《素问·著至教论》 注) “冯,作凭”。(《素问·五运行大论》注)“内音纳”。(《素问·离合真邪论》注) “见音现”。(《素问·五藏别论》注); ②提示同源字多用 “同”,或用声训,拟音用直音法。如 “迮,窄同”。(《素问·天元纪大论》注) “逆,迎也”。(《素问·离合真邪论》 注) “炅,炯同,音景”。(《素问·举痛论》注) “沮,音殂,义通”。(《素问·疏五过论》 注); ③提示通假字多用 “通”。例如 “矢,屎通”。(《素问·咳论》 注) “理,里(裹) 通”。(《素问·阴阳类论》 注);④对同形异音字利用声调别义,或用直音法。例如 “胜,平声”。(《素问·六节藏象论》注) “数,上声”。(《素问·玉版论要》 注) “使,去声”。(《素问·灵兰秘典论》注) “度,入声”。(《素问·疏五过论》 注)“奇,音箕”。(《素问·六节藏象论》注) “藏,如字”。(《素问·痹论》注)
 笔者建议统一训诂术语,而高士宗审音辨义精当,使用训诂术语谨严的作风是值得我们继承并加以发扬的。我们不能满足于既得成绩,重临床,轻理论,必须不断提高训诂理论水平,特别是对古今字、通假字、同源字不能混同不分,统统用一个 “通”字来说明,或者把错别字当通假字,或者把古今字、通假字、同源字、联绵字当做错别字来勘误,或者把联合词组当做联绵字,或者把联绵字当做联合词组加以分别释义。注释古医籍时应对古今字、通假字、同源字、联绵字给以确切的解释。黄侃先生说:“汉学之所以可畏,在不放松一字。” (《蕲春黄先生雅言笔记》)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运用科学的方法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分析归纳,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笔者耗时12年,广泛搜集古医籍中一些常见异读字加以分析整理,阐明了如何识别古今字、通假字、同源字、联绵字、同形异音字的基本概念,推广了 “因声别义”、“因声求义” 的具体应用,适当运用有关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资料,借以说医解字,汲取现代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千虑一得,仅供读者参考。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高明指正。

编著者 罗石标
 1999年1月脱稿于湖南省冷水江市

☚ 说医解字︱凡例   说医解字︱萧序 ☛
0001308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3: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