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的种类美国学者刘若愚在他的《中国诗艺》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进行了分类研究。 他认为,诗歌意象按其性质可分为单纯意象和复合意象两大类。 单纯意象是指能引起肉体的感觉和脑中的画面的意象,它仅起描述和联想作用。 如《诗经·静女》中的几个意象,“隅”是城墙上的“角楼”,暗示亲昵和幽隐;“彤管”暗示音乐和欢乐;“牧”则暗示户外生活的自由自在;“荑”为初生的茅草,柔软而又洁白,使读者联想到这位女子的白晳,进而暗示青春和贞洁。 复合意象是指两件事物的并置、对照、替代,或者一事物表达另一事物的假托。复合意象之下,又可分四个亚类: 并置意象——罗列在一起的意象,它们令人想到一种类似或对照的关系。 如在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诗人称赞李白如庾信、鲍照以后,用了“春树”和“暮云”两个意象。它们貌似单纯意象,因为可以认为诗人用它们交代自己与友人之所在:一个在“渭北”观看“春树”,一个在“江东”的“暮云”下徜徉。 但也可以认为,诗人想说李白的诗歌“清新”如“春树”,“俊逸”如“暮云”。 这样它们就变成了复合意象。 比较意象——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如“垆边人似月”、“江上柳如烟”,这是明显的例子。 有些比喻关系是很隐蔽的,如“香烛销成灰”,还有的沿用既久便紧缩成一个词,如“云鬓”、“星眼”等。 替代意象——本体不说出,仅以喻体代替,如“秋波”代“眼光”,“碧丝”代“柳枝”。 它们之中有许多已成为套语。 转借意象——将通常非属某物的特性赋予该事物,如“四更山吐月”中的“吐”。 诗人暗示:月亮冉冉升起时,仿佛被围住的群山“吐”出来一般。这里只涉及属性的转借,不涉及两种事物的比较。 综上所述,诗歌意象的体系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