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君子于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君子于役

王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大约在二千余年前,日暮时分,在一抹残阳夕照的逆光里,佇立着一位贫苦无依的妇人。庭院里鸡禽归窝;原野外,羊啊,牛啊,一群群地归圈夜息了。她却久久地凝视着远方,从内心深处发出了一声深沉的叹息: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这是《诗经·君子于役》这首诗为我们提供的一幅速描写意画卷,或说是一张艺术摄影,或说是一组蒙太奇。而这声深沉的叹息,就有如电影序幕在画面尚未推出之前而发出的深沉的,带有淡淡哀伤的画外音:夫君在外服役,也不知要多久,他——何时归来呢?

在那淡淡哀伤的女低音的画外音里,一幅带有原始意味的写意画卷徐徐展开在我们的面前:“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埘,鸡埘,凿墙而成的鸡窠。“羊牛下来”,指“羊牛从牧地归来”(《郑笺》)。这是富于家庭生活气息的画面,从画面中,你会感受到一种安静、愉悦的情调:夕阳西下,鸡在凿墙而成的鸡窠中栖息了,漫山遍野的牛羊也一群群地归入了圈中。然而,在这安谧、愉悦的情调下面,却压抑着、翻滚着痛苦的哀思:自然界的万物在劳作一天之后,都要成双成对地享受静夜的幸福了,更何况富有情感的人类呢?兽、禽类的幸福,触发了妇人的心事,也反衬了她的痛苦。

王夫之曾评《诗经·小雅、采薇》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薑斋诗话》)。其实,此处的描写也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此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个痛苦的形象,而诗人的笔墨却没有在痛苦中下功夫,反而描绘了幸福的、宁静的日暮之景,从而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此诗的产生,本是由景生情,是由那夕阳残照下的牧归之景而感发出怨妇对夫君的思念,诗人却有意打乱这个次序,先抒情而后写景,再以思妇叹息式的自白:“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接续作结,动人以情、象之以景,首尾呼应,自然圆润。

《诗经》是和音乐关系密切的歌词,因此,结构形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此诗也不例外,第二段也只是稍加变化而已,但在情感的表现上,也略有发展。第一句的“不日不月”比“不知其期”;“曷其有佸”(佸huo,相会之意)比“曷至哉”,似乎更深沉、更无望。结句“苟无饥渴”比之“如之何勿思”,意思上更是有了明显的变化,它由思念夫归,转到希望丈夫在外无灾无难,吃饱穿暖,由盼归到祝福,似乎不再强调其归,但却更深刻地透露了其恩爱情感,反写了其思归无望的痛苦内心。

此诗在字数上由不整齐的杂言形式构成。三、四、五字都有。在句顿上,是由二个三句和一个二句句式组成,有奇有偶,双奇成偶,显得自由却又富于节奏,十分符合主人公内心独白的抒情特点;此诗在艺术方式上,有情有景,情由景发,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近似后来美学中的“意象”,体现了我国古人在诗歌的儿童阶段对形象的重视;从全诗的主旨看,此诗自然是一首思念之作,但也从侧面描写了带有原始意味的田园风光,从中也可窥到我国二千多年前农村生活的场景,可看作我国田园诗歌的滥觞吧!

下面,把这首远古之作试译一下,以助于理解:

夫君服役,归期遥遥,何时相聚?

鸡,要休憩了,夕阳,也要归去了,更兼有牛羊归自牧地。

夫君服役,怎不使我愁思万缕!

夫君服役,遥遥无期,怎能相聚?

鸡,要休憩了,夕阳,也要归去,更兼有牛羊归自牧地。

夫君服役,可曾渴饥?

《诗经》·《君子于役》全文、赏析和解读 - 诗经三百篇 - 可可诗词网

《诗经》·《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君子远出服役,

不知其期,不知它的限期,

曷至哉?何时才能归里?

鸡栖于埘,鸡儿回窠栖止,

日之夕矣,日头垂挂天西,

羊牛下来。牛羊下山歇息。

君子于役,君子远出服役,

如之何勿思?如何能不相思?

君子于役,君子远出服役,

不日不月,不知日月程期,

曷其有佸?何时才能重聚?

鸡栖于桀,鸡儿回栏栖止,

日之夕矣,日头垂挂天西,

羊牛下括。牛羊缓缓归至。

君子于役,君子远出服役,

苟无饥渴?该是没捱渴饥?

这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诗。所谓“君子于役”的“役”,不知其确指,大多数情况下,应是指去边地戍防。又“君子”在当时统指贵族阶层的人物,但诗中“君子”的家中养着鸡和牛羊之类,地位又不会很高,大概他只是一位武士。说起“贵族”,给现在读者的感觉好像是很了不得的。其实先秦时代生产水平低下,下层贵族的生活,并不比后世普通农民好到哪里去。就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小贵族,实际生活情况还不如江南一带的农民。

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两章相重,只有很少的变化。每章开头,是女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稍可注意的是“不知其期”这一句(第二章的“不日不月”也是同样意思,有不少人将它解释为时间漫长,是不确切的)。等待亲人归来,最令人心烦的就是这种归期不定的情形,好像每天都有希望,结果每天都是失望。如果只是外出时间长但归期是确定的,反而不是这样烦人。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中,女主人公带着叹息地问出了“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这下面的一节有一种天然的妙趣。诗中不再正面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哀愁乃至愤怨,而是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 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这里的笔触好像完全是不用力的,甚至连一个形容词都没有,不像后代的文人辞章总是想刻画得深入、警醒,恐怕读者不注意。然而这画面却很感动人,因为它是有情绪的。我们好像能看到那凝视着鸡儿、牛儿、羊儿,凝视着村落外蜿蜒延伸、通向远方的道路的妇人,是她在感动我们。这之后再接上“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我们分明地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愁思浓重了许多。倘试把中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三句抽掉,将最后两句直接接继在“曷至哉”之后,感觉会完全不同。这里有抒情表达的节奏问题——节奏太快,没有起伏,抒情效果出不来;同时,这画面本身有其特别的情味。

熟悉农村生活的人经常看到这样的晚景。农作的日子是辛劳的,但到了黄昏来临之际,一切即归于平和、安谧和恬美。牛羊家禽回到圈栏,炊烟袅袅地升起,灯火温暖地跳动起来,农人和他的妻儿们聊着闲散的话题……黄昏,在大地上出现白天未有的温顺,农人以生命珍爱着的东西向他们身边归聚,这便是古老的农耕社会中最平常也是最富于生活情趣的时刻。可是在这诗里,那位妻子的丈夫却犹在远方,她的生活的缺损在这一刻也就显得最为强烈了,所以她如此怅惘地期待着。

这诗的两章几乎完全是重复的,这是歌谣最常用的手段——以重叠的章句来推进抒情的感动。但第二章的末句也是全诗的末句,却是完全变化了的。它把妻子的盼待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 不归来也就罢了,但愿他在外不要忍饥受渴吧。这也是最平常的话,但其中包含的感情却又是那样善良和深挚。

这是古老的歌谣,它以不加修饰的语言直接地触动了人心中最易感的地方。它的天然之妙,在后世已是难以重复的了。


诗经·君子于役 翻译|注释|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诗经·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① 丈夫服役到远方,
 不知其期。 不知日子有多长。
 曷至哉?② 几时才能回家乡?
 鸡栖于埘,③ 鸡儿栖息窝中藏,
 日之夕矣, 日落西山暮茫茫,
 羊牛下来。 成群牛羊下山岗。
 君子于役, 丈夫服役到远方,
 如之何勿思! 叫我如何不怀想!
 
 君子于役, 丈夫服役到远方,
 不日不月。④ 没日没月岁月长。
 曷其有佸?⑤ 谁知何日聚一堂?
 鸡栖于桀,⑥ 鸡儿栖息上土桩,
 日之夕矣, 日落西山暮茫茫,
 羊牛下括。⑦ 成队牛羊入圈忙。
 君子于役, 丈夫服役到远方,
 苟无饥渴。 愿勿饥渴苦难当。


 
 【注】 ①君子: 指丈夫。役: 服役。②曷: 何时。③埘(shi):墙上挖成的鸡窝。④不日不月: 指归期未卜。⑤佸(huo) :聚会。⑥桀:鸡栖的木桩。⑦括: 到来,会合。
 
 从《诗经》开始,“思妇”题材就成为诗人笔下的一个专题。《君子于役》就是这样的一篇佳作。朱熹说: “大夫久役在外,其室家思而赋之”。大抵不错。
 全诗分三层。第一、二句为一层,写妻子盘算着丈夫服役的日子已经很长了,却杳无音讯,更不知道几时才能回来,内心实在牵挂; 最末两行为 一层,也是表现思念之情的。这前后两层都是写情,且运用了提问 (曷至哉?) 和反诘 (如之何勿思! ) 的方法来加重分量。
 中间三句描写日暮黄昏时候“有意味”的一段乡村景色。插在抒情部分当中,成了 “情——景——情”的结构,而没有采用一般的先景后情的写法。诗中具体选取了三个景点: 近景——“鸡栖于埘”、全景——“日之夕矣”、远景——“牛羊下来”。这段景语对情感的抒发至关重要。诗中思妇想念久役不归的丈夫,以黄昏时候为最甚,原因就在于触景生情:太阳落山,鸡儿进窝、牛羊归圈,唯独那人不见踪影,也唯独思妇无所依傍。如果去掉这段景物描写,情感会变得空洞。这里,作者不是单纯写景,而是有意融情入景,让情感在眼前黄昏美景中自然流露出来。日暮时候迷茫的景色同思妇孤寂惆怅的内在情感总体上是和谐统一的。然而,在情景交融中又存在对比因素,轻松淡薄的田园场景写思妇内心的煎熬凄苦; 落日归山,禽畜归窝归圈与 “君子”的归期未卜,都有着十分明显的对比映衬关系,使画面更加生动,更富有感染力。这段景物描写虽然仅只三行,但在艺术上的成就却很显著,对后世创作影响较大。唐宋诗词中一些描写日暮乡村景色的句子便是由此变化而来。有的稍加点化、翻新,如杜甫的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扉” (《日暮》) 、王维的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渭川田家》) ;有的进行了再创造,赋予新的意义,如张孝祥的 “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六州歌头》) ; 如辛弃疾的 “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 (《踏落行》)等等。
 诗的前后两章基本上是叠咏,反复构成唱叹。后章结句以 “苟无饥渴”,衬托妻子对丈夫忧虑关切的深情,也反映了当时征人生活的困苦,意味更深。此诗民歌味儿很浓,有乡土气息。意境优美,语言却本色,并无惊人之处,只是 “劳者歌其事”般地以口头语学身边事,表现一位饱受生活磨难的普通劳动妇女对远行丈夫的忧思之情。构成景物的意象 (鸡牛羊·夕阳西下的景象) 也多取自于劳动生活中。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