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山有扶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山有扶苏
(余冠英译) 【注】 郑风在历史上被当作“靡靡之音”的代名词。“郑声淫 ” (《论语·卫灵公》) ,“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名之曰伐性之斧”(《吕氏春秋·本生》) ,《汉书·艺文志》也说: “ (郑国) 士陿而险,山谷居汲,男女亟聚会,故其俗淫”。宋代的理学大师朱熹更直斥曰: “郑卫之乐,皆为淫声” (《诗集传》) 。的确,当时郑国男女的交往是比较开放和自由的,而郑风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其中的情歌了。这首诗是一个女子与爱人约会时对爱人的俏骂,笑骂中蕴含着深厚的爱,清新活泼,读来妙趣横生。诗中女子对男子主动的戏谑和尽情的调笑,“几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诗集传》) 郑国女子的美貌多情,名闻遐迩; 郑国女子的坦诚直率,无所顾忌,更是人所共知。俏骂戏谑,大胆泼辣,是这本篇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诗篇以对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集传》),这里的兴,只从语势或韵脚上引出下文,使诗篇的开头委婉含蓄,不突兀,也不过分直露,而这里的起兴之句,则“因所见闻”,以眼前草木为兴,与诗人抒发的感情间并不存在什么必然联系。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这两句是赋,为女子的调笑之辞。“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孟子·告子上》) ,子都,似为传说中古代美男子名,这里泛指俊美的男性。有论者认为,“都”“姝”古本双声,“都”为“姝”的假借,《说文》: “姝,美也”,故子都就是子美。女子称所爱为 “狂且”,与美男子 “子都”对举,明明是双方相约而来,偏说对方非己所爱,心爱叫冤家,可见其性格的爽朗善谑,恰可见其对男子挚爱之深。“打是亲,骂是爱”,此之谓也。 第二章是叠章,开头两句仍以草木起兴引起下文。“不见子充,乃见狡童”,反复调侃,加强语势,感情也层层递进。子充,泛指美男子。论者认为,“充”,古韵在东部,“姝”,古韵在区部,区东可以对转,“充”即“姝”的对转,故子充与子都实为同指。始为“子都”,此为“子充”,重章叠句,整饬中有变化,更显得错落有致。 少女对心上人主动发起调笑戏谑,可以想象,被调侃的男子决不会甘拜下风,当有回敬。妙语如珠,往来应答,场面应十分热烈,气氛也极为活跃,少男少女率真爽朗的性格及欢快健康的戏剧性场面,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这首诗的音律有值得注意的地方。“扶苏”,鱼部叠韵,“荷华”,歌部叠韵,二者均为叠韵连绵字,情致荡漾,有回环之美。桥松、游龙虽非连绵字,桥属群钮,牙音,松属邪钮,齿音,游属喻钮,喉音,龙属来钮,舌音,相互间仍比较谐和,音律的谐和使这首诗琅琅上口,有一种变化繁复的美感。 全诗押句尾韵,“苏、华、都、且”,鱼韵,“松、龙、充、童”,东韵,每章均句句入韵,由低抑的鱼韵转为响亮的东韵,细致地表现了主人公心态的变化,刻划出少女越来越激动、亢奋的心情,这是需要我们细心体会的。 《诗经》·《山有扶苏》山有扶苏,山上有茂盛的扶苏, 隰有荷华。池里有美艳的荷花。 不见子都,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 乃见狂且。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山有桥松,山上有挺拔的青松, 隰有游龙。池里有丛生的水荭。 不见子充,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 乃见狡童。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山有扶苏》为《郑风》的第十首。这首诗写一位女子在与情人欢会时,怀着无限惊喜的心情对自己恋人的俏骂。就是这样一首明白易懂的情歌,却因历代说诗者的刻意求深而蒙上重重烟雾,仿佛诗中真有什么深意似的。《毛诗序》说:“刺忽也。所美非美然。”郑玄笺说:“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人”,“扶胥之木生于山,喻忽置不正之人于上位也。荷花生于隰下,喻忽置有美德者于下位。此言其用臣颠倒,失其所也。”以为是讥刺郑昭公忽的,这种解说完全是曲解了诗意。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以为“疑是巧妻恨拙夫之歌谣。‘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犹云‘燕婉之求,得此戚施’也”。高亨《诗经今注》以为这诗写“一个姑娘到野外去,没见到自己的恋人,却遇着一个恶少来调戏她”。二说似乎都较牵强。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这是写一位女子找不到如意对象而发牢骚的诗。”有一定道理。而宋儒朱熹则认为《山有扶苏》是“淫女戏其所私者”。此说倒比较接近诗旨。所谓“戏”,即俏骂之意。至于称诗中女主人公为“淫女”,完全出于道学家的偏见,因为在他看来,《郑风》中的所有恋爱诗都是“淫奔之诗”。今人袁梅《诗经译注》“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的戏谑嘲笑的短歌”之类的说法,即脱胎于朱熹之说,但扬弃了朱说的糟粕。 关于诗中所写的情景,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想象: 在一个山清水秀的野外僻处,一对恋人约定在此幽会。姑娘早早就来了,可是左等右等却不见心上人来。最后,姗姗来迟的爱人总算见着了,姑娘心里当然很高兴,可嘴里却骂骂咧咧地说: 我等的人是子都那样的美男子,可不是你这样的狂妄之徒啊!我等的人是子充那样的良人,可不是你这样的狡狯少年啊!处于热恋中的古代青年男女在欢会中的愉悦的心情,可以用各种形式表现,诗中所描写的那种俏骂,不更表示他们的亲密无间吗?小儿女的情态在诗中确实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至于诗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和“山有桥松,隰有游龙”这四句,读者大可不必当真,以为是恋人约会环境的真实写照。在《诗经》中,“山有……隰有……”是常用的起兴句式。如《简兮》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山有枢》中有“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漆,隰有栗”等。清代的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得好:“诗非兴会不能作。或因物以起兴,或因时而感兴,皆兴也。”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也说:“兴者,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意相关也。”本诗中的起兴就属于这种性质。当然,无论是高山上长的扶苏树、松树,还是水洼里盛开的荷花、红蓼,这些美好的形象,从烘托诗的意境的角度看,还是很有作用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