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干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干旄》

孑孑干旄,高扬旗帜垂牦尾,

在浚之郊。驾车郊外行如飞。

素丝纰之,白色丝线镶旗边,

良马四之。好马四匹后相随。

彼姝者子,那位美好的贤人,

何以畀之?该拿什么来送给?

孑孑干旄,高扬旗上画鸟隼,

在浚之都。驾车已经在近城。

素丝组之,白色丝线织旗上,

良马五之。好马五匹后面跟。

彼姝者子,那位美好的贤人,

何以予之?该拿什么来相赠?

孑孑干旌,高扬旗上垂鸟羽,

在浚之城。驾车已经到城区。

素丝祝之,白色丝线缝旗上,

良马六之。好马六匹后驰驱。

彼姝者子,那位美好的贤人,

何以告之?该拿什么来诉与?

《干旄》一诗,古今解其主旨之说甚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所载,有十三种。各家之说,可谓洋洋大观,但其中影响较大的,也不过《毛诗序》为代表的“美卫文公臣子好善说”、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卫大夫访贤说”和现代一些学者所持的“男恋女情诗说”三种,恰好代表了古代经学汉学、宋学两大体系和五四运动兴起后新学的观点。推敲起来,笔者认为如果从文本本身所含信息出发去理解诗旨,似乎还是“卫大夫访贤说”比较可取些。按: 毛传解“四之”、“五之”、“六之”为“御四马也”、“骖马五辔”、“四马六辔”,认为“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是说大夫驾车建旌旄而行。对此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服马四辔皆在手,两骖马内辔纳于觖,故四马皆言六辔,经未有言五辔者。”又引孔广森语曰:“四之、五之、六之,不当以辔为解,乃谓聘贤者用马为礼。三章转益,见其多庶。《觐礼》曰:‘匹马卓上,九马随之。’《春秋左传》曰:‘王赐虢公、晋侯马三匹。’‘楚公子弃疾见郑子皮以马六匹。’是以马者不必成双,故或五或六矣。”这儿,他指出了毛诗说的关键性破绽。另外,马瑞辰稽考古文献,指出:“是古者聘贤招士多以弓旌车乘。此诗干旄、干旄、干旌,皆历举召贤者之所建。”(同上)由此又可见,相比较而言,“男恋女情诗说”谓本诗写一个男性贵族青年乘车赶马去见他的情人,虽从字面上也解释得通,但总觉得不如“卫大夫访贤说”那样证据较充足一些。或许,有人会像清姚际恒那样,以为“《邶风》‘静女其姝’、《郑风》‘彼姝者子’,皆称女子,今称贤者以姝,似觉未安”(《诗经通论》)。但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得好:“‘西方美人’,亦称圣王,则称贤以姝,亦无所疑。”

诗全用赋体,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但完全重复的句子仅“彼姝者子”一句,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诗中的重要性。持“美好善说”的毛诗说以为“姝者”是卫国好美善的大夫,持“访贤说”的朱熹则以为“姝者”是卫国的贤人,但他们都认为“之”指代的是卫大夫。毛诗说以“之”为“贤者乐告以善道”(同上)的对象,朱熹以“之”为“答其礼意之勤”(同上)的对象。笔者的看法则是“之”指代的应是上文的“彼姝者子”,若取“访贤说”,那“之”必然是指被访的贤人。“何以畀(予,告)之”,正是访贤大夫心中所想的问题: 将赠送他们什么东西以示礼敬?将告诉他们哪些事需要请教?

从诗艺上说,“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远而近,“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严谨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问句代陈述句,摇曳生姿,真觉“踌躇有神”(牛运震《诗志》),反映访贤大夫求贤若渴的心理可谓妙笔生花。

清邓翔《诗经绎参》说此诗是东汉张衡《四愁诗》“所夺胎”,因为张氏诗中有“美人赠我金错刀(金琅玕、貂襜褕、锦绣段),何以报之英琼瑶(双玉盘、明月珠、青玉案)”之句。邓氏持“好美善说”,故有此言。不过他所说的本篇诗作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可信的。


诗经·干旄 翻译|注释|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诗经·干旄

 
 孑孑干旄,① 高高飘扬着牦牛尾的采旗,
 在浚之郊。② 在那浚郊逶迤前进。
 素丝纰之,③ 一捆捆素丝编织的束帛,
 良马四之。 四匹良马欢快地飞奔。
 彼姝者子,④ 那个美丽的姑娘呵,
 何以畀之?⑤ 赠些什么讨她欢心?
 
 孑孑干, ⑥ 高高飘扬着绘有鹰隼的采旗,
 在浚之都。 在那浚都逶迤前进。
 素丝组之, 一捆捆素丝编织的束帛,
 良马五之。 五匹良马欢快地飞奔。
 彼姝者子, 那个美丽的姑娘呵,
 何以予之? 送些什么讨她欢心?
 
 孑孑干旌,⑦ 高高飘扬着五色羽毛的采旗,
 在浚之城。 在那浚城逶迤前进。
 素丝祝之, 一捆捆素丝编织的束帛,
 良马六之。 六匹良马欢快地飞奔。
 彼姝者子, 那个美丽的姑娘呵,
 何以告之? 说些什么话儿讨她欢心?

 
 【注】 ①孑孑: 特出貌。干: 同竿。旄: 牦牛尾。干旄: 以氂牛尾饰的旗。②浚: 卫国邑名。③纰 (pi) : 织丝。下文的“组” ,“祝”义同。④姝: 美好。子: 女子。⑤畀 (bi): 赠予。⑥ (yu): 有鹰隼的旗。 ⑦旌: 用采色鸟羽为饰的旗。
 
 这首诗究竟写的什么? 前代的解诗家们都众口一词地说是赞美卫文公好善好贤中兴卫国的诗。但《邶风》 “静女其姝”,《郑风》 “彼姝者子”,皆称女子。谓此诗“彼姝者子”独称贤者,姚际恒已觉未妥。故今已有人指出这是一首表现贵族青年爱情生活的诗,写一个青年去未婚妻家举行聘礼的事。
 全诗三章十八个诗句,每章的前面四句均用赋的手法,通过铺叙和描写,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支仪仗巍峨、车马连镳的队伍;走在前面的仪仗队,有用牦牛尾为饰的采旗——干旄;有着镳鹰隼的采旗——干;有用五色鸟羽为饰的采旗——干旄。旗子之多,这使读者联想到汉乐府“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 (《焦仲卿妻》) 的迎亲描写。之后是行聘时必送的礼品——一捆捆用洁白的素丝编织成的束帛。按照《礼记·士昏礼》的记载,那时青年们结婚,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所谓“六礼”的程序,每个程序的礼品都有具体的规定,除纳征(即下聘礼) 用束帛十端(五匹)外,其余五礼均用雁。这里的“素丝纰之”,就是用素丝编织的束帛。而且规定 “纳征”和 “亲迎”是男青年必须亲自去的。下面的“良马四之” ,“良马五之”、“良马六之”是用数目递增渲染车马之盛,随从之多,他们从浚邑的郊野到市区向姑娘的家驰去,声势浩大,场面壮观。诗通过连重复沓的形式,极力渲染这个青年的地位和富有,充满着欢快的气氛。如果说全诗三章的前四句是对这支行聘队伍进行总体的、外在的铺叙和描写的话,那么,三章的后二句则是对行聘礼的男主人公内在心理的揭示: “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何以予之”? “何以告之”?这个坐在车里的男青年一边随着车马奔驰,一边在反复地捉摸着: 那个漂亮的姑娘呵,究竟要送她些什么礼物,说些什么话儿才能使她高兴呢?诗写到这里结束了,更多的东西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
 在阶级社会里,爱情、婚姻的基础和表达方式,体现着不同阶级的价值观念。《干旄》所反映的爱情表达方式和心理,既不是“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卫风·木瓜》)式的; 也不是“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郑风·溱洧》)式的,倒有一点“四牡有骄,朱愤镳镳” (《卫风·硕人》) 的味道,只要我们稍加体味,就可以区别出来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