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凯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凯风
(程俊英译) 【注】 比和兴是《诗经》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刘勰《文心雕龙·比兴》 指出:“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拟容取心,断辞必敢。攒杂咏歌,如川之涣。”他认为诗人运用比兴,不仅可以把原来相去甚远的事物巧妙地结合起来,而且还可以摹拟出事物的外形,表达出它们的精神。诗歌运用了比兴,就会象江河的流水一样生动。但是,多少年来,人们对比兴的定义却一直纠缠不清。有的学者把比兴混为一谈,有的又主张截然分开。争论了二千年,至今未有定论。其实,比和兴经常是相互配合地以互补的面貌出现在诗歌中的,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凯风》就是很好的例证。 一章“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毛传》标曰: “兴也。”郑玄解释说: “兴者,以凯风喻宽仁之母。棘,犹七子也。”显然,在郑玄的眼中,兴实际上就是比,以凯风比喻慈母,以棘心比喻儿子。朱熹则干脆把《毛传》的“兴也”改成“比也”。他说,诗“以凯风比母,棘心比子之幼时,蓋曰母生众子幼而育之,其劬劳甚矣。”可是,当他在解释第二章的“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时,却又说这是“兴也”。可见从郑玄到朱熹,对《凯风》一诗比兴手法的运用都没有真正把握。清代学者姚际恒略高一筹,他认为《凯风》的一二两章用的是“兴而比也”。这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李仲蒙说: “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胡寅《斐然集·与李叔易书》) 朱熹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诗集传》) 诗人看到南风吹拂着初发芽的酸枣树,这些小树虽然很幼嫩,却壮实茂盛。他又看到那些已经长成薪材的大枣树在南风的吹拂下摇摆着身姿。这一切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她辛辛苦苦地把我们兄弟七人拉扯成人,她明理而有美德,多么善良慈爱,可是我们兄弟却不成材,辜负了母亲的眷眷深情。于是诗人发出了“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的感叹。无疑,这是“兴也”。但这又不是单纯的兴。《毛传》说: “南风谓之凯风,乐夏之长养者。”就是说,所谓凯风,就是温和的养育万物的南风,这不正是比喻母亲的最好喻体吗?再看“棘心”’朱熹说: “棘,小木,丛生多刺难长。”这正可用来比喻子女众多,幼小而教养维艰。而“棘薪”则说明枣树长大了,也只能当柴烧,不成其材,正好比喻这些兄弟的“不争气”。李仲蒙说: “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以,这些诗句又可理解为比。《凯风》就是这样的一首诗,在它那里,兴与比天衣无缝地交织在一起,兴而比,比而兴,使诗歌充满了情趣和韵味。 但是兴毕竟又不同于比。比的运用,是以彼物比此物,二者之间总有一个特点是相同的,总是以好比好,以不好比不好。但当兴含比义时,有时也可起反衬作用,以好反衬不好。《凯风》也是这样的例子。三章以“寒泉”起兴:“爱有寒泉,在浚之下”——从浚县地下流出的泉水多么清凉,把暑气一洗而空。四章以“黄鸟”起兴: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那美丽的黄雀发出了婉转美妙的歌声,多么悦耳动人! 可是我们虽有七个兄弟,却看着母亲独自劳累,一点也不能安慰她那颗操碎了的心。陈奂说: “后二章以寒泉之益于浚,黄鸟之好其音,喻七子不能悦其母,泉鸟之不如也。” (《诗毛氏传疏》)这里的兴句起到了一种反衬诗中形象的作用,这是比的手法所没有的。 《凯风》是一首儿子颂母并自责的诗,也是一首比兴之法融会贯通的诗。它的主题是平淡的,但由于成功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抒发感情,使平淡的主题变得生动鲜明起来,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另外,据前人考证,说这首诗是写继母。我们仔细品味全诗,似也不无道理。当然,那要看你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了。 《诗经》·《凯风》凯风自南,飘飘和风自南来, 吹彼棘心。吹拂酸枣小树心。 棘心夭夭,树心还细太娇嫩, 母氏劬劳。母亲实在很辛勤。 凯风自南,飘飘和风自南来, 吹彼棘薪。吹拂酸枣粗枝条。 母氏圣善,母亲明理有美德, 我无令人。我不成器难回报。 爰有寒泉,寒泉寒泉水清凉, 在浚之下。源头就在那浚土。 有子七人,儿子纵然有七个, 母氏劳苦。母亲仍是很劳苦。 睆黄鸟,小小黄雀宛转鸣, 载好其音。声音悠扬真动听。 有子七人,儿子纵然有七个, 莫慰母心。不能宽慰慈母心。 关于《凯风》的主题,说法不一。《毛诗序》说:“《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而成其志尔。”认为是赞美孝子的诗。朱熹《诗集传》承其意,进一步说:“母以淫风流行,不能自守,而诸子自责,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劳苦为词。婉词几谏,不显其亲之恶,可谓孝矣。”这种说法在我们看来显然有些牵强。而魏源、皮锡瑞、王先谦总结今文三家遗说,认为是七子孝事其继母的诗,则比较通达。现代闻一多认为这是一首“名为慰母,实为谏父”的诗(《诗经通义》)。笔者认为这是一首儿子歌颂母亲并作自责的诗,这样比较宽泛的理解,似乎更稳妥一些。 诗的前两章的前两句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养七子。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赤,喻儿子初生。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比喻儿子已成长。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 诗的后两章以寒泉、黄鸟作比兴,“言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劳苦”,“言黄鸟犹能好其音以悦人,而我七子独不能慰悦母心”,“其自责也深矣”(朱熹《诗集传》)。寒泉在浚邑,水冬夏常冷,宜于夏时,人饮而甘之;而黄鸟清和宛转,鸣于夏木,人听而赏之。诗人以此反衬自己兄弟不能安慰母亲的心。 诗中各章前两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兴象构成有声有色的夏日景色图。后两句反复叠唱的无不是孝子对母亲的深情。设喻贴切,用字工稳。钟惺评曰:“棘心、棘薪,易一字而意各入妙。用笔之工若此。”(《评点诗经》)刘沅评曰:“悱恻哀鸣,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蓼莪》皆千秋绝调。”(《诗经恒解》) 古乐府《长歌行》为游子颂母之作,诗云:“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命意遣辞全出于《凯风》。唐孟郊的五言古诗《游子吟》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实际上也是脱胎于《凯风》“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两句。蒋立甫指出:“六朝以前的人替妇女作的挽词、诔文,甚至皇帝下的诏书,都常用‘凯风’‘寒泉’这个典故来代表母爱,直到宋代苏轼在《为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中,还有‘凯风吹尽棘有薪’的句子。”(《诗经选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