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武

 
 於皇武王, 伟哉周武王,
 无竞维烈。① 他的功绩无量。
 允文文王,② 诚哉有德周文王,
 克开厥后。 能把子孙基业开创。
 嗣武受之, 后嗣武王承受它,
 胜殷遏刘,③ 灭亡殷商抑暴强,
 耆定尔功。④ 成就事业功辉煌。

 
 【注】 ①竞: 争。维: 语助词。烈:功绩。②允: 诚。文:文德。③遏: 禁止。刘: 杀戮。④耆(shi): 致。
 
 这是歌咏武王克商的《大武》乐歌之一。《左传》宣公十二年记,“武王克商,作《武》,其卒章曰 ‘耆定尔功’ 。”按《吕氏春秋》载,《武》为周公所作。有人根据诗有“於皇武王”之句,以为 “武王”乃是死后的谥号,诗当作于成王之际。但据王国维和郭沫若先生考证,周初尚无谥法,文、武、成、康皆生时称号,后世始有谥法。因而此诗可定为武王在世时的作品。
 殷商时期,王公贵族花天酒地,高屋广厦。纣王终日欣赏淫秽不堪的“北里之舞”,沉醉于 “酒池肉林”之中。而平民奴隶却是饥呼寒号,土坑窖穴。此时,崛起于西方的周部族,经过几代人的经营,逐渐壮大。当商王朝陷入 “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困境之时,周武王姬发便率 “八百诸侯”,进军朝歌 (今河南淇县) ,击溃商师,枭纣王之首,创建了周王朝。周武王伐纣成功,使深受纣王暴虐之苦的民众欢腾雀跃。《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制的一首颂歌。
 诗的开头两句 “於皇武王,无竞维烈”,是对武王的赞词。句中用感叹词“於”和否定词“无”,把武王举世无双的功绩突现出来,表现了诗人对一代圣王的敬仰和赞美。诗的三、四句,没有接着铺写武王的功烈,而是笔锋一转,把颂赞之情引向了文王: “允文文王,克开厥后。”传说文王姬昌是位仁厚贤德之人。《史记·周本纪》说他“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 “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文王这种兢兢业业的创业精神和礼贤下士的胸怀,不仅使天下贤能闻风而至,就是各地诸侯也莫不附从。甚至有“纣囚文王七年,诸侯皆从之囚”的美谈,可见文王之深得人心。他虽然未能在有生之年,实现剪伐殷商的大愿,但毕竟为武王灭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诗人面对武王伐纣的伟大胜利,怎能不想到为胜利铺平道路的先圣文王?诗之三、四句所表现的,正是对于文王的深切缅怀之情。第五句“嗣武受之”,又回笔接叙武王伐纣事,与诗之开篇紧相照应,形成回环。“胜殷遏刘,耆定尔功”二句,描述武王吊民伐罪、推翻殷商的巨大功业,仅用八个字概括。用词高度简括,而且显得举重若轻、庄严沉着。以此作结,表现出一种吞吐恢宏的气象。
 作为一首庙堂颂歌,《武》的风格主要表现为庄重。全诗以颂赞之语发端。句首感叹词的运用,使四言节奏趋于徐缓,带有一唱三叹之致。中间抚今追昔,从武王的创业,追怀文王的奠基之功,情思悠长。然后直接点出武王灭纣的历史巨勋,表现了对这场“胜殷遏刘”正义战争的欢呼之情和深切自豪感。短短七句,既有堂皇的颂声,兼有深长的思情。在颂诗之中,还是值得一读的篇章。

《诗经》·《武》全文、赏析和解读 - 诗经三百篇 - 可可诗词网

《诗经》·《武》

於皇武王,光耀啊,周武王,

无竞维烈。他的功业举世无双。

允文文王,确实有文德啊,周文王,

克开厥后。能把后代的基业开创。

嗣武受之,继承者是武王,

胜殷遏刘,止住残杀战胜殷商,

耆定尔功。完成大业功绩辉煌。

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 武王克商,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又据《礼记·乐记》记载,孔子曾说《大武》“再成而灭商”,可知《武》是《大武》乐舞二成的歌诗。《武》之乐舞,表现的正是武王牧野克商的历史事实。史载武王十一年二月,周武王率兵伐商,进至商国都城朝歌南郊之牧野,纣王发大军相抗。周师大将军吕尚领先锋武士挑战,殷军前部倒戈而自攻其后,武王大军乘机掩杀过去。纣王大败逃回朝歌,登鹿台自焚,殷商灭亡,周武王成为天下最高君主。毫无疑问,这一战争的胜利成功是周代最大的业绩,周武王为周代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最高的功勋。所以《武》诗一开头,就以最高亢最雄浑的歌喉对周武王做出了赞颂:“於皇武王,无竞维烈。”我们知道,殷商末年,纣王荒淫暴虐,厚赋税以盘剥国人,造炮格酷刑以镇压异己,嬖爱妇人妲己,宠信佞臣费中、恶来,醢九侯,脯鄂侯,囚西伯(即周文王),微子数谏不听而亡去,比干强谏而被剖心,箕子佯狂为奴亦遭囚。纣王的倒行逆施,令百姓怨愤,令诸侯寒心。因此,周武王伐商,是一场反抗暴政的正义战争,是符合民意、顺应历史潮流的壮举,它必然得到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的普遍拥护与欢迎、响应。此篇《颂》诗对周武王完成克商大业的赞美,尽管是站在周王朝统治者立场上的,但无疑也是同时代民众心声的反映,令人感到真实可信,不像后世郊庙歌词虚应故事的陈词滥调那么惹人厌烦。

在唱出开头两句颂歌后,诗人笔调一转,饮水思源,怀念起为克商大业打下坚实基础的周文王来。文王(即西伯)被纣王囚禁羑里,因其臣闳夭等人献宝物给纣王而得赦免,他出来后献洛西之地请求纣王废除炮格之刑,伐崇戡黎,建立丰邑,修德行善,礼贤下士,深得人心,诸侯多叛纣而往归之。他为武王的成功铺平了道路,使灭商立周成为水到渠成之事,其功德怎能令人忘怀!“允文”云云,真是情见乎词。

诗的最后三句,直陈武王继承文王遗志伐商除暴的功绩,将第二句“无竞维烈”留下的悬念揭出,在诗歌的语言运用上深有一波三折之效,使原本呆板的《颂》诗因此显得吞吐从容,涌动着一种高远宏大的气势。可以说,此诗是歌功颂德之作中的上品。

当然,《颂》诗的本质决定了它必定具有一定的夸饰成分。武王伐商,诗中声称是为了“遏刘”,即代表天意制止暴君的残杀,拯民于水火。但战争是残酷的,所谓“圣人号兵者为凶器”(《六韬》)是也,牧野之战,《尚书·武成》有“流血飘杵”的记载,《逸周书·世俘》亦有“馘魔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的说法。所以崇尚仁义的孔子不免对之感到有些遗憾,说:“《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他老先生的话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4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