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十亩之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① 十亩桑园宽又宽啊, 桑者闲闲兮,② 采桑人歇工以后多悠闲啊, 行与子还兮!③ 咱们一起把家还啊! 十亩之外兮, 走出桑园到外边啊, 桑者泄泄兮,④ 采桑人说说笑笑走得欢啊, 行与子逝兮! 咱们一起往家奔啊! 【注】 《十亩之间》一诗,古人或以为是贤者归隐之作,如朱熹《诗集传》说什么“政乱国危,贤者不采仕于朝,而思与其友归于农圃,故其词如此。”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不同意此说,而认为 “类刺淫之诗”,理由是 “古称采桑皆妇人,无称男子者。若为君子思隐,则何为及于妇人耶?” 又说: “古西北地多植桑,故指男女之私者必曰 ‘桑中’ 也。”稍后,方玉润在 《诗经原始》 中故作折衷之论,说此诗写的是偕其妇归隐,“盖隐者必挈眷偕往,不必空招朋类也。”我们从这篇小诗本身来看,既看不出什么贤者不仕而归隐的含意,也不见什么男女之私的内容,只不过是一首采桑人的歌唱。余冠英先生说: “这是采桑者劳动将结束时呼伴同归的歌唱。古时西北地方种桑很普遍,和今时不同。” (《诗经选》) 是符合诗之本事、本意的。 《诗经》民歌是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作品,许多作品就产生于他们从事劳动的过程之中。通常是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倾吐着他们各种感情。这首《十亩之间》小诗,所写的则是一群采桑女,在一天的紧张劳作之后,行将收工时的情景,表达了一种劳动后所特有的轻松愉快之情。 全诗短小,仅两章六句。第一章描写在一片宽广的桑园树林里,采桑女的劳动就要结束了。这时有的安闲地歇下来,有的轻松愉快地走动着,她们相互招呼着,相约结伴同行,一路归去。第二章,紧接前章写一群采桑女已行至园外,这时她们三五成群走在归家的路上,一边走一边说说笑笑,气氛轻松融洽,不久她们的身影就消逝在暮蔼中了。 这首小诗,重章叠句,两章只换了几个字,但六句诗每句之后都用了语气词“兮”字,因而很自然地便拖长了语调,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气氛,正好与诗歌的内容相适应。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诗经》民歌的节奏和韵律,不仅优美、自然,象古人所说的 “动乎天机,不费雕刻”(明陈第 《读诗拙言》) ,同时它本身也是产生于生活,与生活的内容紧密结合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与同样写劳动情景的 《周南·芣苡》一诗相比较来看。《芣苡》 一诗写的是一群妇女采摘车前子的劳动过程,它通过劳动者一系列采摘动作的变化和收获迅速加多的情景,表现出饱满的劳动热情和劳动时无限欢快的情绪。该诗还以不断重复出现的 “采采芣苡”句构成全诗的主旋律,节奏明快而紧凑,成功地渲染了当时紧张的劳动气氛,以及劳动者边劳动边歌唱的愉悦情绪。《十亩之间》一诗,虽然也洋溢着一群劳动者的欢乐感情,但它表现的是劳动后的轻松情景,因而节奏舒缓,声音拉得很长,从而表现出来的情调就迥然不同了。象《诗经》中的这类小诗,初看起来,篇章结构平实无奇,语言简单朴拙,而我们只要依照它的节奏,反复吟咏,细加体味,它就会形象昭然,情景毕出,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量。这也正是深深扎根于生活土壤的民歌所具有的特征。 《诗经》·《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十亩田间是桑园, 桑者闲闲兮。采桑人儿真悠闲。 行与子还兮。走吧,与你把家还! 十亩之外兮,十亩田外是桑林, 桑者泄泄兮。采桑人儿笑盈盈。 行与子逝兮。走啊,与你携手行! 魏国地处北方,“其地陿隘而民贫俗俭”(朱熹语)。然而,华夏先民是勤劳而乐观的,《魏风·十亩之间》即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抒写了采桑女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 夕阳西下,暮色欲上,牛羊归栏,炊烟渐起。夕阳斜晖,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一片宽大的桑园。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准备回家了。顿时,桑园里响起一片呼伴唤友的声音。人渐渐走远了,她们的说笑声和歌声却仿佛仍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旋。这就是《十亩之间》展现的一幅桑园晚归图。 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这是《十亩之间》最鲜明的审美特点。首先,这与语气词的恰当运用有关。全诗六句,重章复唱。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这就很自然地拖长了语调,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其次,更主要的是它与诗境表现的内容相关。诗章表现的是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情景。因此,这“兮”字里,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诗句与诗境、语调与心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所谓动乎天机,不费雕刻。至此,我们自然联想起《周南·芣苢》,它也主要写劳动的场景和感受。但由于它刻画的劳动场景不同,诗歌的旋律节奏和审美情调也不同。《芣苢》写的是一群女子采摘车前子的劳动过程,它通过采摘动作的不断变化和收获成果的迅速增加,表现了姑娘们娴熟的采摘技能和欢快的劳动心情。在结构上,四字一句,隔句缀一“之”字,短促而有力,从而使全诗的节奏明快而紧凑。《十亩之间》与《芣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成为《诗经》中在艺术风格上最具可比性的两首劳动歌谣。前人评《十亩之间》“雅淡似陶”(陈继揆《读风臆补》)。陶渊明《归园田居》确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但前者充满了姑娘的轻松欢乐,后者则蕴含着陶公的闲适超然;前者明快,后者沉郁,貌似而神异。 对《十亩之间》诗旨的阐释,除《毛诗序》政治附会性的“刺时”说之外,尚有苏辙的“偕友归隐”说和与之相近的方玉润的“夫妇偕隐”说。其实,这是隐然有“归隐”意识的读者,有感于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而生发的创造性想象,不是基于诗歌本文的客观阐释。此外,今人尚有主“情诗恋歌”说的,即把“行与子还”、“行与子逝”,解释为姑娘招呼自己的情侣一同走。这则是由于“子”字意义的含混而造成的阐释的歧解。细味全诗,诗章展示的显然是一幅采桑女呼伴同归的桑园晚归图。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