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四月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四月

 


 四月维夏,① 四月被逐是夏天,
 六月徂暑。② 六月盛暑将过完。
 先祖匪人,③ 祖先不是别家人,
 胡宁忍予?④ 为啥任我受苦难?
 
 秋日凄凄,⑤ 秋风萧瑟真凄清,
 百卉具腓。⑥ 百草干枯尽凋零。
 乱离瘼矣,⑦ 祸乱使我心忧苦,
 爰其适归?⑧ 何处可去何处行?
 
 冬日烈烈,⑨ 三九寒天彻骨凉,
 飘风发发。⑩ 阵阵狂风呼呼响。
 民莫不穀,(11) 人们生活都很好,
 我独何害!(12) 我独受害离家乡!
 
 山有嘉卉, 好树好花山上栽,
 侯栗侯梅。(13) 也有栗子也有梅。
 废为残贼,(14) 肆无忌惮为残贼,
 莫知其尤。 还不承认是犯罪。
 
 相彼泉水, 看那泉水下山坡,
 载清载浊。 又清澈啊又混浊。
 我日构祸,(15) 天天碰上倒霉事,
 曷云能穀?(16) 日子怎么会好过?
 
 滔滔江汉, 长江汉水浪滔滔,
 南国之纪。(17) 总揽西方小河道。
 尽瘁以仕,(18) 鞠躬尽瘁为国家,
 宁莫我有。(19) 可是没人说声好。
 
 匪鹑匪鸢,(20) 为人不如鹰和雕,
 翰飞戾天。(21) 高飞能够冲云宵。
 匪鳣匪鲔,(22) 为人不如鲤和鲟,
 潜逃于渊。 逃进深水真逍遥。
 
 山有蕨薇,(23) 山上一片蕨薇菜,
 隰有杞桋。(24) 低地杞桋真不少。
 君子作歌,(25) 作首诗歌唱起来,
 维以告哀!(26) 心头悲哀表一表!


 

(程俊英译,有改动)


 
 【注】 ①四月: 指夏历而言。下文“六月”同。维: 为,是。②徂(cu),往。徂暑是暑徂的倒文,言盛暑将过去。③匪: 非。④胡: 何。宁: 乃,竞。忍: 忍心。⑤凄凄: 寒凉。⑥卉:草的总名。具: 通“俱”,全。腓(fei): 枯萎。⑦瘼: 病。引申为疾苦。⑧爰: 何。适:往。⑨烈烈:同 “冽冽”,寒冷貌。⑩飘风: 旋风。 发发: 风吹迅疾貌。(11)穀: 善。(12)何:通“荷”,蒙受。(13)侯:维,是。(14)废: 《毛传》: “废,大也。”一说废训忕(shi),习惯。残贼: 摧残损害别人的人。(15)构: 借作“遘”,遇。(16)曷: 何。 云: 语助词。(17)纪: 纲纪。(18)仕:事。指从王事。(19)莫: 不。有: 通,友”,亲善。莫我友,不友我。(20)鹑(tuan): 《说文》作,猛禽名。 即雕。 鸢(yuan):鸷鸟名。俗称鹞鹰。(21)翰: 高飞。庆: 至。(22)鳣(zhan) :鲤鱼。鲔 (wei) :鲟鱼。(23)蕨、薇: 皆菜名。(24)隰 (xi) : 低湿之地。杞(qi): 木名。枸杞。桋: 木名。赤梀。(25)君子:作者自称。(26)告: 诉说。
 
 此诗题旨颇多争议。方玉润《诗经原始》云: “此诗明明逐臣南迁之词,而诸家所解,或主遭乱,或主行役,或主构祸,或主思祭,皆未尝即全诗而一诵之也。”今考察全诗,方说可信。
 全诗八章章四句。末二句说“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即逐臣告遭祸南迁之哀也。“告哀”二字点明诗意,实乃全篇眼目。故八章诗以 “告哀”贯之。
 前三章言“我”初夏被逐,历经秋冬,触景伤情,孤苦无告。其特点是写“我”被逐之后的历经三时,均以时令开头,触景伤时亦自伤。“四月”点出被逐江南的时间,开始踏上流亡的茫茫长路。接下去历述途中感遇。“六月”冒暑而行,苦不堪言,只能抱怨先祖的不能默佑。可见怒愤之深而又无可奈何。“秋日凄凄”,草木凋零,身遭祸乱,何处是归途。可见形势之黑暗,前途之渺茫。“冬日烈烈”,寒风怒号,“我独何害”。可见路途之遥远,跋涉之艰辛,心境之凄凉。三章诗,按时间顺序,依次写来,所选时令景物不多而各具典型,所写心境应时应景而生,切贴而充满无限辛酸。以景托情,寓情于景,既渲染了气氛,又表达了流亡者的愁思。正所谓情中景,景中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中四章承上而来,将“我”的形象由表面向深层推进,极言其忧伤哀痛之由。其特点是各章均用比兴开头,然后引出所咏之辞,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山间美好的卉、栗、梅无故遭到摧残,而“残贼”还不自知其罪,喻自己为残贼所挤,无过受害。二是以泉水的有清有浊,比兴权贵们却浊而不清,同时又以泉水的清能变浊,浊能复清,比兴“我”苦难的处境,却没有好转的希望。可见“我日构祸”而不愿同流合污,前途可悲。三是写“我”来到江汉合流之地,即水兴怀: 江汉能为“南国之纪”,而王朝反不能为天下之纪纲;江汉之所以能成为主河,是因为有南国小流的汇聚,而“我”为国事而鞠躬尽瘁,却“宁莫我有”。可见“我”的忠而见逐,源于当权者的昏庸。四是以鸟能高飞于天,鱼能深潜于水,反兴自己的无计逃祸,何处容身。至此,作品继前三章忧乱之后,又从被害,构祸、尽瘁、思隐等四方面尽情地抒写了“我”被逐谪迁的复杂而痛苦的心情,完成了“告哀”的主题。因此,这一部分是全诗的主体,而又妙在均以比兴手法出之,这就使形象更为生动感人而意义更为含蓄深刻。
 末章以草木各得其所寄兴,言人反不得其所,只好作诗,聊以志哀而已。这是篇末点明作歌目的即“卒章显志”的写法。这种写法既在篇章结构上起结束全诗的作用,又在主题思想上起画龙点睛、点明题旨的作用,可谓一石双鸟。通过“告哀”,加深了读者对诗中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理解,看出诗人心绪激切之动机,属 “发愤之所为作也”; 也增强了这首抒愤诗浓郁的悲凉气氛和感染力,使人读后不禁为之敛容。
 综观全诗,诗中的“我”是一个被逐南放,一年之间自夏历秋至冬;途中由西而南,经程又远,感遇良多; 曾为国事操劳而后遭迫害,无力抗拒,又无可逃避,辗转南国,走投无路,仅以长歌当哭的形象。通过这个形象在被逐后心路历程的坦露,我们似可看出“我”是一个在周王朝中受到大奴隶主贵族统治集团迫害的正直的官吏,从而认识到由“残贼”所代表的统治者的昏庸与罪恶,以及当时社会的黑暗。正因为作品中的“我”是一个未指明确切身份的“君子”,其形象的容量更大,内涵更深,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从一个侧面获得了解当时奴隶主统治时期阶级斗争、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信息。一个“尽瘁以仕”的官吏遭遇尚且如此,小民百姓的处境就可想而知。这大概就是此诗的价值所在吧。

《诗经》·《四月》全文、赏析和解读 - 诗经三百篇 - 可可诗词网

《诗经》·《四月》

四月维夏,四月已经是夏天,

六月徂暑。六月酷暑就将完。

先祖匪人,祖先不是别家人,

胡宁忍予?怎忍让我受熬煎?

秋日凄凄,秋日有风风凄凄,

百卉俱腓。百草凋零百花稀。

乱离瘼矣,颠沛流离痛苦深,

爰其适归?何时才能回家里?

冬日烈烈,冬日寒气真凛冽,

飘风发发。狂风呼啸肤欲裂。

民莫不穀,没有一家不快活,

我独何害!独我遭灾多悲切!

山有嘉卉,好树好花满山隈,

侯栗侯梅。既有栗树也有梅。

废为残贼,大受破坏与残害,

莫知其尤。不知那是谁的罪。

相彼泉水,看那山间泉水横,

载清载浊。一会清来一会浑。

我日构祸,我却天天遇祸患,

曷云能穀?哪能做个有福人?

滔滔江汉,长江汉水浪滔滔,

南国之纪。统领南方诸河道。

尽瘁以仕,鞠躬尽瘁来办事,

宁莫我有。可是没人说我好。

匪鹑匪鸢,为人不如鹰和雕,

翰飞戾天。振翅高飞上云霄。

匪鳣匪鲔,为人不如鲤和鲟,

潜逃于渊。潜入深渊把命逃。

山有蕨薇,蕨菜薇菜长山里,

隰有杞桋。杞树桋树长洼地。

君子作歌,我今作首歌儿唱,

维以告哀。满腔悲哀诉说起。

从此诗“卒章显志”的末两句“君子作歌,维以告哀”来看,诗人系为抒发强烈悲愤之情而作。后世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其情实与《四月》一脉相通。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告哀”,告什么哀呢?我们可从前面七章找答案。

前三章是“哀”的内容。二章的“乱离瘼矣,爰其适归”是哀的集中表现,诗人颠沛流离,遭贬谪,被窜逐,无家可归,贫病交加,仓皇狼狈,犹如丧家之犬。

流亡或流放的本身已够悲惨,而主观心境与客观环境更加深了这种悲哀的程度。从首章“先祖匪人,胡宁忍予?”呼天抢地声中,可见诗人怨愤之深。他不是平民,更不是拾荒流浪汉,而是勋戚贵族的后裔。现在遭受莫大苦难,先祖在天之灵怎么会忍心看我受罪而不加荫庇?逝世的先人当然无辜,诗人的用意自然是指斥活着的当道者刻薄寡恩,对功臣后裔尚且未加眷顾,更何况他人。这使人想起屈原《离骚》的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用自己先祖的高贵,表示对楚怀王流放、迫害自己的不满,两者用意如出一辙。

在客观环境上,一是写经历时间之长,从“四月维夏”到“冬日烈烈”,整整三个季度。从京城流放到目的地,需长途跋涉九个月,道途之凄怆艰辛,流放地的僻远蛮荒可想而知。二是写各季的自然环境,四月到六月是炎蒸伏天,酷热溽暑尽在不言中。“徂暑”,好不容易熬过了暑天,盼望能熬出头,却不知路还远着呢!接着是秋天,“百卉俱腓”,一派萧瑟恻怆景象;再接着是冬天,“飘风发发”,狂风怒吼,严寒凛冽。人们蜷缩在家里,或围炉取暖,或饮酒作乐,他却要在天寒地冻刺骨寒风中跋涉前进,那真是够悲哀的。用心境、环境烘托和加深对“哀”的表现,这种艺术手法运用得很成功。顺便说一句,诗的第三章与《小雅·蓼莪》第五章几乎全同,这种句段互相移用的现象在《诗经》中并不罕见,原因可能是诗在当时非常流行,如同民歌民谣一样被广泛传诵吟唱,因而其中某些切景切情的句段会不期而然地被撷取移用,天衣无缝,如同己出。

后四章是“哀”的原由。前面三章给人迁徙动荡之感,四章起季节与地域都已相对静止,着重抒发诗人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痛定思痛的反思。四章点出莫名其妙地受谗毁中伤,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章“获罪之冤,实为残贼人所挤。‘废’字乃全篇眼目”。因为“废”,哀才接踵而至。五章追思遭“废”的缘故,当是不肯同流合污吧。泉水有清有浊,自己不能和光同尘,所以一天天遭祸、倒霉。屈原有一篇《渔父》,写他志尚高洁不同流俗而遭放逐,游于江潭。渔父对他“举世皆浊己独清”的品格进行批评劝导,屈子不为所动,渔父鼓枻而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其意境颇与此章相通。

诗人在流放地安顿后,在周围漫步,附近有山,山上有栗树梅树,山间还有潺潺流泉,山下则是波浪滔滔的长江、汉水,这就明确点出了放逐的地域在南国。长江汉水有条不紊地容纳统领着南方诸水系,而朝廷却纲纪弛败,忠奸莫辨,鞠躬尽瘁却不被信任重用。五章表明自己清白无辜,也包含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后世大诗人杜甫也继承了这种忠君爱国情操,他的《江汉》诗说:“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古往今来,这种耿直倔强的“腐儒”真不少啊!

七章继续写所见所思。雕鹰振翅在高空中翱翔,鲤和鲔在深水中潜游。它们能避开猎人的矰缴和渔夫的钓钩,全身远祸。诗人见了不禁神往,叹息道: 可惜我不能像雕鹰鲤鲔那样,逃避那人间的桎梏与祸害。诗人脱离现实的向往与追求,也正反映了现实的黑暗与残暴。全诗以一己为代表,在暴露现实方面有相当深度与广度,不愧是现实主义的力作。

这首诗脉络清晰,层次井然。在写法上,大抵前两句言景,后两句抒情,景和情能丝丝入扣,融为一体,把“告哀”的主旨表现得真挚深沉,很值得借鉴。

关于此诗的性质,前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以方玉润说最为痛快通达,《诗经原始》道:“此诗明明逐臣南迁之词,而诸家所解,或主遭乱,或主行役,或主构祸,或主思祭,皆未尝即全诗而一诵之也。”统观全诗,其实不错。这首诗也可视作是迁谪诗的鼻祖,为后世迁客逐臣开辟了一方诗的新领地,屈原、杜甫等大诗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