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庭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庭燎

 


 夜如何其?① 现在夜里啥时光?
 夜未央, 长夜漫漫天未亮,
 庭燎之光。② 是那火炬烧得旺。
 君子至止,③ 诸侯朝见快来到,
 鸾声将将。④ 远处车铃丁当响。
 
 夜如何其? 现在夜里啥时光?
 夜未艾。 夜色濛濛天未亮,
 庭燎哳晰。⑤ 是那火炬明晃晃。
 君子至止, 诸侯朝见快来到,
 鸾声哕哕。⑥ 铃声渐近响丁当。
 
 夜如何其? 现在夜里啥时光?
 夜乡晨。 长夜将尽天快亮,
 庭燎有煇。⑦ 火炬渐熄烟气香。
 君子至止, 诸侯朝见已来到,
 言观其旂。⑧ 只见旌旗随风扬。


 

(程俊英译)


 
 【注】 ①其(ji): 表疑问的语气词。②庭燎:宫廷中用麻秸等物扎成的火炬,用以照明。③君子: 指朝见周王的诸侯。止,语气词。④鸾声: 车铃声。⑤晰晰(zhe) : 微明。⑥哕:音hui。⑦煇(xun): 烟光相杂貌。⑧旂: 绣有交龙,竿头系铃的旗。
 
 《庭燎》一诗赞美周宣王勤于政事。作者没有脱离具体形象,抽象地创作一首对任何君主都适用的赞美诗,而是通过对周宣王一次视朝前的举止行动、心理活动的描摹刻划,塑造出一个自勤于政的中兴君主形象,这种创作手法产生于数千年前的《诗经》时代,值得重视。本诗共三章,作者塑造周宣王形象亦分三步完成。
 每章诗的前两句描写宣王夜间问时之早晚的情形。“夜未央”、“夜未艾”之“央”、“艾”同义,训为“尽”; “夜乡晨”犹言“夜向晨”,天将晓也。这里的三个时间词所表达的时间概念是模糊的,大致指夜色将尽未尽时刻,在这不明显的三段时间变化中,作者描写了宣王频频问时这一细节,从而使读者窥见宣王急于视朝理事的心理。这一举动的客观描述,采用窥一斑以见全豹的手法,凸现了宣王为政自警,夜不安寝、励精图治的形象。
 各章第三句,从表面看写的是庭燎燃烧的变化,稍进一层,可以看出火炬燃烧发生的光亮变化是作者借宣王的视觉观察来表现的,火炬由明亮到微亮,进而到烟光相杂,暗示着时间的缓慢推移。一方面是宣王急于视朝理事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则是时间分秒交替的迟缓,一急一缓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宣王心中长夜难捱的焦急情绪也就格外突出。以庭燎细小的变化来写人物细腻的心绪变化,正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作者的高妙正在于此。
 诗写到上面,一个宵衣旰食的中兴君主形象已跃然于纸上,但作者犹嫌刻划不足。诸章诗的最后两句再作渲染,这里,作者集中笔墨写宣王对夜间宫庭外动静的观察注视。“鸾声将将”与 “鸾声哕哕”侧重听觉描写,“将将”即“锵锵”,形容系在马颈上鸾铃发出的急促悦耳的声音,“哕哕”形容铃声的舒缓而有节奏。这种由急促到舒缓的铃声变化是微妙且历时颇久的,在宫庭之上的宣王能感觉到这种变化,可见其专注,他大概在推想各路诸侯驰赴早朝的情形: 披星戴月,一路疾驰,将近宫门唯恐惊动天子,诸侯们放慢了马步,缓缓接近。宣王的推测不错,你看,那绣着交龙的彩旗在晨曦中已经依稀可辨了 (“言观其旂”)! 这段描写十分精彩,它将宣王由盼望“君子”来临的急切,到迎来 “君子”的喜悦的复杂心理变化刻划出来了。诗至此戛然作结,至于此后各路诸侯会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王维) 那种庄严肃穆,宏伟壮观的早朝景象,也都在作者妙笔之下传达给了读者,令人掩卷遐想,回味无穷。
 《庭燎》一诗写景雍容华贵,庄严肃穆,富于气象;描写人物行动逼真传神,呼之欲出; 刻划人物心理真实细致,入木三分,以人物举止行动、心理活动的描摹,景物的烘托渲染塑造出丰满的形象,而用睹竿知影之法见出作者的歌颂赞美之情,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歌颂,远远胜过空泛的赞美。

《诗经》·《庭燎》全文、赏析和解读 - 诗经三百篇 - 可可诗词网

《诗经》·《庭燎》

夜如何其?已是夜里什么时光?

夜未央。还是半夜不到天亮。

庭燎之光。庭中火炬熊熊闪光。

君子至止,早朝诸侯开始来到,

鸾声将将。旗上銮铃叮当作响。

夜如何其?已是夜里什么时分?

夜未艾。黎明之前夜色未尽。

庭燎晣晣。庭中火炬一片通明。

君子至止,早朝诸侯陆续来到,

鸾声哕哕。旗上銮铃叮咚齐鸣。

夜如何其?已是夜里什么时辰?

夜鄉晨。夜色消退将近清晨。

庭燎有。庭中火炬光芒渐昏。

君子至止,早朝诸侯已经来到,

言观其旂。抬头同看旗上龙纹。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毛诗序》说:“美宣王也。因以箴之。”齐诗、鲁诗也都以为是宣王中年怠政,姜后脱簪以谏,宣王改过而勤于政,因有此诗。郑玄笺云:“诸侯将朝,宣王以夜未央之时问夜早晚。美者,美其能自勤以政事;因以箴者,王有鸡人之官,凡国事为期,则告之以时。”但作者是什么人,各家之说不一。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王者自警急于视朝”,为宣王所自作。然而方氏未列出充分的理由,故信之者少。按此诗应为宣王所作。根据有三条,第一,诗凡三章,从时间说由深夜渐向天明,而三章中俱言“庭燎之光”,则应是居于朝廷者所作。如系大臣、诸侯所作,则就应按由家赴朝路途景象以时间先后为序加以描写。第二,诗中三言“君子至止”,也是以朝廷为立足点言之。第三,“夜如何其”为王问鸡人(掌报晓的人)之语,“夜未央”为由鸡人所告知道的结果。与《周礼·春官·鸡人》所载礼制一致。所以,以此诗为宣王所作较近诗情。

诗共三章,第一章写夜半之时不安于寝,急于视朝,看到外边已有亮光,知已燃起庭燎;又听到鸾声叮当,知诸侯已有入朝者。说明宣王中兴,政治稳定,百官、内侍皆不敢怠于事,诸侯公卿也谨于君臣大礼,严肃畏敬,及早入朝以待朝会;而宣王勤于政事、体贴臣下、重视朝仪的心情,也无形中见于言外。

第二章时间稍后,但黑夜尚未尽,庭燎之光一片通明,銮铃之声不断,诸侯正陆续来到。朱熹说:“哕哕,近而闻其徐行声有节也。”(《诗集传》)第三章写晨曦已见,天渐向明,庭燎已不显其明亮。朱熹说:“,火气也,天欲明而见其烟光相杂也。”(同上)按《说文》:“,光也。”段玉裁注:“析言之,则、光有别: 朝旦为,日中为光。”又《礼记·玉藻》:“揖私朝,如也;登车则有光。”说清早诸侯由家别大夫之时天尚不太亮,至登车时已大亮。则“有”指不太亮的光。这一则可与《庄子·逍遥游》中所说“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相证,二则可知火炬即将燃尽,故光不如前之明亮。此时来朝诸侯和天子俱抬头看旂。郑玄笺云:“上二章闻鸾声尔。今夜向明,我见其旂,是朝之时也。朝礼别色始人。”观旂而识别其封爵官位。

昧爽视朝,本为定例,但昏庸之君往往有名无实。宣王勤于朝政,纲纪严肃,上下振作,造成中兴气象,由此诗即可看出。诗中虽未用比兴,也无多形容,但其白描的手法既捕捉到最具特点的情景,也细微地反映出诗人的心理活动和当时心情,实近于天籁。

此诗为唐代贾至《早朝大明宫》及杜甫、王维、岑参的和诗所效法。但贾至等人之作主要渲染宫廷的庄严华丽,朝仪的肃穆壮观,君王的尊严神圣及大臣的雍容娴雅,稍嫌铺张堆砌。此诗则着重表现了君王急于早朝的心情和对朝仪、诸侯的关切。“君子至止,言观其旂”,写人写景结合在一起,颇能传神。两类诗都作于乱后新君刚刚即位之时,但就表现而言,《庭燎》较之唐诗更为真挚而简练,让人读后深觉言有尽而意无穷。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