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竹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竹竿》

籊籊竹竿,一枝钓竿细又长,

以钓于淇。钓鱼钓到淇水上。

岂不尔思?难道思念都抛却?

远莫致之。路远怎能回故乡!

泉源在左,左边泉水细细流,

淇水在右。右边淇水长悠悠。

女子有行,姑娘从此远嫁去,

远父母兄弟。父母兄弟天一头。

淇水在右,右边淇水长悠悠,

泉源在左。左边泉水细细流。

巧笑之瑳,粉脸娇笑多可爱,

佩玉之傩。佩玉叮当慢慢走。

淇水滺滺,淇水水流不回头,

桧楫松舟。桧木桨摇松木舟。

驾言出游,再次驾船水上游,

以写我忧。但愿能解心中愁。

卫国的淇水,是青年男女游乐的地方。悠悠的淇水水波,秀丽的两岸风光,伴随着这些青年渡过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代。因此,每当他们远离故乡,回首往事,思亲怀乡的时候,淇水很自然地浮现在脑际。淇水、家乡、亲人、亲情,都融化在一起,激起心中感情的波涛。这首诗,正是带着这种感情的波涛而写就的。关于诗的主旨,《毛诗序》说:“《竹竿》,卫女思归也。”写的是一位远嫁的卫国女儿,思念家乡的情怀。至于作者,魏源在《诗古微》中考证,以为“亦许穆夫人作”。这位许穆夫人是卫公子顽的女儿,嫁在许国。后来许穆夫人的兄长戴公掌权时,卫国被狄人攻陷,卫国灭亡。许穆夫人既不能回卫国吊唁,便写了《载驰》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从诗意来看,《竹竿》并没有痛心吊唁的沉重,只有思乡怀归的忧思,不像亡国之音。魏源说《竹竿》是许穆夫人所作,并没有实证,只是一种推测,而且并不可靠。

现在看来,把《竹竿》看作一位远嫁的卫国姑娘思念家乡的歌声,比较恰当。至于姑娘的身份,不必细究,可以作为一种共名来理解。

全诗分四章。诗的内容都是远嫁女儿脑海中的形象活动。细究起来,前后各两章,各成一层意思。开头两章,是远嫁姑娘的回忆,都是关于婚前家乡与亲人的事。首章回忆当姑娘家时在淇水钓鱼的乐事:“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和伙伴们一起到淇水钓鱼游玩,这是多么惬意的事,又怎能忘记呢?可惜眼下身在异乡,再也不能回淇水去钓鱼了,“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次章回忆离别父母兄弟远嫁时的情形。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离别的场面和离别的情怀,最使人难忘。远嫁的女儿回忆起这个场景,思念之情不可抑止。第一、第二章共八句,重点在回忆,强调的是思乡怀亲之情。

第三、四两章是进一层意思: 希企。眼下远嫁女儿已是人家的媳妇,故乡亲人都见不到。回忆激起的情怀,化作热情的企望: 希望能有一天重归故乡。三、四两章,便是想象回乡时的情景。淇水、泉水依然如故,“淇水在右,泉源在左”,与第二章两句一样,只是句子位置变化一下,实际上是用复沓的手法,表示重来旧地的意思。这时候,出嫁女已不再是姑娘家时持竹竿钓鱼那样天真了,而是“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一副成熟少妇从容而喜悦的样子: 故乡,我终于回来了!仿佛为了重新找回少女时代的感觉,这位少妇又到淇水。不过,这次不是钓鱼了,而是“桧楫松舟”,乘船游赏。不过,旧地重游,能排解远嫁多时的离愁吗?三、四两章想象回乡的场景,正是远嫁归不得的少妇幻想的场景。想象得越真切越具体,现实中远离故乡不得归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所以,驾船游赏故乡的想象,根本不能解决思乡怀亲的愁思。

四章诗歌,分别从回忆与推想两个不同角度,写出一位远嫁外地的女子思乡怀亲的强烈感情。这种感情虽然不是大悲大痛,但却缠绵往复,深沉地蕴藉于心怀之间,像悠悠的淇水,不断地流过读者的心头。


诗经·竹竿 翻译|注释|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诗经·竹竿

 
 籊籊竹竿,① 纤纤竹竿细又长,
 以钓于淇。② 用来垂钓淇水旁。
 岂不尔思?③ 怎不教人把你想?
 远莫能致。 远不可及想也枉。
 
 泉源在左,④ 泉源左边流,
 淇水在右。 淇水右边淌。
 女子有行, 有位姑娘嫁得远,
 远兄弟父母。 别了兄弟离爹娘。
 
 淇水在右, 淇水右边流,
 泉源在左。 泉源左边淌,
 巧笑之瑳⑤, 嫣然一笑玉齿亮,
 佩玉之傩。⑥ 步态翩翩佩环响。
 
 淇水滺滺,⑦ 淇水悠悠照旧流,
 桧楫松舟。⑧ 桧木桨儿松木舟。
 驾言出遊, 且驾船儿去漂荡,
 以写我忧。⑨ 聊宽我心排我忧。

 
 【注】 ①籊籊 (di) : 长而纤细貌。②淇: 水名。③不尔思: 即不思尔。尔,你。④泉源: 水名,水有二源,一曰马沟,一曰美沟,皆出卫都朝歌西北,东南流入淇水。“水以北为左,南为右,泉源在朝歌北,故曰在左; 淇水则屈转于朝歌之南,故曰在右。”(陈奂《诗毛氏传疏》) ⑤瑳 (cuo搓) : 玉色鲜白貌,这里形容齿色洁白如玉。⑥傩(nuo挪):步态有节度。⑦滺滺(you由) :字本作“攸”,水流貌。⑧桧,木名。楫: 船桨。⑨写,通“泻”,宣泄。
 
 《竹竿》是一首情思优美的卫地民歌,诗中写的是一位男子在淇水边思念他所钟爱的姑娘,而这位美丽的姑娘已嫁往异乡。《毛诗序》谓其篇旨为“適异国”的“卫女思归也”。此说为后世不少注家论者所接受,甚至有人认为它与另一篇写卫女“思归宁”的卫地民歌《邶风·泉水》同出一人手笔,这些说法乖违本篇辞意,无足徵信。
 《竹竿》全诗四章。首章以“籊籊竹竿,以钩于淇”起兴。“钓鱼”在《诗经》 的风诗中有着特殊的寓意,近人闻一多先生对此曾有过精辟的阐论。他指出,“《国风》中言鱼,皆两性间互称其对方之廋语。”是“代替 ‘匹偶’ ,或 ‘情侣’ 的隐语”。而“打鱼、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竹竿》首章头两句与《召南·何彼秾矣》篇首章的“其钓维何,维丝伊缗”两句“皆言钓,意仍指鱼,但不明出鱼字耳”。都是以钓鱼隐喻求偶。此章三、四两句“岂不尔思,远莫能致”更值得玩味。有的注家、译者把“尔”字径解作诗人所思恋的女子;“远”字解作斯人远嫁之类,义虽可通,然颇嫌拘泥板实,失却原诗风韵。这两句语含双关,意兼两指,与《何彼秾矣》篇以 “齐侯之子,平王之孙”直接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之笔意显有不同。“岂不尔思”,顺应上文的 “以钓于淇”,“尔”字当是指鱼; “远莫能致”句则反接首句“籊籊竹竿”,以表竿之虽长,不及远游之鱼。笔法活脱多变,四句一意相贯,从字面上看,写的是“临渊羡鱼”,深致竿长莫及之慨。透过这层字表来看,则另有指喻,实以鱼喻所思,以竿长莫及喻求偶不遂,巧寓所思远適,无缘好合之忧于淇水垂钓的比喻之中,通章为譬,以妙喻见深情。隐喻和双关语之用,在古代民歌中屡见不鲜,而早在《诗经》中就运用得如此精巧圆活,如此含蓄有致,真令人惊叹。
 次章前两句“泉源在左,淇水在右”,是兴句。诗人临流兴叹,黯然伤神。点明淇水,又示意姑娘由此离别故乡,远嫁他方,领起以下“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两句,诗义由隐而显。这里“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陈子展先生说乃以当时的谣谚成语入诗,但用在此处,则给人以似诉似叹的感觉,言外隐然流露出诗人一片离索之悲绪,一片缱绻之恋情。此章末句“远兄弟父母”与上章末的“远莫能致”句各以一“远”字起头,两相关连照映,章法的变换配合诗意的上下承转,自然工致之中又有灵动变化之妙,此前人所谓“以无心求工而自工者”。(《诗经原始》)
 至第三章,诗人宕开一笔,写眼前出现姑娘昔时的芳姿倩影,她仿佛正从淇水边翩翩而来,佩环伴随着轻盈柔美的步态锵铿作响,清亮的声音悦耳; 她迴眸一笑,洁白的玉齿光采照人,宛若目前。文情由悲一转为乐。“巧笑之瑳”,从齿色衬出其迷人的笑靥,“佩玉之傩”,则从玉佩有节奏的声响衬托其优美的身段,绘声绘形,仅此两句便描绘出姑娘惊采绝艳之风姿神韵,堪称勾魂摄魄的神来之笔,更以虚笔出之,尤为奇绝。这里所出现姑娘的美丽动人形象,乃是诗人心理上的一种幻影。思极神迷,幻象生焉,《九歌》中那位望穿秋水的湘君幻觉中出现与湘夫人共同生活的美好情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又皆以抒情主人公想象中的乐景反衬其内心的哀情,益见其思之深挚,其情之悲恻。
 《诗经》里有关卫地的民间情歌,大都牵涉到淇水。卫之淇水,如郑之溱洧,是当时青年人欢聚,谈情说爱的风流之地。每逢三月上已节,更是爱情的盛会。春风荡漾,淇水泛波,河畔水滨,士女杂沓,歌舞调笑,如火如荼,青年男女,在此互传情言密誓,交欢结好。《竹竿》四章都写到淇水,并非偶然触景生情,因物起兴。正是在淇水旁,诗人对这位美丽的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或许是这位陌生姑娘迴眸一笑,曾撩动过诗人的心。至于这对青年男女是原已相识的情人,还是萍水相逢,今无从揣测。但从全诗流露的那种深恋无怨的情愫来看,似乎是诗人单相思,未必是姑娘变心,抛弃旧时的情郎而另攀高枝。如今诗人故地重游,伊人远去,唯见淇水悠悠如故,倍觉悲怅萦怀。末章发为叹浩,写泛舟淇水,聊以纾解心中那片“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诗中反复出现的淇水,犹如一根感情的纽带,把昔时与今日,初恋的欢情与失恋的悲伤巧妙地联系起来,形成于同一空间位置 (淇水) 的不同时间 (今、昔) 和不同情景的鲜明对照,以表达诗人的情感,这是本诗艺术构思的一个特点。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