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词曲语辞辞典︱序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词曲语辞辞典︱序言
  • 位置: 首页/附录库/诗词曲语辞辞典

序言

 我从小喜好古典文学。上小学时便在课外读完了《济公传》。初中和中师阶段又相继读了《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和《聊斋志异》。尽管好些地方不懂,有的地方似懂非懂,但仍兴味盎然地一篇篇读下去。有些篇章已烂熟于胸,能够背诵。那时,一些古典名著还被音乐家谱了曲,在青年学生中传唱,如岳飞的《满江红》,《红楼梦》中的《红豆词》等。对这些作品印象自然更深,也记得更加牢靠。
 1957年上大学,本来的想法是攻读古典文学,不料三年级分专业,却被分到语言专业。北大中文系语言专业师资力量雄厚,集中了一批全国一流的语言学家,有魏建功、王力、高名凯、周祖谟、朱德熙、林焘等先生。当时,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陆志韦、吕叔湘先生,文改会的周有光先生,也常到中文系讲课讲学。在他们的教育与熏陶下,我对所学专业也逐渐产生兴趣,学会了怎样读书,养成了一种喜欢咬文嚼字的习惯,不再像过去那样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了。
 “古代汉语”是分专业以前的一门基础课,由王力先生主讲。课程内容分“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部分,“通论”开宗明义第一章便是“怎样查字典辞书”。其中除了一些经典之外,还特别介绍了张相先生的《诗词曲语辞汇释》(下简称《汇释》)。当时,正值中华书局出版此书第三版的全一册精装本,便不惜花费了当时助学金的五分之一,买了来搁置案头,时时翻阅,解决了学习和研读诗词中的不少疑难。
 1962年从北大毕业,分配到北京市最小一所高校——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古代汉语”。两年后调回贵州,大体上也是在师专或进修学校任教。师范中文系科的学生都是要当语文教师的,课程要求字词落实,不能马虎搪塞。讲解古典诗词遇到疑难,除了查《辞源》,便是张相先生的《汇释》。有时两种书都解决不了,只好暂时存疑,疑问积累多了,就只好自己动手搜集资料,进行研究。比如唐代诗人刘长卿有一首题为《平番曲》的五言绝句:“绝漠大军还,平沙独戍间。空留一片石,万古在燕山。”写的是当时的边塞生活,主题是歌颂出征将士的丰功伟绩,内容并不难懂。但其中一个“空”字却不好理解。如果按常义“白白地”“徒然地”去理解,就显然同下句极力赞颂的语气相矛盾。唐诗宋词中带有大量“空”的句子都不能按常义讲。经过一番比较分析,发现这类句中的“空”是“只”“仅”的意思。下联是说出征将士已经凯旋,空旷的大漠只留下标记他们丰功伟绩的一块石碑。这是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例子。
 第二个例子是岳飞的《满江红》词,这是小时候便读熟唱熟了的。此时反复咀嚼吟味,觉得首句“怒发冲冠,凭栏处”的“处”字费解。作者所凭靠的是栏杆,已经指明处所,为什么还在后面加个“处”字呢?是不是它还另有含义和用法?查遍古今语文辞书,包括前辈张相的《汇释》,仍然不得要领。于是在以后阅读时,碰到带“处”字的句子就特别留心,凡是不能当处所讲的,就逐例做成卡片。这样日积月累,居然有了好几十张。最后把它们集中起来,排比归纳,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处”有时不指处所,而是指时间。这属于词汇学上的“时空引申”现象。“凭栏处”等于说“凭栏之时”,联系上文大意是:我满怀激愤,凭栏远眺之时,一阵骤雨刚过。
 “文革”头两年轰轰烈烈,谁也不能也不敢置身事外。后来作为“逍遥派”,渐渐有了较多的时间读书。不过,在“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的禁锢之下,读《毛选》之外的其他书仍是干禁犯令的事,而且资料奇缺,连建国后的新印古籍和相关学术著作也辗转难求。记得那时学校图书馆有一部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精装12册只剩了7册,恰恰把重要诗人白居易等的那些卷弄丢了。这部残书我不止一次地借来读过,丢失的部分只好找其他的版本来填补。后来提倡“复课闹革命”,不久“四人帮”垮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社会和学校的教学秩序才得以恢复正常。围绕教学和研究,个人读书的范围逐渐扩大,积累的材料也逐渐增多。1979年,迎来了粉碎“四人帮”以后第一个科学的春天,我便将整理完竣的《诗词曲语辞例释》(下简称《例释》)寄给了中华书局。
 《例释》的1980年版只有薄薄的一本,定价0.50元。1986年出第一次修订本,2005年出第二次修订本,增加了一些内容和篇幅。学界前辈叶圣陶、吕叔湘、隋树森以及业师朱德熙先生都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和鼓励。吕老在一次赐函中曾给予“探隐发微,甚见功力”的八字评语。一些同行论著也给予较高评价,认为在某些方面较《汇释》有所进步。但我自己始终认为,《例释》不过是续貂之作,成绩都是在《汇释》启发之下取得的,即使有所进步,也是时代使然。再者,中华书局的历届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编辑部旧雨新交的关切和鼓励,也是《例释》能不断修订与改进的动因之一。
 现在,中华书局文史工具书编辑部拟将两书合而为一,再吸收近年来在诗词曲语辞这一领域内的研究成果,编成一部专门词典,以利读者查阅。这是一件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好事。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理应得到发扬光大。据我所知,在中华诗词学会的倡导和支持下,古典诗歌的阅读与创作活动不仅在离退休干部中开展得如火如荼,而且在青年学生中也很受欢迎,提出了“诗词进校园”的口号。这是一个数量广大的读者群。如果从提高和研究的角度看,古典诗歌反映口语的程度高,是近代汉语研究的重要取材对象。这部词典的出版,也将为研究者提供很大方便。
 承编者不弃,寄来了“凡例”和部分样条并索序。粗读之下,我认为有不少优点。一是核对了原书引文,纠正了某些疏漏和失误;二是每一词条都加注了汉语拼音,减少了读者另外翻检的麻烦;三是分别主条和副条,这比原书笼统作为一条叙述层次清楚;四是参考性的材料用按语形式,且用楷体排印,也比原书醒目。无论《汇释》或《例释》,在性质上都属于考释性的著作,类似史学著作中的资料长编。现在这部词典经过编者的精心加工,完善体例,向专门性的辞书迈进了一大步。如果要说不足,这里提出两点供编者将来修订时参考:一是作为辞书,即使是专门性的辞书,引例可以多一些但也不宜太多,原书条目引例过繁的可以适当删减一些;二是在《汇释》和《例释》之外,吸收近年来在诗词曲语辞这一研究领域内的成果,还有待大大加强。
 以上拉拉杂杂写了这些,与其说是“序言”,不如说是“读后感”更为恰当。

王锳
 2013.12.15于贵阳花溪河畔

☚ 诗词曲语辞辞典︱出版说明   诗韵汇鉴 ☛
0001308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