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载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载驰》载驰载驱,驾起轻车快驰骋, 归唁卫侯。回去吊唁悼卫侯。 驱马悠悠,挥鞭赶马路遥远, 言至于漕。到达漕邑时未久。 大夫跋涉,许国大夫跋涉来, 我心则忧。阻我行程令我愁。 既不我嘉,竟然不肯赞同我, 不能旋反。哪能返身回许地。 视尔不臧,比起你们心不善, 我思不远。我怀宗国思难弃。 既不我嘉,竟然没有赞同我, 不能旋济。无法渡河归故里。 视尔不臧,比起你们心不善, 我思不閟。我恋宗国情不已。 陟彼阿丘,登高来到那山冈, 言采其蝱。采摘贝母治忧郁。 女子善怀,女子心柔善怀恋, 亦各有行。各有道理有头绪。 许人尤之,许国众人责难我, 众稚且狂。实在狂妄又稚愚。 我行其野,我在田野缓缓行, 芃芃其麦。垄上麦子密密遍。 控于大邦,欲赴大国去陈诉, 谁因谁极?谁能依靠谁来援? 大夫君子,许国大夫君子们, 无我有尤。不要对我生尤怨。 百尔所思,你们考虑上百次, 不如我所之。不如我亲自跑一遍。 据《左传·闵公二年(前660)》记载:“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及狄人战于荥泽,卫师败绩。”当卫国被狄人占领以后,许穆夫人心急如焚,星夜兼程赶到曹邑,吊唁祖国的危亡,写下了这首《载驰》。 许穆夫人名义上是卫宣公与宣姜的女儿,事实上乃卫宣公之子公子顽与宣姜私通所生。她有两个哥哥: 戴公和文公;两个姐姐: 齐子和宋桓夫人。据前人考证,她约生于周庄王七年、卫惠公十年(前690)左右,卒于周惠王二十一年、卫文公四年(前656),大约活了三十四岁。年方及笄,当许穆公与齐桓公慕名向她求婚时,她便以祖国为念。汉刘向《列女传·仁智篇》云: “初,许求之,齐亦求之。懿公将与许,女因其傅母而言曰:‘……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惟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卫侯不听,而嫁之于许。”由此可见,她在择偶问题上曾考虑将来如何报效祖国。她嫁给许穆公十年左右,卫国果然被狄人所灭。不久,她的姐夫宋桓公迎接卫国的难民渡过黄河,计男女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两个别邑的人民共五千人,立戴公于曹邑。戴公即位一月而死,夫人“闵卫之亡,驰驱而归,将以唁卫侯于漕邑,未至,而许之大夫有奔走跋涉而来者,夫人知其必将以不可归之义来告……乃作此诗以自言其意”(《诗集传》)。据“我行其野,芃芃其麦”二句,诗当作于卫文公元年(前659)春暮。 许穆夫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据清魏源《诗古微》考证,除本篇外尚有《泉水》、《竹竿》二诗也为其所作,其中尤以《载驰》思想性最强,它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全诗分为四章,不像《桃夭》、《相鼠》等篇每章句数、字数甚至连意思也基本相似,而是每多变化,思想感情也复杂得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的叙事抒情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现实所引起的内心矛盾出发。故诗歌的形式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节奏。 诗的第一章,交代本事。当诗人听到卫国灭亡、卫侯逝世的凶讯后,立即快马加鞭,奔赴漕邑,向兄长的家属表示慰问。可是目的地未到,她的丈夫许穆公便派遣大夫跋山涉水,兼程而至,劝她马上停止前进。处此境地,她内心极为忧伤。这一章先刻画了诗人策马奔驰、英姿飒爽的形象,继而在许国大夫的追踪中展开了剧烈的矛盾冲突。如果我们有看过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经验,便不难想象此刻的情景。 现实的冲突引起内心的冲突,经过以上的铺叙,第二章便开始写诗人内心的矛盾。此时诗中出现两个主要人物: 尔,指许国大夫;我,许穆夫人自指。一边是许国大夫劝她回去,一边是许穆夫人坚持赴卫,可见矛盾之激烈。朱熹《诗集传》释此章云:“言大夫既至,而果不以我归为善,则我亦不能旋反而济,以至于卫矣。虽视尔不以我为善,然我之所思终不能自已也。”按诗意理解,应有两层意思: 前四句为一层,是说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返回许国,比起你这般没良心来,我对宗国总是念念不忘的;后四句为第二层,是说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渡过黄河到卫国,比起你这般没良心来,我的感情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诗人正是处于这种前不能赴卫、后不能返许的境地之中,左右为难,十分矛盾。然而她的爱与憎却表现得非常清楚: 她爱的是娘家,是宗国;憎的是对她不予理解又不给支持的许国大夫及其幕后指挥者许穆公。 第三章矛盾没有前面那么激烈,诗的节奏渐渐放慢,感情也渐渐缓和。朱熹分析此章云:“又言以其既不适卫而思终不止也,故其在涂,或升高以舒忧想之情;或采蝱以疗郁结之疾。”(《诗集传》)也就是说夫人被阻不能适卫,心头忧思重重,路上一会儿登上高山以舒解愁闷,一会儿又采摘草药贝母以治疗抑郁而成的心病。所谓“女子善怀,亦各有行”,是说她身为女子,虽多愁善感,但亦有她的做人准则——这准则就是关心生她养她的宗国。而许国人对她毫不理解,给予阻挠与责怪,这只能说明他们的愚昧、幼稚和狂妄。这一段写得委婉深沉,曲折有致,仿佛让人窥见她有一颗美好而痛苦的心灵。细细玩索,简直催人泪下。 第四章写夫人归途所思。此时夫人行迈迟迟,一路上考虑如何拯救祖国。“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说明时值暮春,麦苗青青,长势正旺。此刻诗人“涉芃芃之麦,又自伤许国之小而力不能救,故思欲为之控告于大邦,而又未知其将何所因而何所至乎?”(《诗集传》)所谓“控于大邦”,指向齐国报告狄人灭卫的情况,请求他们出兵,但诗人又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才能达到目的。此处既写了景,又写了情,情景双绘中似乎让人看到诗人缓辔行进的形象。同第一章的策马奔驰相比,显然表现了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而这个不同完全是从生活出发的,盖初来之时因始闻卫亡的消息,所以心急如焚,快马加鞭,不暇四顾;而被许大夫阻挠之后,报国之志难酬,心情沉重,故而行动迟缓,眼看田野中的麦浪好似诗人起伏不定的心潮。诗笔至此,真要令人赞叹! 最后四句,有的本子另作一章,不无道理,然依旧本,多与前四句并为一节,这样似更为合理。这四句当是承前而言,谓夫人归途中一边想向齐国求救,求救不成,又对劝阻她的许大夫心怀愤懑。此处《诗集传》释云:“大夫,即跋涉之大夫;君子,谓许国之众人也。”“大夫君子,无以我为有过,虽尔所以处此百方,然不如使我得自尽其心之为愈也。”照此解释则与首章“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前后呼应。字面上虽是“无我有尤”,实质上应是她对许大夫不让她适卫赴齐产生怨尤,正话反说,语气委婉,体现了《诗经》“温柔敦厚”之旨。末二句,表现了夫人的自信心,意为那些大夫君子纵有千条妙计,总不如我的救卫之策高明。“我所之”的“之”字,若作动词解,便是往卫国或齐国去一趟的意思;也有训为“思”的,就是自指夫人的想法。不管哪一种解释,都反映了许穆夫人是一个颇有主张的人,她的救国之志、爱国之心始终不渝。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它却留下无穷的诗意让读者去咀嚼回味,真是语尽而意不尽,令人一唱而三叹! 诗经·载驰载驰载驱, 驾着马车急驰而行, 归唁卫侯。 我要归去,吊慰兄长卫侯。 驱马悠悠, 加鞭驱马,道路悠悠, 言至于漕。 该是已到漕邑的时候。 大夫跋涉, 许国大夫赶来拦阻, 我心则忧。 我心中不禁无限忧愁! 既不我嘉,① 你们全都不赞许我, 不能旋反。 我也不能回车返国。 视尔不臧,② 毫不保留地告诉你吧, 我思不远。 我的思虑未必迂濶。 既不我嘉, 你们全都不赞许我, 不能旋济。 我也不能回车济河。 视尔不臧, 毫不保留地告诉你吧, 我思不閟。③ 我的思虑未必不适合。 陟彼阿丘, 多么希望登上那高丘, 言采其蝱。④ 采来贝母治我忧疾。 女子善怀, 虽说女子多愁善感, 亦各有行。 各自都有一定的情理。 许人尤之, 你们许人以为我有过, 众稚且狂。⑤ 真幼稚狂妄、不通道义! 我行其野, 我在卫国的田野行走, 芃芃其麦。⑥ 禾麦茂盛,一片清新。 控于大邦, 我要去向大国赴告, 谁因谁极。 哪国亲近,就到那国陈情。 大夫君子, 许国的大夫君子呵, 无我有尤。 请不要怨我行事荒唐。 百尔所思, 你们就是考虑百遍, 不如我所之。⑦ 不如我自己选定的主张! 【注】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穆夫人堪称第一位名著于册的女诗人了。《载驰》,就是她写下的一篇充满爱国激情的不朽诗章。 许穆夫人是卫宣姜的女儿、许国国君穆公的妻子,故称许穆夫人。公元前660年,狄人伐卫,大败卫师于荥泽(今河南郑州西北) ,杀卫懿公。宋桓公连夜率师,将卫败亡之众五千人接过黄河,居于漕邑 (今河南滑县南),立卫宣姜之子戴公为君。第二年,戴公死,文公即位。他的同母妹妹许穆夫人,在祖国风雨飘摇的危亡时刻,不顾许国君臣的阻挠,毅然返卫,吊唁卫君,并向同情卫国的大邦呼吁救援。《载驰》即作于她返回漕邑期间。这首悲愤动人的爱国主义诗作,在当时就被广为传诵,并收入了诗经《鄘风》。 《载驰》以“载驰载驱归唁卫侯”发端,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入了那个战祸频仍的动荡时代。一辆马车急驰而来,道路上尘土飞扬,焦灼加鞭的女诗人,就在一片马嘶车鸣声中上场了。“驱马悠悠,言至于漕”,悠悠既指道路之遥远,亦透露出女诗人心中悲恸、忧思之悠长。终于,漕邑已隐隐在望。此刻,诗人心中该何等激动。短短四句,不仅叙事明白,而且迫促、跳荡,富于节奏感。读者从中不仅能听到马蹄翻飞、车轮滚滚之声,简直还可感受到诗人那激动不安的脉搏和心跳。但事情陡然起了变化: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许国大夫跋山涉水赶来传达君命,不准许穆夫人返国吊唁。一场冲突已不可避免,女诗人怎能不充满忧愤? 第二章叙许穆夫人对于大夫阻挠的正面回答。许国君臣全都反对女诗人返卫,这在当时是件严重的大事。坚持返卫,则有违君命;半途而废,又置危亡中的祖国于何地?强烈的爱国之情,使许穆夫人迅速作出了抉择: 宁愿违犯君命,也要重返卫国。这一章在抒情中引入人物语言,运用排比句式,四句一顿,铺排而下,将诗人内心斗争的结果,山洪爆发般推涌而出。“既不……不能”数句,在语气转折之中,更把许穆夫人不屈于君命、非返卫不可的决心,表述得斩钉截铁。读者可以想见,“跋涉” 而来的大夫,听到她如此激烈的回答,该是怎样垂头丧气了! 在第三章,受阻的车马又奔驰起来。但女诗人的心间,则于焦虑之中,更增添了许多愤懑。“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就透露了这一点:她恨不能登上高高的山丘,采来贝母治疗自己的郁闷。但在急速的行车途中,自然无法做到。是不是因为她是女子,所以特别多愁善感呢? “女子善怀”以下四句,就回答了这一点: 妇女的爱动感情,也各有不同。她许穆夫人之所以忧愤难平,完全是许国君臣的阻挠引起的。他们居然将自己的爱国举动,视为过错而加以责备,真是一批不明大义的幼稚狂妄之徒。这一章结尾,以满腔的愤懑,对“许人”发出了激越的斥责之音。全诗的情绪至此推向了高潮。 诗之卒章,车马终于进入了漕邑的原野。女诗人那因为愤激而紧绷的心弦,至此渐渐松弛了。“我行其野”二句,以舒缓的节奏,清新的画面,传达出女诗人心头的欣喜和欢快。日夜牵挂的祖国到了 扑入眼帘的是那样绿意葱茏的麦田! 深切的祖国之爱,荡漾在诗人胸中。此刻,她该是怎样热泪滚滚,不能自已呵!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她心中萌生——她要去向大国控告,求得它们的救助。这样做,岂不又要被许人视为罪过?诗人因此在结尾处大声呼告: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这是一位爱国妇女发自内心的热切呼声,这是决心将祖国从危亡中挽救出来的不可动摇的誓言。许国成百的乘轩大夫,在姻亲之邦遭受危难之际,只能畏首畏尾、束手旁观; 而在巾帼之中,却发出了如此不同凡响的声音,真可以振聋发聩,令须眉为之侧目。难怪许穆夫人“赋《载驰》”,东方霜主齐桓公即遣公子无亏帅师出援卫国 ( 《左传》闵公二年)。他是不是也被这位女诗人的深切爱国之情打动了呢? 《载驰》在艺术表现上也极为动人。诗人选取归国吊唁这一重要题材,巧妙地将自己安排在驱马返卫途中,通过与许国大夫冲突的情景描述来展开强烈情感的抒发,使这首抒情诗有了特定的场景和情节内容。与许国大夫无理阻挠的冲突,虽只出现在一、二章,但它所激起的感情波澜,却汹涌于全诗。正象一块巨石,投进了本来就不平静的河水。诗人胸中无可言传的悲哀、愤懑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切之情,因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女主人公的远见卓识、爱国深情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刚毅性格,也正是在与许国君臣鼠目寸光、自私懦弱的对照之中,愈加分明地凸现了出来。在写法上,女诗人适应于驱马返卫、无端受阻和进入卫之田野时感情上的张弛、起伏,不断改换句式: 或低吟,或陈述,或慨叹,或斥责;舒缓的抒情,最后又突而化作热切的呼告; 中间还时时交替散句和排句。这就使全诗象潮水一样,呈现出种种鼓涨、飞卷、澎湃、跌宕之势,一阵又一阵冲击着读者心胸。读这首诗,人们不能不与女诗人一起,为祖国的危难而焦虑,为无端受阻而愤慨,为冲破阻挠而欢欣,为确定救国之计而充满希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