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芄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芄兰》芄兰之支,芄兰荚实长在枝, 童子佩觿。有个童子已佩觿。 虽则佩觿,虽然身上已佩觿, 能不我知?难道不能与我在一起? 容兮遂兮,看他一本正经相啊, 垂带悸兮。垂着腰带颤晃晃啊。 芄兰之叶,芄兰荚实连着叶, 童子佩韘。有个童子已戴决。 虽则佩韘,虽然指上已戴决, 能不我甲?难道不能与我再亲热? 容兮遂兮,看他一本正经相啊, 垂带悸兮。垂着腰带颤晃晃啊。 本篇主旨说法很多,一谓刺诗,汉《毛诗序》说:“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元刘玉汝《诗缵绪》说:“愚意卫人之赋此,毋亦叹卫国小学之教不讲欤?”明丰坊《诗说》说:“刺霍叔也,以童僭成人之服,比其不度德量力,而助武庚作乱。”明季本《诗说解颐》说:“世俗父兄不能教童子习幼仪,而躐等(超越级别)以骛高远也,故诗人作诗以刺之。”今人高亨《诗经今注》等则以为是刺童子早婚。一谓美惠公,近人徐绍桢《学寿堂诗说》说:“当是惠公初即位,以童子而佩成人之觿,行国君之礼,其大夫作诗美之,欲勉其进德耳。”一谓恋歌,今人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说:“以次章‘能不我甲(狎)’之句推之,疑为女子戏所欢之词。”今取后一说。诗人即景起兴,因为芄兰的荚实与觿都是锥形,很相像,故诗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这位女诗人与诗中的“童子”,可能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关系非常亲密。可是,自从“童子”佩带觿、套上韘以来,对自己的态度却冷淡了。觿本是解结的用具,男子佩觿并没有严格年龄限制,与行冠礼不同。据《礼记·内则》记载: 子事父母,左佩小觿,右佩大觿。《说苑·修文篇》也说“能治烦决乱者佩觿”,故毛传谓觿是“成人之佩”,佩韘则表示“能射御”。当时,贵族男子佩觿佩韘标志着对内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对外已有能力从政,治事习武。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中的“童子”一旦佩觿佩韘,便觉得自己是真正男子汉了,一下子稳重老成了许多。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可是这一变化,在那多情的女诗人眼里,不过是装模作样假正经罢了,实际他还是以前那个“顽童”。最使她恼怒的是,本来他们在一起无拘无束,亲昵得很,而现在他却对自己疏远了,冷落了。因而“童子”的日常言行举止乃至垂下的腰带,无一不惹她生气,看了极不顺眼,甚而觉得这一切都是故意做给她看的。尽管他“容兮遂兮”,处处显示出一副成熟男子的模样,而她偏要口口声声唤他“童子”。“童子”的称呼,正包含着她似娇还嗔的情态,从这一嘲讽揶揄中不难察觉她“怨”中寓“爱”的绵绵情意。 全诗两章重叠,实际只有三个字不同,寥寥数语,就把“童子”态度的变化及姑娘的恼怒心理描摹出来了,清牛运震《诗志》评论说:“‘能不我知’、‘能不我甲’,讽刺之旨已自点明矣。末二句只就童子容仪咏叹一番,而讽意更自深长。诗情妙甚。”每章前四句一韵,后两句一韵,从乐歌的角度考察,后两句大约是附歌。 诗经·芄兰芄兰之支,① 芄兰枝上荚儿尖, 童子佩觿。② 童子佩觿学大人。 虽则佩觿, 虽说挂着象骨觿, 能不我知。③ 难道与我不知心? 容兮遂兮,④ 摇头晃脑走过来, 垂带悸兮。⑤ 腰垂大带随地摆。 芄兰之叶, 芄兰叶儿成对生, 童子佩韘。 ⑥ 童子佩韘装正经。 虽则佩韘, 虽说掛着玉指板, 能不我甲。⑦ 难道与我不相亲? 容兮遂兮, 摇头晃脑走过来, 垂带悸兮。 腰垂大带随地摆。 【注】 《芄兰》是一首别具风味的抒情小诗。《毛诗序》认为它是卫国大夫所作,旨在讽刺以幼童即位,“骄而无礼”的卫君惠公。旧时学者多信其说。朱熹《诗集传》则云: “此诗不知所谓,不敢强解”,不轻从 《诗序》说。近人对此诗意旨的评议,不乏新见。朱东润先生云: “以次章‘能不我甲 (同狎) ’ 之句推之,疑为女子戏其所欢之词”。(《诗三百篇探故》)我们认为较合符原作之意。 本篇写一位少女对昔日的男友(即“童子”)疏远,冷淡了她颇有怨气,因以此诗嘲戏他。细玩诗中“能不我知”,“能不我甲”两句词意,那位佩觿、佩韘的“童子”与这姑娘本当是一对相知相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伙伴。后来那“童子”忽然变了,摆出一付一本正经的大人架势,对姑娘不理不睬,视若外人。这不能不使姑娘感到意外和气恼。本篇与《郑风·狡童》相比,显见意趣情调有所不同。《狡童》篇也是写一对少男少女之间闹矛盾,姑娘对情郎“狡童”深表怨慕之情。此诗“狡童”对姑娘的冷遇,是出于感情上的原因,或许是双方偶有误会,或许是男方见异思迁,另有新欢。而《芄兰》篇的“童子”与姑娘之间的隔阂,则主要是出于某种心理上的原因。 古之礼俗,男子长到二十岁时要行加冠礼,表示既已成人,这是古人视为极庄重严肃的人生大事。成年男子的服饰装束(如佩觿、韘之类)乃至言行举止,均有不同于童子的礼规。但未必个个佩觿、佩韘者都是到了成人的年龄。(有人认为《芄兰》诗中的“童子”不过是十二、三岁的少年)。这位“童子”一旦挂了个觿,带上个韘,使自以为真的成了大人,顿然换了付派头,不屑于再干与女孩儿嘻戏厮混之类孩提的勾当,以示自尊。少年学老成,小儿仿大人,乃是十几岁时青少年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这并不意味着他变心、厌旧。而在姑娘眼里,他实在还是原来的那个顽童,只不过衣冠俨然,装模作样,看他那付自高自大的神气,感到可笑又可恼。当然,男友态度的变化,会引起姑娘内心的不安和情绪的波动,但这也不意味着就是失恋。这首小诗十分生动风趣地反映出这对少男少女的心理变化。在表情方式上,本篇也自然不同于《狡童》以失恋少女独自宣洩其内心深挚而热烈的情怀,而是把人物形象的描写与女方心理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两章次句的“童子佩觿”、“童子佩韘”,是描写男方的形象,接上“虽则佩觿,能不我知”; “虽则佩韘,能不我甲”,是女方的心里话,以反诘表示肯定,且一口一个“童子”相称,似怨似恼,如嘲如嗔,饶有风趣。尤其章末“容兮遂兮,垂带悸兮”两句,写对方那种故作大人步履闲暇之态而又弄巧成拙的样子,突出那条晃晃荡荡垂吊于地且与其身材极不相称的大腰带,勾勒出对方雅拙而又自大的“童子”相。这漫画式的两笔,简妙传神,令人忍俊不禁。“童子”的这付“尊容”,乃从姑娘所见一面表出,人物形象与见者的心理活动交融在一起。闻一多先生说: “末二句言外之意是说:‘瞧你那假正经’ ! ”(《风诗类钞》),妙会其趣。这些描写性文笔略带嘲谑、揶揄之意,兼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更于幽默诙谐之中别有一种媚态,一种风情。 巧于用比,寓譬于兴,是该诗颇有特色的一种表现手法。两章起句的“芄兰之支”,“芄兰之叶”,《毛传》谓之“兴也”,固然不错。诗人触物起情,先言芄兰以引出所咏之词。但这里所言芄兰,非泛泛而言,仅用作发唱起兴,诗人抓住这种野生植物的两个形态特点,一写其枝藤上的䇲, 一写其叶。芄兰之䇲, 一头稍尖, 其形似“童子”所佩的解结锥;芄兰之叶, 其状如心,似“童子”所佩的扳指。 显然有以芄兰䇲喻觿, 叶喻韘之意。 清人陈奂云: “盖《毛传》言兴,而比已寓焉矣”。 (《诗毛氏传疏》) 此即其例。然而,此诗之用比,却不是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法,它实与全诗情意密切相关。 如果说身上佩着的觿韘,在“童子”看来是庄重严肃的“正经”之物, 而在姑娘眼里,却不过象小小一只芄兰䇲, 一片芄兰叶儿,如此而已,挂上这小玩意儿,未必真能抬高你这顽童的身价,又何必装成那样正儿八经的。诗中有此两句,益发显得妙趣横生。 此诗语言明朗朴素而又活泼调皮,乃民间调情诗所特有的韵味。至于有论者说此诗言佩觿, 佩韘、 垂带等系“奴隶主贵族阶级之佩饰容仪,并非泛言民间一般幼童所可有者”,我们认为《芄兰》所言的“童子”是贵族弟子还是民间幼童,实不必强为分辨,即以民歌所描写人物 “佩饰容仪”而言,多有夸张炫美之辞,如后来汉乐府 《陌上桑》之写秦罗敷,辛延年 《羽林郎》之写酒家胡,皆珠光宝气,似贵妇派头,若据此考实其人身份,罗敷岂能是农家采桑女,胡姬可曾是当垆卖酒之妇?则反拘泥成累矣。此说不能否定出之《卫风》的《芄兰》为当时民间创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