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葛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葛生

 
 葛生蒙楚,① 葛条蒙盖着荆树,
 蔹蔓于野。② 蔹草在原野上蔓伏。
 予美亡此,③ 心爱的人已不在此,
 谁与独处? 谁与孤零零的人儿相处?
 
 葛生蒙棘,④ 葛条蒙盖着枣树,
 蔹蔓于域。⑤ 蔹草蔓伏在坟地。
 予美亡此, 心爱的人已不在此,
 谁与独息? 谁伴孤零零的人儿寝息?
 
 角枕粲兮,⑥ 角枕璀璨,
 锦衾烂兮。⑦ 锦被斑瓓。
 予美亡此, 心爱的人已不在此,
 谁与独旦?⑧ 谁陪孤零零的人儿达旦?
 
 夏之日, 夏日绵绵,
 冬之夜。 冬夜长长。
 百岁之后,⑨ 我死之后,
 归于其居。⑩ 一定与他同茔合葬。
 
 冬之夜, 冬夜长长,
 夏之日。 夏日绵绵。
 百岁之后, 我死之后,
 归于其室。(11) 一定与他同棺共眠。

 
 【注】 ①葛: 蔓生植物。蒙:覆盖。楚:今名荆条。②蔹(lian):草名,蔓生。蔓: 蔓延生长。③予美: 指亡夫。④棘: 枣树。⑤域: 指茔地。⑥角枕: 即方枕,方枕有八角,故云。⑦锦衾: 锦制之被。⑧旦: 指从黑夜到天明。⑨百岁: 犹言死后。⑩其居: 死者所居之地,指坟墓。(11)其室: 犹其居。
 
 在中国诗歌史上,悼亡之作并不罕见。但出自妇女之口的悼亡诗篇,却有如凤毛麟角。可喜的是,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集《诗经》中,即收有发自寡妇之口的悼亡作品。
 《葛生》一篇,诗人采用人物独白的形式,以情真意挚的抒情语句,表现了新寡之妇对亡夫深切的怀念,以及对爱情的坚贞如一。
 《诗序》认为此诗是为讽刺晋献公而作,云: “《葛生》,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矣。”晋献公的确是一位好攻伐的人,《左传》载他曾先后多次攻伐灭亡过不少弱小国家。连绵不断的战争,使不少闺中人变成寡妇,给人民造成了无穷的苦难。
 诗的一、二章,是哀叹丈夫战死之后寡居的凄凉。每章的前两句都是以《诗经》中常见的起兴手法兴起。“葛”、“蔹”,都是蔓生植物。作品以葛攀附于荆树,蔹草在地上蔓延,暗喻了夫妻互相依存的关系,以及丈夫生前夫妻之间的恩爱。后两句则转入直接抒情,哀叹丈夫阵亡后自己的孤单寂寞。“予美亡此,谁与独处”和“予美亡此,谁与独息”的反复咏叹,使诗被一种哀婉的气氛所笼罩。
 未亡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第三章发展到了高潮。我们由角枕之 “粲”和锦衾之 “烂”两个字,可知这一新寡之妇嫁至夫家时间不久。新婚伊始,丈夫即被征入伍,旋即战死,这怎能不在新妇心中激起巨大悲痛。现在人亡物在,睹物生情,不由得使这位新妇再次发出“予美亡此,谁与独旦”的沉重叹息,大悲大恸的情感流露溢于言表,正所谓一唱而三叹。
 接下两章是写新寡之妇感慨寡居生活的艰难漫长,并发出死后一定与丈夫同坟共穴的庄严誓言。夏日昼长,冬日夜长。作者用 “夏之日,冬之夜”两句,暗示了此妇一生的凄苦,这比直接抒情更为含蓄蕴藉。由此,我们想到了白居易 《上阳白发人》中的诗句: “日迟独坐天难暮”,“夜长无寐天不明”。两首诗所写两位不幸妇女的身分、环境、经历虽然不同,但其心境是何等的一致! 诗的五章,又把四章的 “夏之日,冬之夜”,换成 “冬之夜,夏之日”,也换得极妙,由中可见星移斗转,时光流失,透露了未亡人待熬的日子还相当漫长。
 末两章的后两句,是写未亡人的决心。诗中的女主人公表示死了以后,一定要同丈夫共葬一穴,从而以明朗率直的誓言结束了全诗。
 古人重视诗歌含蓄,特别重视诗歌结尾处的含蓄,以为诗之结尾应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的艺术效果,故以诗之结处直露为病。其实也不尽然。《葛生》的结尾恰恰是直露的诗句,但由于诗句反映了此妇对爱情生同床死同穴的决心,透露了她对爱情专一无二的情感,情真意切,故同样能强烈感染读者。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葛生》一诗以起兴入笔,采用《诗经》中常用的重章复句的形式,反复咏叹,使读者透过女主人公哀伤悱恻的泣诉,强烈地感受到战争所强加给人民的苦难的深重。在《诗经》中以悼亡为题材的诗歌中,这首诗不失为一篇难得的佳作。

《诗经》·《葛生》全文、赏析和解读 - 诗经三百篇 - 可可诗词网

《诗经》·《葛生》

葛生蒙楚,葛藤生长覆荆树,

蔹蔓于野。蔹草蔓延在野土。

予美亡此,我爱的人葬这里,

谁与独处?独自再与谁共处?

葛生蒙棘,葛藤生长覆丛棘,

蔹蔓于域。蔹草蔓延在坟地。

予美亡此,我爱的人葬这里,

谁与独息?独自再与谁共息?

角枕粲兮,牛角枕头光灿烂,

锦衾烂兮。锦绣被子色斑斓。

予美亡此,我爱的人葬这里,

谁与独旦?独自再与谁作伴?

夏之日,夏季白日烈炎炎,

冬之夜。冬季黑夜长漫漫。

百岁之后,百年以后归宿同,

归于其居。与你相会在黄泉。

冬之夜,冬季黑夜长漫漫,

夏之日。夏季白日烈炎炎。

百岁之后,百年以后归宿同,

归于其室。与你相会在阴间。

关于此诗的主旨,《毛诗序》云:“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郑笺解释说:“夫从征役,弃亡不反,则其妻居家而怨思。”孔疏又解释说:“其国人或死行陈(阵),或见囚虏……其妻独处于室,故陈妻怨之辞以刺君也。”后世治诗者承其绪而各有所取,宋朱熹《诗集传》云:“妇人以其夫久从役而不归,故言葛生而蒙于楚,蔹生而蔓于野,各有所依托,而予之所美者独不在是,则谁与而独处于此乎?”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征妇思夫久役于外,或存或亡,均不可知,其归与否,更不能必,于是日夜悲思,冬夏难已。暇则展其衾枕,物犹粲烂,人是孤栖,不禁伤心,发为浩叹。以为此生无复见理,惟有百岁后返其遗骸,或与吾同归一穴而已,他何望耶?”他们都取“征妇怨”说,不言刺义,持论较《毛诗序》圆通,但认为所怀之征夫未亡,似非。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说。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同时,笔者又以为直接从文本出发,将诗作的历史年代、社会背景乃至男词女词等不能根据文本得出结论的问题撇开,在较宽泛的意义上解说此诗,视之为一首普通的悼亡之作,更具有本质性的兴发感动力。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从结构上看,可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为有“予美亡此”句的三章,后一部分为有“百岁之后”句的两章。对后一部分是用赋法,诸家无异议,但对前一部分,除第三章皆认为是赋外,第一、二两章却有“兴”、“比而赋”、“赋”等三种说法。细细玩味文辞,“葛生蒙楚(棘),蔹蔓于野(域)”两句,互文见义,都既有兴起整章的作用,也有以藤草之生各有托附比喻情侣相亲相爱关系的意思,也有对眼前所见景物的真实描绘,不妨说是“兴而比而赋”吧。这一开篇即出现的兴、比、赋兼而有之的意象,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荒凉凄清、冷落萧条,使之马上进入规定情境,作好对一种悲剧美作审美观照的心理准备。接着,在读到“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两句,知道诗是表达对去世的配偶表示哀悼怀念之情后,对《诗经》艺术手法有所了解的读者马上就会感受到其比兴意义: 野外蔓生的葛藤蔹茎缠绕覆盖着荆树丛,就像爱人那样相依相偎,而诗中主人公却是形单影只,孤独寂寞,好不悲凉。第三章写“至墓则思衾枕鲜华”(郝懿行《诗问》),“角枕、锦衾,殉葬之物也。极惨苦事,忽插极鲜艳语,更难堪”(牛运震《诗志》)。而“谁与独旦”如释“旦”为旦夕之旦,其意义又较“独处”、“独息”有所发展,通宵达旦,辗转难眠,其思念之深,悲哀之重,令人有无以复加之叹。

后两章,语句重复尤甚于前三章,仅“居”、“室”两字不同,而这两字意义几乎无别。可它又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句,“夏之日,冬之夜”颠倒为“冬之夜,夏之日”,不能解释为作歌词连番咏唱所自然形成,而显然是作者刻意为之。两章所述,体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闪烁着一种追求爱的永恒的光辉。而“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室)”的感慨叹息,也表现出对荷载着感情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认识,与所谓“生命的悲剧意识”这样的现代观念似乎也非常合拍。

应当说,《葛生》取得如此出色的艺术效果,与诗的特殊结构很有关系。陈仅评曰:“此诗五章,前二章为一调,后二章为一调,中一章承上章而变之,以作转纽。‘独旦’二字,为下‘日’、‘夜’、‘百岁’之引端。篇法于诸诗中别出一格。”(陈继揆《读诗臆补》引)分析得很透辟。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显然都是言之成理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1: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