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雝》有来雝雝,一路行进和睦虔诚, 至止肃肃。到达此地恭敬祭享。 相维辟公,各国诸侯相助祭祀, 天子穆穆。天子居中盛美端庄。 於荐广牡,赞叹声中献上大雄牲, 相予肆祀。助我祭祀陈列在庙堂。 假哉皇考,伟大先父的在天之灵, 绥予孝子。保佑我孝子安定下方。 宣哲维人,人臣贤能如众星拱月, 文武维后。君主英明更举世无双。 燕及皇天,安定朝邦能德感天庭, 克昌厥后。今世盛明更子孙永昌。 绥我眉寿,安我心赐予年寿绵绵, 介以繁祉。又助我享受吉福无疆。 既右烈考,求保佑先父灵前长歌, 亦右文母。求保佑先母灵前高唱。 周王室虽然还不能如后世中央集权王朝那样对全国进行牢固有效的控制,但周王毕竟身为天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诸侯们还是要对之尽臣下的职责;实质性者如发生兵事时的勤王,礼仪性者如祭祀时的助祭。这首诗的开头写的便是诸侯助祭的情况。 因后世有肃穆一词,往往容易导致诗中“肃肃”、“穆穆”属同义或近义的误会。其实两词含义用来颇有区别。“肃肃”是说助祭诸侯态度之恭敬,不仅是对祭祀对象——当时周天子的已故祖先,而且是对居祭祀中心地位的周天子本人;“穆穆”则既表周天子祭祀的端庄态度,又表其形态的盛美与威严。这样理解,二词分别用于助祭者(诸侯)、主祭者(天子),方可谓恰如其分。而那些丰盛的祭品(广牡),或为天子自备,或为诸侯所献,在庄严的颂乐声中,由诸侯协助天子陈列供奉。一个祭典,既有丰盛的祭品,又囊括了当时的政治要人,可见其极为隆重。 《毛诗序》说,《雝》是“禘大祖(即后稷)”,但诗中明言所祭为“皇考”、“烈考”,其说难通。朱熹《诗集传》认为“皇考”指文王,“孝子”是武王,其说近是。以武王之威德功勋,召诸侯或诸侯主动来助祭,不仅不难,而且势在必然。不过,这种有诸侯相助祭祀皇考的典仪虽然始自武王,武王之后也会沿用,如成王祭武王、康王祭成王都会采用《雝》所描写的诸侯助祭形式。这种形式,既表现周天子在诸侯中的权威,也表现诸侯的臣服,成为周王室政权巩固的标志。周王室自然乐于定期显示这一标志。至于后来周王室力量衰落,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乃至诸侯纷纷萌生觊觎九鼎之心,恐怕这种标志的显示便难乎为继了。 “假哉皇考”以下八句,是祈求已故父王保佑之辞,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宣哲维人,文武维后”,即臣贤君明,有此条件,自可国定邦安,政权巩固,使先人之灵放心无虞。二是“克昌厥后”,这与《烈文》、《天作》中的“子孙保之”意义相似,对照钟鼎文中频频出现的“子子孙孙永保用”及后世秦始皇的希望其后代“万世而为君”,我们不能不对上古(后世亦同)国君强烈追求己姓政权的绵延留下深刻印象。与这一点相比,“燕及皇天”(即使是虔诚的)和“眉寿”、“繁祉”只能是陪衬而已。 这首诗是父母同祭的,因此说“既右烈考,亦右文母”,但“文母”的陪衬地位也很明显,这又是父系社会的必然现象。以这样内容的两句结尾是周颂中唯一之例,透露出《雝》是祭祀后撤去祭品的乐歌的信息,并为诸多《诗经》注疏、研究者所公认。按理说,每一祭典都有撤去祭品这一程序,撤祭诗不会仅此一首,既然现在《诗经》只收录了《雝》,可见《诗经》的整理删定者(旧说为孔子)认为它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篇。 诗经·雝有来雝雝,① 来时候,和悦恬静, 至止肃肃。② 到这里,肃穆恭敬。 相维辟公,③ 诸侯群公都来助祭, 天子穆穆。④ 天子更是副庄严仪容。 於荐广牡,⑤ 啊,献上肥大的公羊, 相予肆祀。⑥ 帮我把祭品全部摆上, 假哉皇考!⑦ 伟大的父皇啊, 绥予孝子。⑧ 请保佑您的孝子嗣王! 宣哲维人,⑨ 为人聪慧明睿, 文武维后。⑩ 为君有武能文。 燕及皇天,(11) 德泽遍及宇内, 克昌厥后。 定能昌盛他的子孙。 绥我眉寿, 保佑我寿高命长, 介以繁祉。(12) 惠赐我许多福祥。 既右烈考,(13) 既敬祭我英烈的父王, 亦右文母。(14) 也敬祭我慈爱的亲娘。 【注】 《诗经》中有不少关于祭祀的乐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古人祭祀天地祖宗的情景。其中既能完整体现贵族祭祀过程,又有一定艺术特色的篇章,便要数这篇《雝》 了。 这是一首祭祖诗。《毛诗序》说: “《雝》 ,禘 (di 祭),大祖也。”大祖是谁?有人说是后稷,有人说是文王,还有人说是帝喾。从诗篇的内容看来,应以朱熹关于“武王祭文王”之说为当。 这首诗共十六句,按其内容可分为四章。第一章叙参加祭祀的人物和神态。“有来雝雝,至止肃肃”,是总叙参祭者到来时的景象。人们来在路上,都还神色和悦; 一到庙堂,全都肃然收容。一下显出了庙堂的庄严肃穆。后两句分写不同的参祭者: 助祭的是诸侯公卿,主祭者就是天子了。诸侯公卿是怎样神情,诗中虽未描摹; 但连天子都也“穆穆”,满脸庄重之色,则“辟公”之无不肃静,也都可以相见了。这是一种静态的展示,整个庙堂似乎都沉入了无声的庄重之中。诗中连用三个叠词,描摹人们来到宗庙前后的不同神态,既渲染了庙堂的气氛,又显示了人们来此庄严场所所经历的情感升华,极富表现力。第二章便由静态、无声的景象再现,转入祭祀中的献祭和祝祷,人称也由第三者变为主祭者(天子)第一人称。“於荐广牡”二句以咏叹的口吻,叙述献牲和陈馔,与上文庄严的气氛紧相呼应,进一步表现出参祭者的虔敬。“假哉皇考”二句,是对“皇考”(先王) 情不自禁的呼唤和祝祷,感情热烈而深长。从中简直可以感受到主祭者语调的延长和颤动。第三章是对“皇考”功德的庄重颂赞,颂赞他英明睿智,文武双兼,德配皇天,泽被后世,能够使子孙兴旺发达。从咏诵的口气看,人称又变为第三者,似乎是助祭者所唱之词。第四章又是主祭者的祈祷。他祈求“皇考”保佑他长寿,赐给他许多福祚。末二句说明他既敬祀自己的父亲文王,也连带敬祀自己的母亲太妣。古代帝王的先妣不另立庙,往往附于先王庙一起受祭。所以,诗中也表达了对先妣的怀思和祝祷。 这首诗描述了祭祖的情景和气氛,叙写了祭祀的过程和祷词,还特意交待了父母合祭这一形式。虽属短章,但描述祭祀始末完整。其他宗庙祭祀诗 (如《清庙》、《有瞽》、《丝衣》等) ,虽在某些方面的描述颇为丰富,但都不及此诗所叙过程之完备。 一般说来,“颂”诗在艺术表现上远较“风”诗逊色。它们节奏比较呆板,很少运用比兴,也不讲究韵调。但这首诗倒是颇有变化。它在结构上采用助祭者与主祭交替演唱的方式,随着人称的变化,描述转为祝祷,祝祷变为颂赞,以此再现祭祀的过程,显得较为灵活。作为庙堂乐歌,当时想必还伴以舞蹈,这便带有了“歌舞剧”的特点。所以,读这首诗,恰似观赏三千年前周人祭祖的二重唱歌舞: 耳边振响着那此起彼落的音声,眼前浮动着那徐纡翩跹的舞容,虽然未免庄重了些,却也不乏动人之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的用韵。每章第一句与第三句用一韵,第二句与第四句用另一韵,前章偶句与次章奇句又蝉联一韵,错落回环,形成了极好的韵律。如第一章一、三句 “雝”、“公”属东韵,二、四句 “肃”、“穆”属幽韵; 第二章一、三句 “牡”、“考”蝉联幽韵二、四句 “祀”、“子”另押之韵,全都交错、连环,十分严整,造成了一种宛转回环又起伏变换的旋律,使全诗带有音声情韵之美。正如姚际恒所说: “此诗每句有韵,甚奇。又凡四章,二、三、四章皆 ‘有’ (幽)韵,而二、四两章皆先 ‘有’ 韵,后 ‘纸’ (之) 韵,前后相关,音调缠绵缭绕,尤为奇变” (《诗经通论》) 。又如方玉润所说: “此真所谓辘轳韵也。而用韵之奇,亦无过乎是者” (《诗经原始》) 。这在韵律不齐甚至无韵的 《周颂》中,可谓绝无仅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