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彤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彤弓
(程俊英译) 【注】 这是一首描写天子欢宴有功诸侯的诗。周重赤色,故用红漆涂弓。彤弓之赐,是周初所定的礼制,百世不废。其赐必须是有功诸侯,一般不轻易赐之。“一朝飨之”、“一朝右之”、“一朝酬之”,是说赐弓之日不仅赐弓,且要设宴飨之,二者在一朝进行。前者说明典礼之隆重,后者说明宴会的富盛。 赐弓之制,虽系周初礼制,但后来因周室逐渐衰落,周天子在表面上为了维护天子的尊严,竭力将这一传统礼制承传下去。名誉上仍象征周朝的天下仍然存在。各路诸侯表面上不得不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再者,诸侯受赐,也是一种荣誉。 全诗以天子的语气,描写赐弓的典礼和宴会的情景: 赐者的欣喜、好客、同饮;受赐者则把受赐之弓矢视为珍宝。上下显得融洽和谐,宾主都沉浸在欢悦的气氛中。 诗分三章,每章字数句数相同,只在二、四、六句的第三字换一字。“藏之”、“载之”、“橐之” 都是写受赐者把天子赏赐的朱弓收藏起来,视为珍贵之物,也是荣誉的标志。“贶之”、“喜之”、“好之”是从天子的角度写。写众诸侯聚集一堂,接受天子之赐。天子看到这种场面,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对诸侯表示出爱戴之情。 “飨之”、“右之”、“、之”,写天子设宴款待有功诸侯。重点突出场面的隆重和气氛热闹。宴会中,钟鼓齐鸣,大家喜气洋洋,相互劝酒进食,一派欢洽景象。 这首诗在选取的角度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作者只选取赐弓典宴这个侧面,却把当时周室的传统礼仪作了生动形象地描绘。在这个赐典宴会上,把各种人物的内心感受、外在形象、场面气氛再现出来。例如诗中的“我”,主要写其内心的感受; “嘉宾”,则重点写其虔诚和喜悦之情。 在章法结构上,这首诗也有自身的特点。诗共三章,每章六句,每章首句末字均用“兮”字,每章二、四、六句末字均用 “之”字。各章的一、三、五句全部相同,每章的二、四、六句,每句都在第三字更换一字。可见作者写此诗时,是经过了认真细致的推敲的。“兮”字用在每章首句末尾,从唱诵的角度看,它可以清楚地将诗的章节段落分开,同时 “兮”字可以拉长声音,无论从唱的角度还是从朗诵的角度欣赏,都有它的韵味。 从渲染气氛的视角看,全诗紧紧围绕着一个“喜”字大造气氛。为了配合这种情感气氛,作者在环境描写和人物感觉上作了巧妙的安排。例如从声、色、味的描写来看: 红漆涂抹的弓,钟鼓乐器的声音,可口的美酒佳肴,从视觉、听觉、味觉方面给人一种舒服愉快的感觉。这样写,和诗歌的基调协调,同诗歌所要抒发的情感相融,“喜”的气氛自然形成。 《诗经》·《彤弓》彤弓弨兮,红漆雕弓弦松弛, 受言藏之。赐予功臣庙中藏。 我有嘉宾,我有这些好宾客, 中心贶之。赞美他们在心上。 钟鼓既设,钟鼓乐器陈列好, 一朝飨之。终朝敬酒情意长。 彤弓弨兮,红漆雕弓弦松弛, 受言载之。赐予功臣家中收。 我有嘉宾,我有这些好宾客, 中心喜之。喜欢他们在心头。 钟鼓既设,钟鼓乐器陈列好, 一朝右之。终朝劝酒情意厚。 彤弓弨兮,红漆雕弓弦松弛, 受言櫜之。赐予功臣插袋里。 我有嘉宾,我有这些好宾客, 中心好之。赏爱他们在心底。 钟鼓既设,钟鼓乐器陈列好, 一朝酬之。终朝酬酒情意密。 据古代的铜器铭文(如《宣侯矢簋》)及《左传》等书的记载,周天子用弓矢等物赏赐有功的诸侯,是西周到春秋时代的一种礼仪制度。《彤弓》这首诗就是对这种礼仪制度的形象反映。《毛诗序》说:“《彤弓》,天子赐有功诸侯也。”可见《彤弓》一诗的主旨是歌颂周天子举行宴会,将彤弓赐予有功诸侯之事。 诗一开头没有从热烈而欢乐的宴会场面入手,而是直接切入有功诸侯接受赏赐的隆重仪式,将读者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在诗人所要突出描写的环节上。“彤弓弨兮,受言藏之。”短短两句既写出所赐彤弓的形状和受赏者对弓矢的珍惜,又间接表达了受赏者的无限感激之情。这样开头看起来有些突兀,然而正显示了诗人突出重点的匠心。“我有嘉宾,中心贶之”的“我”代指周天子。按照叙述逻辑,这两句本应居于开头两句之前,诗人安排在开头两句之后,补充说明事情的原委,不仅没有产生句子错位的混乱感觉,而且使全诗显得曲折有致。周天子把自己的臣下称为“嘉宾”,对有功诸侯的宠爱之情溢于言表。“中心”二字含有真心诚意的意思,赏赐诸侯出于真心,可见天子的情真意切。“钟鼓既设,一朝飨之”,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宴会场面充满了热烈欢乐的气氛,表面看是周天子为有功诸侯庆功,实际上是歌颂周天子的文治武功。 第二、第三章与第一章意思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词上作了一下调整,反复吟唱,个别字句的调整一方面避免了简单的重复,给读者造成一种一唱三叹的感觉,不断加强对读者情绪的感染,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细节的变化。如周天子对有功诸侯开始是“中心贶之”,继而“中心喜之”,最后发展到“中心好之”,主人的心理变化仅仅用个别不同的字的调整就衬托了出来。再如宴会场面从“一朝飨之”到“一朝右之”再到“一朝酬之”,个别字词的变化既说明了文武百官循守礼法的秩序,又可以看出热烈的气氛不断升级。 全诗三章不涉比兴纯用赋法,语言简练而准确。虽是歌功颂德,却不显得呆板,叙述跌宕起伏使全诗透露了一丝灵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