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甘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甘棠》蔽芾甘棠,郁郁葱葱棠梨树, 勿翦勿伐,不剪不砍细养护, 召伯所茇。曾是召伯居住处。 蔽芾甘棠,郁郁葱葱棠梨树, 勿翦勿败,不剪不毁细养护, 召伯所憩。曾是召伯休息处。 蔽芾甘棠,郁郁葱葱棠梨树, 勿翦勿拜,不剪不折细养护, 召伯所说。曾是召伯停歇处。 《甘棠》一诗的主旨,自古至今,惟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认为是讽刺召伯之作,其他几乎众口一辞,均认为是怀念召伯的诗作。如《毛诗序》云: “《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郑笺云:“召伯听男女之讼,不重烦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国人被其德,说其化,思其人,敬其树。”朱熹《诗集传》云:“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得比较明确:“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许多民间传说和地方志中的资料也都足以证明召公听讼甘棠树下的故事流播广远。召伯南巡,所到之处不占用民房,只在甘棠树下停车驻马、听讼决狱、搭棚过夜,这种体恤百姓疾苦,不搅扰民间,而为民众排忧释纷的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全诗三章,每章三句,全诗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爱物,人、物交融为一。对甘棠树的一枝一叶,从不要砍伐、不要毁坏到不要折枝,可谓爱之有加,这种爱源于对召公德政教化的衷心感激。而先告诫人们不要损伤树木,再说明其中原因,笔意有波折亦见诗人措辞之妙。方玉润《诗经原始》说: “他诗练字一层深一层,此诗一层轻一层,然以轻愈见其珍重耳。”顾广誉《学诗详说》说:“不言爱其人,而言爱其所茇之树,则其感戴者益深;不言当时之爱,而言事后之爱,则怀其思者尤远。”陈震《读诗识小录》说:“突将爱慕意说在甘棠上,末将召伯一点,是运实于虚法。缠绵笃挚,隐跃言外。”对此诗的技巧、语言都有精辟的论述,读者可以善加体味。全诗纯用赋体铺陈排衍,物象简明,而寓意深远,真挚恳切,所以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许为“千古去思之祖”。 诗经·甘棠
【注】 这首诗是写人们对召伯虎的怀念心情。人们为什么要怀念召伯虎呢?这就需要结合《大雅·崧高》来说明。通过 《崧高》所写内容,使我们得知: 周宣王母舅申伯 (厉王妻申后之弟) 来朝久住不归,宣王给申伯增加封地,命大臣召伯虎率人到召南为申伯筑城盖屋,划定地界,治理田地,储备粮食,规定租税,做得十分卖力而周全。所以诗中说: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 (申伯迁谢的事情,全靠召伯虎的苦心经营。) 他在召南的劳绩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时他的住所有一棵甘棠树,当他走后,申伯的家族及其他敬仰他的人,对他十分怀念,就把这株甘棠树加以精心保护,作为纪念,因作此诗。 以“甘棠”为题,通过咏甘棠树来寄托人们对召伯虎的怀念——睹树思人。说明作者在选材和构思上是颇具匠心的。因为这棵甘棠树与召伯虎的居处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他走后,这树就成了人们借以留念之物,不许任何人摧残它。全诗围绕着甘棠和召伯的密切关系,反复告诫人们: 爱护甘棠树就是对召伯虎的尊重和思念。 全诗分三章,每章三句,都在第二章句末、第三章句末换一字,而且都是动词。“伐”是斧砍,“败” 是摧毁,“拜”是拔掉。虽然都是围绕不许损害甘棠树而发,但在炼字上不显重复而各尽其妙。其客观效果是体现出人们对此树的珍重程度。各章的末句末字是“茇”、“憩”、“说”,都是说召伯虎的生活与此树有关。“茇” 是居住,“憩” 是休息,“说”是停车解马而休息。把甘棠树与召伯虎挂起钩来,愈显出此树的珍贵无比,“睹树思人”的象征意义和“以小见大”的美学价值得到体现。 每章开头一句 “蔽芾甘棠”均相同,意在突出甘棠树的高大茂密,显出其旺盛的生命力。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以高大为美的观念。诗中以反复咏叹的句法来突出甘棠树的高大形象,是为刻划召伯虎的崇高形象作铺垫。甘棠树的自然形态固然美,但它最值得珍惜的地方乃是与召伯虎有关的缘故。所以各章的末句都用 “召伯”如何如何作结,显得很有份量。为什么召伯的威信那么高?那么为人景仰折服?诗中并没有说。但他的高大形象、他的精神力量却是如此的鲜明和强大! 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做到了 “以少总多”。作者善于将申伯迁谢的事情,召伯虎的劳绩,人们追思召伯虎的丰富感情,仅用一词一语就表达出来了。例如召伯 “所茇”、“所憩”、“所说”三个词,就包含着若干层意思。它不仅揭示出告诫人们不要损害甘棠树的原因 (召伯曾在树下停留过),还表达了人们怀念和敬仰召伯虎的心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