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潜猗与漆沮,① 啊,在那漆沮之水里, 潜有多鱼。② 鱼儿繁多围椮中。 有鳣有鲔,③ 也有鳣鱼也有鲔, 鲦鲿𫛨鲤。 ④ 鲦鲿鲇鲤多品种。 以享以祀, 用来祭祀供祖宗, 以介景福。⑤ 求降洪福永无穷。 (据程俊英译有改动) 【注】 这是一首以鱼献祭于宗庙的乐歌。小序所谓“季冬荐鱼,春献鲔”,据郑笺解释,冬季鱼性定而肥,故皆可荐; 春季鲔鱼新来(当是溯河以产卵),故单荐鲔。以鱼类祭献,使人联想到西安半坡出土陶器上的人面鱼纹,画中人面嘴角各含一鱼,似有闭目满足之表情。它生动表明,具有强大繁殖力的鱼类,系先民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先民对鱼由依赖转而崇拜,进而以鱼祭献祈福。这时“鱼”出现在原始文艺中便被赋予一定观念意义,对生命之两大本能——生存(丰衣足食) 和生殖(多子多福) ,成为一种象征。在《潜》诗中作为诗歌意象的鱼,便有这样的意味。 孔子教育弟子学诗,目的之一是多识于虫鱼鸟兽之名。这首诗也可作为显著例证: 短短六句中,就记有六种鱼名,足为漆、沮水产史料,可见先民生产斗争中丰富的知识积累。“潜”之释名,据清人王先谦说,“胡承珙曰: 椮,谓之涔。……若如韩诗谓涔为鱼池,则当入《释地》。《尔雅》既与罭罶罺并列, 则椮自是围鱼待捕之具。 水中列木所以聚鱼,……列木水中,鱼得隐藏,有若池然,故曰鱼池。《邢疏》引《小尔雅》,鱼之所息谓之橬。橬,椮也。积柴水中,鱼舍也。是可称鱼舍,亦可称鱼池。若在漆沮水中,而曰别有鱼池谓之涔,韩固不为此训也。潜涔古今字。” (转引自《诗经直解》) 今太湖渔民尚用此法,于湖中围木栅以养鱼,称为鱼窝。而《潜》诗已曰: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可见当时人民已有丰富的人工养鱼经验,此诗便是一条可珍视的记载。“猗与”的赞叹,洋溢着先民对于自身劳动的赞美和惊叹,洋溢着自豪感与幸福感。 这诗几乎谈不上什么艺术手法,它的质朴一如出土陶器上的含鱼人面,虽然简单,却具有一种古拙的美的韵味。“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诗句很直截地表达了先民对于生活的憧憬和祝愿。这种淳朴的美好愿望,一直延续到后来年画所表现的“连年有鱼”的主题。这首诗在句法上有一偶得的造奇,“鲦鲿鰋鲤”句并列四个鱼名,这种堆砌铺陈的句式直接开启了汉赋句法之先河,也对后代某些好奇的诗人产生过影响。如扬雄《长杨赋》 “虎豹狖玃,狐兔麋鹿”一类赋句,及韩愈“鸦鸱鵰鹰雉鵠鹍”的诗句,实已推波助澜; 至于罗隐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和毛泽东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也应算是沿波而讨奇的名句。 《诗经》·《潜》猗与漆沮,漆水和沮水景色秀美, 潜有多鱼。蕴藏着富饶的渔业资源。 有鳣有鲔,鳣鱼鲔鱼不计其数, 鲦鲿鲤。鲦鲿鲤也群出波间。 以享以祀,捕来鲜鱼恭敬奉祀, 以介景福。祈求祖先赐福绵延。 漆、沮二水是周王朝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印记。据《史记·周本纪》载,公刘“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矣。周道之兴自此始。”周颂中的作品很少提及具体地名,而提及具体地名即与祭祀对象有关,如《天作》言“天作高山”,高山即岐山,是大王(即古公亶父)率民迁居之所,《诗集传》认为“此祭大王之诗”(大王亦曾渡漆、沮,但在公刘之后,所以以岐山为标志)。与《潜》不同的是,《天作》点明了“大王荒之”。《潜》诗中没有写出公刘,但公刘是周道由之而兴的关键人物,他在漆沮的经历当是周人熟知的典故,《潜》的祭祀对象必然是公刘,无须点出而自明。由此亦可知,周人赞美漆、沮,不仅是基于二水的美丽富饶,更是带着强烈自豪的主观色彩。 《潜》是专用鱼类为供品的祭祀诗,照《毛诗序》的说法,《潜》所写的祭祀按时间分有两种,供奉鱼的品种亦不同:“季冬荐鱼,春献鲔也。”关于鱼的品种,孔疏的解释是:“冬则众鱼皆可荐,故总称鱼;春唯献鲔而已,故特言鲔。”从字面看似乎可通,但经不起仔细推敲。比如,“总称鱼”的鱼是否包括鲔,就字面即颇难断定。其实,“春献鲔”是因为鲔在春夏间从海溯河而上产卵,其时方可捕得,冬天无法以“鲔”为荐,“总称鱼”的鱼自然不能包括了。 从鱼的数量之多(“潜有多鱼”)、品种之繁(“有鳣有鲔,鲦鲿鲤”)以及人们对鱼类品种的熟知,可以看出当时渔业的卓有成效。潜置于水底,这种再简单不过的柴草堆作用却不可小觑,正是它们吸引了鱼类大军的聚集。这种原始而有效的养鱼方法也许就出自公刘时代,《周本纪》中写及公刘“行地宜”,以潜养鱼可能正是因地制宜的创造性生产措施。祭祀诗离不开歌功颂德,《潜》明写了对漆、沮二水风景资源的歌颂,对公刘功德的歌颂则潜藏于字里行间,如同潜的设置,荡漾着透出波纹的韵味。 “以(鱼)享以(鱼)祀,以介景福”是饮水思源、祈求福佑的祭祀行动。如果将鱼换成其他的祭品,祭祀的意蕴就会大受损害,而诗作一气呵成的效果也便丧失无遗。在这首诗中,鱼实在是必然贯穿到底的。最后一句虽然没有写出鱼,但鱼依然存在,因为“鱼”与“余”谐音,《潜》诗所写的祭祀季冬一次,隔年之春又一次,均用鱼,这使我们有理由推断: 时至今日仍然广泛流传的“年年有鱼(余)”年画,民间除夕席上对鱼不动筷而让它完整地留进新年的习俗,和《潜》所描写的祭祀竟是一脉相承!《潜》应当被视为民俗史上一条重要资料,它的末句所祈之福就是“余”。 《潜》篇幅简短,却罗列了六种鱼名;漆、沮二水具体写出,却让祭祀对象公刘隐名;写王室的祭祀活动,却也与民间风俗息息相关。这些,都显示了作者调动艺术手法的匠心,使本来在《诗经》里相对枯燥的颂诗中的一首能够进入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趣味盎然的作品行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