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溱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溱洧》溱与洧,溱河,洧河, 方涣涣兮。春来荡漾绿波。 士与女,男男,女女, 方秉蕑兮。手拿兰草游乐。 女曰:“观乎?”姑娘说:“去看看?” 士曰:“既且。”小伙说:“已去过。” “且往观乎!”“请你再去陪陪我!” 洧之外,洧河那边, 洵訏且乐。真宽敞,真快活。 维士与女,少男,少女, 伊其相谑,互相调笑戏谑, 赠之以勺药。送一枝芍药订约。 溱与洧,溱河,洧河, 浏其清矣。春来绿波清澈。 士与女,男男,女女, 殷其盈矣。游人越来越多。 女曰:“观乎?”姑娘说:“去看看?” 士曰:“既且。”小伙说:“已去过。” “且往观乎!”“请你再去陪陪我!” 洧之外,洧河那边, 洵訏且乐。真宽敞,真快活。 维士与女,少男,少女, 伊其将谑,互相调笑戏谑, 赠之以勺药。送一枝芍药订约。 读这首诗,千万莫要忽略了其中两个小小的道具:“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两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原来当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溱水、洧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薛汉《韩诗薛君章句》)。于是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令我们想起冰化雪消,想起桃花春汛,想起春风骀荡。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祥”,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令人觉得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轻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清人牛运震《诗志》、陈继揆《读诗臆补》皆认为它“妙于用虚字转折”。其实它的“转折之妙”,又何尝独在虚字!如上所说,前一层次的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重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 前层的“士与女”是泛指,犹如常说的“士女如云”;后层的“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总之,兰草“淡出”,芍药“淡入”,情节实现了“蒙太奇”式的转换。 于是,从溱、洧之滨踏青归来的人群,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诗意。千载而下的我们,也分明可以听到他们的欢歌笑语。 尽管小小的郑国常常受到大国的侵扰,本国的统治者也并不清明,但对于普普通通的人民来说,这个春天的日子仍使他们感到喜悦与满足,因为他们手中有“蕑”,有“勺药”,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来自民间的歌手满怀爱心和激情,讴歌了这个春天的节日,记下了人们的欢娱,肯定和赞美了纯真的爱情,诗意明朗、欢快、清新,没有一丝“邪思”。后世的经学家诬之为“刺乱也”,不是太煞风景了吗?道学家咒之为“淫诗”,不是太抹杀人性了吗? 诗经·溱洧溱与洧, 溱水长,洧水长, 方涣涣兮。① 溱水洧水哗哗淌。 士与女, 小伙子,大姑娘, 方秉蕑兮。② 人人手里兰花香。 女曰观乎, 妹说“去瞧热闹怎么样?” 士曰既且。③ 哥说“已经去一趟。” 且往观乎,④ “再去一趟也不妨, 洧之外, 洧水边上, 洵訏且乐。⑤ 地方宽敞人儿喜洋洋。” 维士与女,⑥ 女伴男来男伴女, 伊其相谑,⑦ 你说我笑心花放, 赠之以勺药。 送你一把勺药最芬芳。 溱与洧, 溱水流,洧水流, 浏其清矣。⑧ 溱水洧水清浏浏。 士与女, 男也游,女也游, 殷其盈矣。⑨ 挤挤碰碰水边走。 女曰观乎, 妹说“咱们去把热闹瞧?” 士曰既且。 哥说“已经去一遭。” 且往观乎, “再走一遭好不好, 洧之外, 洧水边上 洵訏且乐。 地方宽敞人儿乐陶陶。” 维士与女, 男伴女来女伴男, 伊其将谑,⑩ 你有说来我有笑, 赠之以勺药。 送你香草名儿叫勺药。 (余冠英译) 【注】 此诗用第三人称叙事,与代言体抒情诗不同。它叙事的同时展示了更广阔的背景,可使人窥见民情风俗,不止写恋情而已。周时为蕃育人口,规定仲春二月为开放月: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 “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两水 (即溱、洧)上招魂续魄,拂 (祓) 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悦者俱往观也。” (《韩诗章句》,《太平御览》) 《溱洧》一诗便写郑俗上巳佳日,男女相悦,相约郊游情事。 阳春三月,河水解冻,溱洧水涨得汪汪洋洋的。郑国的青年男女三五成群,秉执泽兰,在清澄的水边,招魂续魄,祓除不祥。此诗两章的前四句,都是描绘这个节日盛况的。从“士与女,方秉蕑兮”到 “士与女,殷其盈矣”,通过换章易词,写出了一个时间上循序渐进的过程。前章的两个 “方”字,意谓节日开始; 后章 “殷其盈矣”,则见盛会达到高潮。这样一个男女大集会,是天然的交际场所,使许多素不相识或无缘聚首的异性青年,有结交的机会。这里有一见倾心的恋爱发生,到处充满春意。两章诗的后儿句,就着重刻划了这个节日喜庆背景上发生的,一对青年男女结伴赶会的小小插曲。 一位迟到的女郎,在洧水边上遇到一位迎面而来的男子,便热情地邀他同往赶会。这一情事包含在 “女曰观乎”寥寥四字之中。不料那青年刚从洧水那边看过热闹回来,所以有 “既且 (徂) ”的答谢。以下三句:“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未标明士曰女曰。余译从朱熹集传理解为“女复邀”之辞; 郭沫若则理解为男方主动迁就之辞 (见《卷耳集》)。不管是女子复邀也好,男方迁就也好,或是两人达成“协议”也好,都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大方,毫无怩忸作态。于是这一对结伴的人儿,遂说说笑笑,渐次亲暱,愉快远在游乐之外,后来竟互赠香草 (或香料) 定情。何以要赠勺药? 勺药一名江篱,音谐“将离”,药音谐“约”,“言将离赠别此草也” (韩说) ,即订后约,相会待明年。 此诗情调极为淳朴健康,因为当时郑卫等地,男女在野外自由结合乃是一种风俗,而并非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在性爱的双方有一种天然平等的权宜,无论男邀女, 女邀男, 都是自然而大方, 绝不会引起惊㤞莫名。 而无视这一古代婚俗的后儒如朱熹,说什么“卫犹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卫人犹多讥刺惩创之意,而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是则郑声之淫,有甚于卫矣。” (《诗集传》) 这种“不知骆驼言马拱背”式的批评,倘起诗人于地下,若非错愕不置,必定付之一嗤了。 《溱洧》在直叙中插入对话,这种手法使场面活跃,富于情节性。故姚际恒说“诗中叙问答语甚奇。” “盖诗人一面叙述,一面点缀,大类后世弦索曲子。” (张尔歧,据《诗经直解》) 的确,《溱洧》有情节有对问的写法,使读者如听“二人转”,妙趣横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