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黄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黄鸟黄鸟黄鸟!① 黄雀啊黄雀, 无集于榖!② 我的楮树你别上! 无啄我粟! 我的小米你休想! 此邦之人, 这儿的人啊, 不我肯榖。③ 待我没有好心肠。 言旋言归, 回去了,回去了, 复我邦族。 回我的本族归家乡。 黄鸟黄鸟! 黄雀啊黄雀, 无集于桑! 别在我的桑树息! 无啄我粱! 别吃我的高粱米! 此邦之人, 这儿的人啊, 不可与明。④ 没法叫他通情理。 言旋言归 回去了,回去了, 复我诸兄。 和我哥哥在一起。 黄鸟黄鸟! 黄雀啊黄雀! 无集于栩! 不许落在橡子树! 无啄我黍! 不许偷吃我的黍! 此邦之人, 这儿的人啊, 不可与处。 谁能和他一块住。 言旋言归, 回去了,回去了, 复我诸父。⑤ 回去见我的众伯叔。 【注】 这首诗旧有三说: 一、《毛诗·小序》: “刺宣王也。” 《毛传》:“刺其以阴礼教亲而不至,联兄弟之不固。”认为周宣王教民婚姻之道不够,联结兄弟不牢固。二、朱熹《诗经集传》: “民适异国,不得其所,故作此诗。”三、方玉润《诗经原始》: “刺民风偷薄也”。“此不过泛言邦人之不可与处……总以见人心浇漓,日趋愈下,有滔滔难返之势”余冠英先生认为“离乡背井的人在异乡遭受剥削和欺凌,更增加了对邦族的怀念。”同朱熹说。从诗看“此邦之人,不我肯穀,言旋言归,复我邦族”跟朱说余说相合。《毛诗》解作“阴礼教亲而不至,联兄弟之不固”。诗中无此意。《诗经原始》解作“刺民风偷薄”也不合。 这首诗也是反复唱叹的,三章多数的句子只有一两个字不同,一章的“榖”、“粟”、“邦族”,二章换成“桑”、“粱”、“诸兄”,三章换成“栩”、“黍” “诸父”。有的句子完全相同,如“黄鸟! 黄鸟”,“此邦之人”、“言旋言归”,三句。三章中只有“不我肯穀,”“不可与明”、“不可与处”不同,并且这后两句又只有一个字不同。这样用相同或稍异的句子来反复唱叹,适于表达一种感情。 这首诗的“黄鸟”是修辞的比拟格,用黄鸟来比剥削者,再用“集于榖”,“集于桑”,“集于栩”,“啄人粟”,“啄我粱”,“啄我黍”来表达对“我”的欺凌和剥削。在这几句里都用个“无”字来表示反对。这里称“我粟”、“我粱”、“我黍”点明是我的;对“榖”、“桑”、“栩”上没有加“我”字,译文点明“我的楮树”,“我的桑树”,这是体会诗人的用意,是应该点明是“我的”。因为这诗用的四字句,倘作“无集于我榖”就成了五字句了,所以省去一个“我”字。由于下句的“无啄我粟”点明“我”字,上句蒙后省,“榖”指“我榖”比较清楚。译文点明“我的楮树”是能够体会诗人蒙后省略的用意的。这两句用了“无”字,是劝告“此邦之人”不要这样干,但“此邦之人,不我肯榖”,不肯对我好,不听劝告,我又无可告诉,所以想回去了。 这首诗的首句“黄鸟! 黄鸟!”三章相同,是修辞的复叠格。这句“黄鸟! 黄鸟”是呼叫黄鸟,提出劝告,所以又是呼告格。这个呼告格又用了感叹口气,所以又是感叹格。在诗中出现了六次黄鸟,具有三个修辞格的作用,正表明作者感情的强烈。“无集于榖! 无啄我粟! ”这两句用了感叹号,是修辞的感叹格。榖是楮树,在屋外; 粟是小米,在屋内,从集屋外的楮树,到啄屋内的小米,是进了一步,这是修辞的层递格。二章的“无集于桑! 无啄我粱! ”三章的“无集于栩! 无啄我黍! ”也都是感叹格,又是层递格。从一章的“此邦之人,不肯我榖,”对我不和美,到第二章的“此邦之人不可与明,”对我不讲道理,到三章的“此邦之人,不可与处”也是一层进一层,是修辞的层递格。从一章的“言旋言归,复我邦族”回到本邦本族; 到二章的“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和诸兄在一起,更亲了,三章“言旋言归复我诸父”,和诸父在一起,诸父是长辈,更可以帮助我,更亲了。这是一层高一层,也是修辞的层递格。三句“言旋言归”又是复叠格。就三章看,除了复叠句外,句调又是相同或相似的,这就构成了修辞的排比格。在一首诗里运用了这样多的修辞格,收到了抒情的作用,风格是比较刚健的。 诗经·黄鸟交交黄鸟,① 自在的小鸟儿, 止于棘。② 息在棗树里。 谁从穆公, 谁跟穆公去送死, 子车奄息。 他是奄息子车氏。 维此奄息, 好个奄息子车氏, 百夫之特。③ 百个男儿怎能比。 临其穴, 对着墓穴象张开的口, 惴惴其慄。④ 谁都吓得直发抖。 彼苍者天, 苍天啊苍天, 歼我良人。 为啥偏要杀好人。 如可赎兮, 如果可以去替换, 人百其身。⑤ 我死百回也甘心。 交交黄鸟, 自在的小鸟儿, 于桑。 飞来桑树上。 谁从穆公, 谁跟穆公去殉葬, 子车仲行。 他是子车好仲行。 维此仲行, 子车家的好仲行, 百夫之防。⑥ 百个男儿比不上。 临其穴, 对着墓穴象张开的口, 惴惴其慄。 谁都吓得直发抖。 彼苍者天, 苍天啊苍天, 歼我良人。 为啥偏要杀好人。 如可赎兮, 如果可以去替换, 人百其身。 我死百回也甘心。 交交黄鸟, 自在的小鸟儿, 止于楚。 息荆树。 谁从穆公, 谁跟穆公去死路, 子车鍼虎。 他是子车好鍼虎。 维此鍼虎, 子车家的好鍼虎, 百夫之御。⑦ 百个男儿敌不住。 临其穴, 对着墓穴象张开的口, 惴惴其慄。 谁都吓得直发抖。 彼苍者天, 苍天啊苍天, 歼我良人。 为啥偏要杀好人。 如可赎兮, 如果可以去替换, 人百其身。 我死百回也甘心。 【注】 此诗历来以为是秦人哀悼“三良”之作。所谓“三良”就是春秋时代为秦穆公殉葬的子车氏三位大夫——奄息、仲行、鍼虎。此事在《左传·文公六年》和《史记·秦世家》中,均有记载。诗中也直接提到穆公和“三良”的名字,并有“谁从穆公”、“临其穴”等语,所以旧说是可信的。 杀人殉葬,或以活人殉葬,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野蛮残忍的习俗,直到春秋时代,仍然存在。这种野蛮丑恶的行为,写入诗中,能否对作品加以鉴赏呢? 回答是肯定的。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不仅在于它写了什么,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怎样写以及用什么思想态度和感情去写。《黄鸟》 一诗,不仅表达了秦国人民对“三良”的痛惜和哀悼,更表达了对殉葬这种野蛮习俗的痛恨和愤怒。在那个新旧制度和新旧思想逐步交替的时代,这首诗不止是对“三良”高唱的挽歌,也是对旧礼制敲响的丧钟。 诗的开头以交交黄鸟起兴,由此引起诗人的联想。往来飞翔的小鸟何等自由,它可以飞来,也可以飞走。可是人为什么一定要跟着别人去死,而不能象小鸟那样自由?特别是子车奄息这样的好人,为什么一定要成为穆公的殉葬品? “谁从穆公”不是一般问句,也不是诗人的自我设问,它包含着极大的惶惑和极度的悲愤。接着诗人赞扬奄息是百里挑一的杰出人才,可是他竟然要去死。当人们面对着墓穴,谁不感到恐惧战慄,随着恐惧痛苦而来的又是不可抑止的愤怒。诗人不禁呼天抢地大喊起来: 苍天啊,为什么要杀好人?苍天当然不会理睬,谁也不会承认自己是罪魁祸首。诗人只好喊叫着: 如果可以替换,我们愿意死一百次去替换他。在这片声音里,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强烈的抗议,而且也是无可奈何的痛苦哀怨。 全诗三章,分别哀悼“三良”,诗句重叠回环,反复咏唱,加强了悲愤的气氛。 《诗经》·《黄鸟》交交黄鸟,交交黄鸟鸣声哀, 止于棘。枣树枝上停下来。 谁从穆公?是谁殉葬从穆公? 子车奄息。子车奄息命运乖。 维此奄息,谁不赞许好奄息, 百夫之特。百夫之中一俊才。 临其穴,众人悼殉临墓穴, 惴惴其慄。胆战心惊痛活埋。 彼苍者天,苍天在上请开眼, 歼我良人!坑杀好人该不该! 如可赎兮,如若可赎代他死, 人百其身。百人甘愿赴泉台。 交交黄鸟,交交黄鸟鸣声哀, 止于桑。桑树枝上歇下来。 谁从穆公?是谁殉葬伴穆公? 子车仲行。子车仲行遭祸灾。 维此仲行,谁不称美好仲行, 百夫之防。百夫之中一干才。 临其穴,众人悼殉临墓穴, 惴惴其慄。胆战心惊痛活埋。 彼苍者天,苍天在上请开眼, 歼我良人!坑杀好人该不该! 如可赎兮,如若可赎代他死, 人百其身。百人甘愿化尘埃。 交交黄鸟,交交黄鸟鸣声哀, 止于楚。荆树枝上落下来。 谁从穆公?是谁殉葬陪穆公? 子车鍼虎。子车鍼虎遭残害。 维此鍼虎,谁不夸奖好鍼虎, 百夫之御。百夫之中辅弼才。 临其穴,众人悼殉临墓穴, 惴惴其慄。胆战心惊痛活埋。 彼苍者天,苍天在上请开眼, 歼我良人!坑杀好人该不该! 如可赎兮,如若可赎代他死, 人百其身。百人甘愿葬蒿莱。 《黄鸟》是讽刺秦穆公以人殉葬,痛悼“三良”的挽诗。 《左传·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卒于周襄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621年),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据此,不仅诗的本事有信史可征,作诗年代亦有据可考。《史记·秦本纪》亦载其事:“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恶习,被殉的不仅是奴隶,还有统治者生前最亲近的人,秦穆公以“三良”从死,就是一例。《黄鸟》一诗只哀悼“三良”之死而不及其余,由此可知,那174人均为奴隶无疑。 诗分三章。第一章悼惜奄息,分为三层来写。首二句用“交交黄鸟,止于棘”起兴,以黄鸟的悲鸣兴起子车奄息被殉之事。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的解释,“棘”之言“急”,是语音相谐的双关语,给本诗渲染出一种紧迫、悲哀、凄苦的氛围,为全诗的主旨定下了哀伤的基调。中间四句,点明要以子车奄息殉葬穆公之事,并指出当权者所殉的是一位才智超群的“百夫之特”,从而表现秦人对奄息遭殉的无比悼惜。诗的后六句为第三层,写秦人为奄息临穴送殉的悲惨惶恐的情状。“惴惴其慄”一语,就充分描写了秦人目睹活埋惨象的惶恐情景。这惨绝人寰的景象,灭绝人性的行为,使目睹者发出愤怒的呼号,质问苍天为什么要“歼我良人”。这是对当权者的谴责,也是对时代的质询。如果可以赎回奄息的性命,即使用百人相代也是甘心情愿的啊!由此可见,秦人对“百夫之特”的奄息的悼惜之情了。第二章悼惜仲行,第三章悼惜鍼虎,重章叠句,结构与首章一样,只是更改数字而已。 本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双关语的运用,增强了凄惨悲凉气氛,渲染了以人为殉的惨象,从而控诉了人殉制的罪恶。清陈继揆《读诗臆补》评之为“恻怆悲号,哀辞之祖”,诚然。 秦穆公用殉177人,而作者只痛悼“三良”,那174个奴隶之死却只字未提,则此诗作者的身份地位不言而喻。殉葬的恶习,春秋时代各国都有,相沿成习,不以为非。《墨子·节葬》篇即云:“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不过到了秦穆公的时代,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人殉制度是一种极不人道的残暴行为,《黄鸟》一诗,就是一个证据。尽管本诗作者仅为“三良”遭遇大鸣不平,但仍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