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臣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臣工嗟嗟臣工,① 唉! 卿大夫和各诸侯; 敬尔在公。 你们恭谨尽职守。 王釐尔成,② 王赐你们耕种法, 来咨来茹。③ 可来询问来相谋。 嗟嗟保介,④ 唉! 你们农官既司耕; 维莫之春, 如今正好是暮春。 亦又何求? 你们还有啥要求? 如何新畲?⑤ 新田熟田怎耕耘? 於皇来牟!⑥ 长势真好这新麦! 将受厥明。⑦ 将要得到好收成。 明昭上帝, 真是光明那上帝, 迄用康年。 年年使我获丰登。 命我众人, 命令我那老农们: 庤乃钱镈, ⑧ 备好铲子和锄头, 奄观铚艾。⑨ 将看开镰收获尽。 【注】 本篇是西周王者省耕时告戒群臣及农官的诗。对诗的中心,各家有不同解说。《诗序》云: “《臣工》,诸侯助祭,遣于庙也。”但诗中没有涉及祭祀祈年的词句,祭祀可能是巡狩之前举行。《集传》 云: “此戒农官之诗”。可是诗中不仅戒农官,也戒群臣。其目的似乎在使全国都要重视粮食生产,所以告戒面广,这是周代重农的特色。 其次,周王在什么场合下告戒他们?学者们多认为是在天子“耕藉田” (又简称“耕藉”) 时告戒。但如在“省耕”时告戒,就更符合诗义。“耕藉”和“省耕”究竟有什么不同? 《吕览·孟春纪》云: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田,天子三推; 三公五推; 卿诸侯大夫九推。”“推”就是在“藉田里耕几下,表示“躬耕”。藉田就是天子亲耕田。什么叫省耕? 《孟子》: “春省耕而补不足”。即是“天子巡狩之际省问耕者,补其耒耜之不足”。省耕当然有群臣随行,所以两者不是一回事。从时间看: “耕藉” 在孟春;“省耕”在暮春。诗有“维莫之春”一句,时间就已明确; 从内容说:诗是省问告戒,有“亦又何求,如何新畲”等句,省的意思十分明白。而且诗不象《载芟》、《良耜》等篇体现春耕的情境。“於皇来牟”,是赞美新麦的茂盛。郭沫若《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云: 诗中的王亲自来催耕,和《卜辞》中的王亲自去“观黍”、“受禾”的情形相同。”陈子展《直解》云: “《臣工》,盖王者暮春省耕之诗”。从这些看来,诗是周王“省耕”告戒诸臣。“耕藉”可备一说,而“省耕”尤为切合诗义。 本篇是《周颂》中写农事的首篇。由于周室始祖以力农开国,所以历代重视农事。又由于诗列《颂》中,所《诗序》重在祭祀。也可能因用它作王者祈谷祭祀演奏乐歌的缘故。 诗告戒的对象是臣工、保介和众人。人不同内容也就不同。对群臣,嘱他们各尽职守,重视农事,有问题前来询问,说明农事是他们职守中一项要务; 对农官,作较具体的指示,要他们抓紧季节耕田,农时不可耽误。怎样分别进行新田熟土的除草施肥等农活? (按古人是烧草灰壅土)这时,周王看到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麦穗随风起伏,不禁发生一种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就赞叹: “麦子的长势真好啊! 今年又可以丰收了。上帝真是光明,使我们年年得到好收成”。最后下命令,要农官叫农夫们准备好获前工具,到秋收时好开镰收获。原来暮春三月,正是麦苗拔节灌浆季节,夏秋之交,即以成熟。唐李頎《送陈章甫》有“四月南风大麦黄”的诗句,正是这种情景。用不同的话,告戒不同的人,说明对庄稼负的任务不同,也显示要举国上下共同重视农业生产这一大事。 全篇重点是对保介的要求。即在告戒中提出有关生产的几项重点,其他农活细节,就略而不论。为何说是重点? 因不违农时,是气候季节问题; 新熟田土分别耕耘,是土质问题。简言之,就是天时、地利问题。掌握二者是种田的关键,是务农的好经验,决不能忽视。这些经验,自然是很多农民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但也经过农官或有关人员将它们累积、升华到一定的高度,总结成农业生产的宝贵经验,几千年一直流传下来。今天虽然发展为科学种田,但它仍然是生产粮食这一重要大事不可或缺的基本经验。 诗前八句是告戒内容; 后七句由于麦子长得茂盛,景象喜人而预想到丰收,归功于神,还命众人做好秋收前准备工作。写法详重遗轻; 举要概细,显得词简义深,层次分明,反映周室从统治者到农民都重视农业生产。 《诗经》·《臣工》嗟嗟臣工,喂,喂,群臣百官, 敬尔在公。你们勤谨地从事公务。 王厘尔成,王赐给你们成法, 来咨来茹。你们要商量研究调度。 嗟嗟保介,喂,喂,田官, 维莫之春,正是暮春时节, 亦又何求?还有什么事要筹划? 如何新畬。该考虑怎样整治新田畬田了。 於皇来牟,啊,多茂盛的麦子, 将受厥明。看来将要获得好收成。 明昭上帝,光明伟大的上帝, 迄用康年。终于赐给丰年。 命我众人,命令我的农人们, 庤乃钱镈,收藏好你们的锹和锄, 奄观铚艾。我要去视察开镰收割。 《周颂》是宗庙祭祀乐歌,“以其成功告于神明”,其中有十篇编为一卷,以这篇《臣工》为首,标明为《臣工之什》。这一篇和另几篇是农事诗(或与农副业生产有关的诗)。 这篇诗传说是周成王时代的作品。从诗的本文来看,确是周王的口气。全诗十五句,前四句训勉群臣勤谨工作,研究调度执行已经颁赐的有关农业生产的成法。下四句是训示农官(保介): 暮春时节,麦子快熟了,要赶紧筹划如何在麦收后整治各类田地。再接下四句是称赞今年麦子茂盛,能获得丰收,感谢上帝赐给丰年。最后三句说: 命令我的农人们准备麦收,我要去视察收割。全诗脉络清楚,诗义很明白,确是一首歌颂周王关心农业生产,训勉群臣勤恳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发展农业的政策,感谢上天赐予丰收的乐歌。 全诗反映出周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周族是一个农业民族,依靠在当时处于先进地位的农业而兴国,建立王朝之后,进一步采取解放生产力和推广农业技术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之作为基本国策。周朝制度,周王直接拥有大片土地,由农奴耕种,称为“藉田”。每年春季,周王率群臣百官亲耕藉田,举行所谓“藉田礼”,表示以身作则。“藉田礼”中也祈祷神明,演唱乐歌。据西周文献,周王朝在立国之初就制定土地分配、土地管理、耕作制度的具体法规,如品种改良、土壤改良、水利建设以及轮种等耕作技术都包括在内。这一套法规,就是诗中所说的“成(法)”。当时鼓励开垦土地,又注重土壤改良,把田地分等级,耕二年称“新田”,三年称“畬”。为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朝廷规定了因地制宜的整治方法,如轮作、深翻、平整、灌溉、施肥等等,即诗中所说的“如何新畬”,周王要求臣民按颁布的成法去做。周朝重祭祀,祭礼众多,不但在开耕之前要向神明祈祷,而且在收获之后也向神明致谢,这篇诗中面对即将到来的丰收,自然也要向神明献祭,感谢“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当时的周王不但春耕去“藉田”,收割也去省视,末三句就是写这一内容。周王说: 锹、锄暂时用不着了,要收好,准备镰刀割麦子吧。他对农业生产很熟悉,指示比较具体,这进一步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本诗究竟产生在怎样的具体环境,历来解说就很不一致了。有人说是“藉田礼”之歌,驳者以为诗中所指暮春麦熟,不是“藉田礼”举行的春耕时节;有人说是“庙祭”之歌,驳者以为诗中并无祭事;有人说是庙祭后周王对助祭诸侯说的话,驳者以为诗中明明是对臣工的训勉。诸家成篇累牍的解说,颇多分歧,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本诗基本内容的理解。所以,有的学者如今只说这是“赞颂周王省耕、劳群臣、祈丰年的乐歌”(袁梅《诗经译注》)。具体细节,留待历史考据学家去研究吧。 本诗的“王”,可信是成王。它编为《臣工之什》之首,下一篇《噫嘻》首句即直称“噫嘻成王”;因为这一篇用成王的口气,作为成王的训示,所以放在前面,它们都是歌颂成王的。殷商后王把歌颂先王省耕和祈祷神明的诗,配合乐舞,作为宗庙乐歌在一定的礼仪上演唱,也是为了追念先王的功业,继承先王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继续贯彻执行以农立国的基本国策。所以,本诗和其他几篇农事诗都被编入《周颂》。从本诗的形式来看,全诗十五句,不分章,不用韵,与《周颂》其他作品相类,确是宗庙乐歌。 又: 本诗的历代训诂也多歧义,主要是第三句的“成”字和第五句的“保介”一词。“成”字有释为“成绩”者,则句意为“王对你们的成绩给予赏赐”,亦通,但窃意仍以《诗集传》等书所释“成法”于上下文义更为圆通顺畅。“保介”一词,有人释为“执甲之士”,即周王左右卫士,有成篇的考据,窃意终觉迂曲求深,未若释为“农官”更合情合理。当然古代官制官名时有变化,对这些细节问题,不妨求大同,存小异。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