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文王有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文王有声文王有声, 文王有那美好名声, 遹骏有声,① 他的美名盛大无朋。 遹求厥宁, 谋求天下安宁, 遹观厥成。 观其大功告成。 文王烝哉! 文王美盛啊美盛! 文王受命, 文王受天之命, 有此武功: 大有赫赫武功: 既伐于崇, 讨伐崇国告终, 作邑于丰。 兴建王都于丰。 文王烝哉! 文王美盛啊美盛! 筑城伊淢,② 筑好城垣, 挖好城壕, 作丰伊匹。 兴建镐京, 配于丰京。 匪棘其欲, 不是急于实现欲望, 通追来孝。 而是追继贤明祖宗。 王后烝哉!③ 君王美盛啊美盛! 王公伊濯, 周王功业, 盛大无比, 维丰之垣。 建成丰京, 强固藩篱。 四方攸同, 四方诸侯归附会同, 王后维翰。 君王建成强国都城。 王后烝哉! 君王美盛啊美盛! 丰水东注, 丰水东流,注入河中, 维禹之绩。 这是大禹治水之功。 四方攸同, 四方诸侯归附会同, 皇王维辟。④ 皇王真是楷模典型。 皇王烝哉! 皇王美盛啊美盛! 镐京辟雍,⑤ 营建镐京,营建离宫, 自西自东, 在西在东, 自南自北, 在南在北, 无思不服。 四方无不诚心服膺。 皇王烝哉! 皇王美盛啊美盛! 考卜维王, 武王占卜已成, 宅是镐京。 测度营建镐京。 维龟正之, 龟卜占定吉庆 武王成之。 武王建都成功。 武王烝哉! 武王美盛啊盛美! 丰水有苞,⑥ 丰水之滨,杞柳成林, 武王岂不仕?⑦ 武王岂不兴国治民? 治厥孙谋, 顺天善谋, 传留后人, 以燕翼子。 保安助成子子孙孙。 武王烝哉! 武王美盛啊美盛! 。 (袁 梅译) 【注】 这是周人歌颂文、武筑丰筑镐的功绩的诗篇。诗的结构每章五句,前四句为叙述,后一句为赞叹,而都使用 “烝哉”二字,八章一律,既不同于《大雅》一般不重复的特点,又不同于《风》里的重章复沓,在篇章上独具特色。题目用首句标出,武王是继承文王的,所以先叙文王,后叙武王。 “文王有声”,开门见山,因为周室的王业是从文王开始奠定和发展的,文王时周才大有声名,所以用此句直接赞叹。“遹骏有声”,重复“有声”二字,又以“遹骏”对之修饰。那末以文王之德是不是追求声望呢?不是。“遹求厥宁,遹观厥成,”只是为了天下安宁,自然水到渠成,顺天应人,取得成功。“文王烝哉”一句褒赞。“烝” 《说文》解为“火气上行”,用来赞美文王功业日隆,声望日高,象火一样炽盛上升,这一“烝”字用得非常形象生动,八章都未改变。这一章用“遹观厥成”总写文王的功业。 第二章专谈建设丰都的功劳。文王的谥号顾名思义以文德为主,但这一章偏说他伐崇的武功。丰都即建在崇地,所以要谈伐崇。这一切都是顺天应人的,因此用首句“文王受命”领起本章,说明这一切都是正义的。 第三章“筑城伊淢,作丰伊匹”承前“作邑子丰”。“匹”,方玉润解为“称也”,是从匹配的意思引申的。但“丰”和谁匹呢,有些注家探下文云与“镐”相配,但丰作于前,镐作于后,前者预与后者相配,情理难通。解为称与“淢”相称,指城池相配,似较合理。“筑城伊淢,作丰伊匹,”城池规模喜人,但文王作此不是为了享受,“匪棘其欲”,而是为了追念太王王季等创业之志,唯以继承发扬光大“遹追来孝”而已。 有了城池,还必须有人才,“固国不以山川之险”,得人者昌。“王公伊瀖”,这批王公都是好样的 (濯,著明之义) ,实在是丰都最坚固的围墙 (译文解释为实指垣墙,则与上文无联系,我以比喻义释之)。四方诸侯会同于此,而我们文王就是最好的保障 (翰,藩翰,此处准上文例为比喻义) 。这四句从两方面说文王与诸侯相得益彰的关系,诸侯是丰都的捍卫者、文王又是四方诸侯的保护人,相辅相成,鱼水相得。 第五章从文王作丰过渡到武王建镐,丰镐之间,以丰水为枢纽,所以从丰水说起: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武王和文王一样,深得诸侯信赖,是诸侯真正的共主,所以也用“四方攸同”一句,而以韵脚关系,改“维翰”为“维辟”,文王用“王后”,这儿用“皇王”,以表区别。 第六章首句点明“镐京辟雍”,武王以武力推翻殷纣,这里却偏强调“辟雍”之文德 (辟雍指乐名或指天子之学,此处均非武功) ,而四方无不心服。将四方分说成西东南北,意在强调“无思不服。” 第七章又追述建镐的经过,对上章来说是倒叙。“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说明对筑镐迁都一事何等郑重,“武王成之”,一个成字写出武王的功业。 第八章写武王为子孙的谋虑。 “丰水有”,从杞柳想到人才之盛,想到国事之繁,而其中最主要的,是使文王开创的基业代代相传: “冶厥孙谋,以燕翼子”,使人有传之不尽的感觉。这一章和前七章略有不同之处有二: 一是“丰水有苞”叙述兼有比兴之义,近于《国风》; 一是“武王岂不仕”忽然插入一反诘句五个字,和前七章的直陈语气不同,这一句是反激后文,文气才不平缓。 八章前半叙文王,后半叙武王。叙文王全用顺叙直述,叙武王却有倒叙有反诘,整齐中看出变化。前人对此诗亦多争议,方玉润之说较圆通,录以备考。《诗经原始》卷十三: 《诗经》·《文王有声》文王有声,文王有着好声望, 遹骏有声。如雷贯耳大名享。 遹求厥宁,但求天下能安宁, 遹观厥成。终见功成国运昌。 文王烝哉!文王真个是明王。 文王受命,受命于天我文王, 有此武功。有这武功气势旺。 既伐于崇,举兵攻克那崇国, 作邑于丰。又建丰邑真漂亮。 文王烝哉!文王真个是明王! 筑城伊淢,挖好城壕筑城墙, 作丰伊匹。作邑般配实在棒。 匪棘其欲,不贪私欲品行正, 遹追来孝。用心尽孝为周邦。 王后烝哉!君王真个是明王! 王公伊濯,文王功绩自昭彰, 维丰之垣。犹如丰邑那垣墙。 四方攸同,四方诸侯来依附, 王后维翰。君王主干是栋梁。 王后烝哉!君王真个是明王! 丰水东注,丰水奔流向东方, 维禹之绩。大禹功绩不可忘。 四方攸同,四方诸侯来依附, 皇王维辟。大王树立好榜样。 皇王烝哉!大王真个是明王! 镐京辟廱,落成离宫镐京旁, 自西自东,在西方又在东方, 自南自北,在南面又在北面, 无思不服。没人不服我周邦。 皇王烝哉!大王真个是明王。 考卜维王,占卜我王求吉祥, 宅是镐京。定都镐京好地方。 维龟正之,依靠神龟定工程, 武王成之。武王完成堪颂扬。 武王烝哉!武王真个是明王! 丰水有芑,丰水边上杞柳壮, 武王岂不仕?武王任重岂不忙? 诒厥孙谋,留下治国好策略, 以燕翼子。庇荫子孙把福享。 武王烝哉!武王真个是明王!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代,因诗中所写皆周文王、周武王之事,故东汉郑玄的《诗谱》误以为是文王、武王时之诗。朱熹《诗集传》则将它断为成王、周公以后之诗。《史记·周本纪》谓周武王死后,“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叛)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成王既崩,太子钊遂立,是为康王。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措)四十余年不用。”《大雅·文王之声》所言皆追述周文王、武王先后迁丰、迁镐京之事,又最后一章点出“诒厥孙谋,以燕翼子”,这“子孙”当是周成王、周康王,所以笔者把此诗产生的时代确定在成、康之际。 这首诗的主旨,前人多有阐述,而清代学者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最能道出诗人的良苦用心。他说:“此诗专以迁都定鼎为言。文王之迁丰也,‘匪棘其欲’,盖‘求厥宁’,以‘追来孝’耳;然已兆宅镐之先声。武王之迁镐也,岂徒继伐,盖建辟廱以贻孙谋耳,又无非成作丰之素志。故文、武对举,并言文之心即武之心,武之事实文之事。自有日进于大之势,更有事不容已之机。文、武亦顺乎天心之自然而已,夫岂有私意于其间哉?《序》云‘继伐’,固非诗人意旨;即《集传》所谓‘此诗言文王迁丰,武王迁镐之事’,又何待言?盖诗人命意必有所在。《大雅》之咏文、武多矣,未有以丰、镐并题者。兹特题之,则必以建置宏谋为缵承大计。说者当从此究心以求两圣心心相印处,乃得此诗要旨。不然,泛言继伐,与诗无涉;即呆说丰、镐,于事又何益耶?” 从方玉润的分析中,已经透露出西周开国君主文王、武王的业绩所起的继往开来的作用。在周族的漫长艰苦历程中,最早是周始祖后稷被封于有邰(在今陕西武功),至十代孙公刘由有邰迁到豳(在今陕西邠县),到了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又从豳迁到岐山(在今陕西岐山),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在文王、武王父子两代,文王继承前代的功业,当了“西伯”,伐犬戎,伐密须,伐耆国,伐邘,伐崇,由岐山迁都于丰,其势力发展到足可与殷纣王分庭抗礼的地步,为灭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武王秉承父志,又进一步扩展势力,再建都于镐京,终于完成了灭殷的统一大业。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周武王的子孙面临的是如何巩固基业的问题。《文王有声》末章说:“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正点明了这个要害问题,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它的特色,可供借鉴: (一) 按时间先后顺序谋篇布局。周文王、周武王同是西周开国的君主,但他们是父子两代,一前一后不容含混,因之全诗共八章,前四章写周文王迁丰,后四章写周武王营建镐京,读之次序井然。诗题《文王有声》是套用《诗经》的惯例,用诗的开头第一句,但也很好体现出周武王的功业是由其父周文王奠定基础的。 (二) 同写迁都之事,文王迁丰、武王迁镐,却又各有侧重。“言文王者,偏曰伐崇‘武功’,言武王者,偏曰‘镐京辟廱’,武中寓文,文中有武。不独两圣兼资之妙,抑亦文章幻化之奇,则更变中之变矣!”(方玉润语) (三) 叙事与抒情结合,使全诗成为歌功颂德的杰作。前四章写周文王迁都于丰,有“既伐于崇,作邑于丰”、“筑城伊淢,作丰伊匹”、“王公伊濯,维丰之垣”等诗句,叙事中寓抒情。后四章写周武王迁镐京,有“丰水东注,维禹之绩”、“镐京辟廱,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等诗句,也是叙事中寓抒情。特别是全诗八章,每章五句的最后一句皆以单句赞词煞尾,赞美周文王是“文王烝哉”、“文王烝哉”、“王后烝哉”、“王后烝哉”,赞美周武王是“皇王烝哉”、“皇王烝哉”、“武王烝哉”、“武王烝哉”,使感情抒发得更强烈,可谓别开生面。 (四) 巧妙运用比兴手法,加强诗的形象感染力。如第四章“王公伊濯,维丰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维翰”四句,是以丰邑城垣之坚固象征周文王的屏障之牢固。第八章“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二句,是以丰水岸边杞柳之繁茂象征周武王能培植人才、使用人才。 (五) 全诗用韵也富于变化。每章的前四句用韵,或者是句句用韵,如第一章声、声、宁、成叶耕部韵;或者是隔句用韵,如第二章功、丰叶东部韵,第四章垣、翰叶元部韵,第五章绩、辟叶锡部韵,第八章仕、子叶之部韵;或者是两句一换韵,如第三章淢、匹叶质部韵,欲、孝叶幽部韵,第六章廱、东叶东部韵,北、服叶职部韵,第七章王、京叶阳部韵,正、成叶耕部韵。又每章最后一句以“哉”字结尾,是使用遥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