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清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清人清人在彭,① 清邑军队久在彭, 驷介旁旁,② 马儿披甲骠儿壮, 二矛重英,③ 长矛一对红缨双—— 河上乎翱翔。④ 河边上闲逛! 清人在消,⑤ 清邑军队久在消, 驷介麃麃,⑥ 马儿披甲勇镳镳, 二矛重乔,⑦ 长矛一对缨雉毛—— 河上乎逍遥。 河边上逍遥! 清人在轴,⑧ 清邑军队久在轴, 驷介陶陶,⑨ 马儿披甲蹄不休, 左旋右抽,⑩ 向左回旋右抽刀—— 中军作好。(11) 军队中戏游! 【注】 公元前六六○年,即郑文公十三年,狄人攻破了与郑国隔河相望的卫国,郑文公因憎其大臣高克,便以防御狄寇为名,使高克帅兵驻扎在黄河边上,直至狄人退兵后仍迟迟不予召回。士兵们闲散无聊,自溃而归,高克也投奔了陈国。《左传·闵公二年》云: “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可见《清人》所反映的,就是上述具体历史事件,它是一首指向郑文公的讽刺诗。 就诗表面看,并未言及郑文公其人,但作者却巧妙抓住郑国将士久驻黄河边上那种闲散无聊的状态加以集中描写,反复咏唱,字里行间充满调侃的意味,在貌似客观的叙述中隐寓了辛辣的嘲讽。 诗篇每段的前半部分,都以异乎寻常的笔墨,极力渲染了军旅马匹的威武雄壮。作者首先选取了马甲、矛缨这最富于视觉效果的具体形象加以突出描写: “驷介旁旁”、“驷介麃麃”,“二矛重英”、“二矛重乔”——高大的马匹披上坚硬的铁甲,愈显得强壮有力,挺立的长矛又加上双重红缨,更觉其英姿勃发。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威风凛凛的出征景象,马蹄踏踏,红缨招展,战车滚滚,军械铮铮。于是,更进一步,作者又使我们看到,将士们在军中大显身手,“左旋右抽”,回马击剑……这一切,只应使人们联想到硝烟弥漫的烽火战场,只应预示着英雄将士奋战疆场的壮烈之举。 然而,出乎意料,作者并没有顺乎常情地为我们展示一场激烈的御侮搏战,而是笔锋一转,紧接一句“河上乎翱翔”、“河上乎逍遥”、“中军作好”,昂扬的气势陡然跌落。原来,如此声势浩大,剑拔弩张,不过是逍遥闲逛,军中戏玩,拿骑马击剑寻开心。这就是诗篇每段的后半部分,虽只短短一句,却与前一部分形成了尖锐对照。本该用于疆场的精良装备却被用来戏游耍闹,这是何等悖于常理、多么荒唐的逻辑! 这样,作者愈是极力渲染“清人”的兵强马壮、威风凛凛,就愈加增强读者头脑中的反差印象,愈加具有一种揭露和嘲弄意味的喜剧效果; 长期被冷落被闲置于河畔的将士,他们可悲的精神状态,也就自在读者的想象之中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生活现象呢? 对此,诗篇虽未正面回答,却通过引发人们的联想鲜明地揭示了造成这种荒谬性的社会根源。不难想见,狄人破卫,郑文公派兵驻守河滨,此乃当时国之大事,自应家喻户晓; 后来狄人退兵,郑文公因与高克有隙,迟迟不招回军队,亦应人所共闻。因之,诗作者不必明言,而只是点出 “清人”——这支军队的组成,“河上”彭、消、轴——这支军队的所在地,其所指也就尽在不言中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致使广大军兵蒙受长期离家、闲置冷落之苦,这就是诗篇为我们展示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而作为一国之君的郑文公,只因与高克积有宿怨,竟不惜置众将士于河滨,任其自溃,置国之安危和兵士疾苦于不顾,这就难怪引起人们的怨诽和不满。《春秋》 讥其“弃其师”,可谓一语中的,实不为过。这应该说是《清人》一诗深层的思想意义和值得读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了。 可见,《清人》在讽刺艺术方面的突出特点乃是巧陈事实,寓讽喻于言外,这也就是孙所谓“只貌其闲散无事, 而刺意自见” (《诗经直解》引) 。这可以说是《诗经》国风中特别是民歌中许多讽刺诗的共同特点。《邶风·新台》不就是只通过河边新台、心存妄想的癞蛤蟆等富于特征的鲜明形象,从而对无耻的卫宣公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吗? 《陈风·株林》不也是只言乘着马车去找夏南,而隐含着讥刺荒淫的陈灵公之意吗?这样写,含蓄、幽默,又尖锐犀利,是典型的民间歌唱风格。这与二雅中那些直言其事、直道其理的怨刺诗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清人》的写法显然属于前者。从这个意义上看,与其象有些论者依《毛诗序》而言此诗为公子素所作,我们倒更觉得这是一首民歌,这应该就是驻守在河边的士兵们唱出的一首表达他们不满情绪的歌曲。 《诗经》·《清人》清人在彭,清邑的军队驻守在彭地, 驷介旁旁,披甲的驷马驰骤真强壮, 二矛重英,两支矛装饰重重红缨络, 河上乎翱翔。在河边来去翱翔多欢畅。 清人在消,清邑的军队驻守在消地, 驷介麃麃,披甲的驷马威武地奔跑, 二矛重乔,两支矛装饰重重野雉毛, 河上乎逍遥。在河边来回闲逛真逍遥。 清人在轴,清邑的军队驻守在轴地, 驷介陶陶,披甲的驷马驰驱乐陶陶, 左旋右抽,士兵们左转身子右抽刀, 中军作好。领兵的主将练武姿态好。 《清人》为《郑风》的第五首。在《郑风》二十一篇诗中,唯独这首《清人》是确切有本事可考的。 据《春秋·鲁闵公二年(前660年)》记载:“冬,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左传》云:“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鲁闵公二年,即郑文公十三年。那一年,狄人侵入卫国。卫国在黄河之北,郑国在黄河之南,郑文公怕狄人渡过黄河侵入郑国,就派他所讨厌的大臣高克带领清邑的士兵到河上去防御狄人。时间久了,郑文公也不把高克的军队召回,而是任其在驻地无所事事,整天游逛。最后军队溃散而归,高克也逃到陈国去了。又据《毛诗序》,诗作者为郑公子素。 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背景,那么,就能深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本意了。春秋时期,大小诸侯国之间战争频仍,攻伐兼并不绝于史。广大人民对那些诸侯争霸的不义之战是深恶痛绝的。而对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奋起抗击外敌的正义战争,广大人民总是予以热情的歌颂。在防御外敌的时候,如果有人消极不抵抗甚至投降,那将受到千夫所指。在作者眼中,高克带领的部队,战马披甲,不可谓不雄壮;战车插矛,不可谓不威武。可是清邑的士兵怎么样呢,他们不是在为抵御敌人随时可能的入侵而认真备战,却在河上逍遥游逛,耍弄刀枪;身为将帅的高克也闲来无事,只是以练武来消磨时光而已。毫无疑问,这是一首辛辣的讽刺诗。讽刺的对象是高克,而最终是深深斥责郑文公的昏庸。 为什么说讽刺的矛头最终是对准郑文公的呢?古代有一位论者分析得很有道理:“人君擅一国之名宠,生杀予夺,唯我所制耳。使高克不臣之罪已著,按而诛之可也。情状未明,黜而退之可也。爱惜其才,以礼驭之亦可也。乌可假以兵权,委诸竟上(境边),坐视其离散而莫之恤乎!《春秋》书曰:‘郑弃其师。’其责之深矣!”(朱熹《诗集传》引胡氏语)方玉润也说:“唯郑文公恶高克,而使之拥兵在外,此召乱之本也。幸而师散将逃,国得无恙;使其反戈相向,何以御之?”(《诗经原始》)总之,在抵御外敌之时,郑文公因讨厌高克反而派他带领清邑士兵去河边驻防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 全诗共三章,写清邑士兵在黄河边上的彭地、消地、轴地驻防时的种种表现。表面上是在称颂他们,说他们的披甲战马如何强壮,奔驰起来又如何威风;战车上装饰着漂亮的矛,是如何的壮盛;军中武士也好,主帅也好,武艺又是如何高强。而实际上他们却是在河上闲散游逛。每章的最后一句如画龙点睛,用“翱翔”、“逍遥”、“作好”等词来揭出本相,其讽刺的手法是较为含蓄的。从诗的章法上说,三个章节的结构和用词变化都不甚大,只有第三章与前两章不同处较多。作者采用反复咏叹的手法,以加强对读者的印象,从而达到其讽刺的效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