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无达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

古代诗学概念。原作“《诗》无达诂”,始见于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篇。“达”,明白、晓畅;“诂”,以今言释古语。它原是汉儒根据春秋时代“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的情况,而提出的阅读与应用古《诗》(即《诗经》)的一个方法或原则。汉儒以为古《诗》的时代已逝,事过境迁,因此可以不必忠于原义,而根据自己的需要应用,随心解释。作为经学附庸的“《诗》无达诂”之说,其理论局限是明显的。但后代的文论家,有时从文学欣赏的审美思维入手,把专指《诗经》的方法,作为“诗无达诂”,来泛指一般诗歌的审美原则。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三:“董子曰:‘诗无达诂’,孟子之‘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也。”指出了“诗无达诂”与孟子“以意逆志”说诗方法的渊源联系。说明诗歌的审美艺术,应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主要应该用心灵去捕捉诗歌的意象和境界。诗是特殊的语言艺术。“诗无达诂”正是根据诗歌的艺术特征,教人不要只看语言文字与事物之间有形的直接联系,更要看到它们之间那无形的本质联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有形和直接联系可以“达诂”;但无形的本质联系则常是反映事物之间深层结构中的心灵振荡,犹如捕风捉影,很难一下子“了然于口与手”(苏轼《答谢民师书》)。因此,一些神气浑融而发其自然精光的诗篇,就不能仅是训诂文字,牵合“事实”,而应根据作品本身所提供的意象,按照生活体验去驰骋其艺术想象,才能获得美的享受。因此,“诗无达诂”并不是说诗歌不可解释或无法明白,而是说不能拘泥字面,“以辞害志”,死于句下,强调的是诗歌审美思维的空灵性。这种解释对后代诗歌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对于诗歌的语言艺术,拘泥字面,常是“诂”而不达;相反,模糊空灵的审美体悟却现出了新的光明。一般地说,科学的理性认识易精确,而诗歌的感情评价多模糊,其审美意义,很难精确度量。这就是“诗无达诂”说获得日新发展的科学根据。

☚ 诗笔   诗无达志 ☛

诗无达诂

 传统阐释学的一种观念。语出西汉董仲舒 《春秋繁露·精华》: “ 《诗》 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 无达辞。”稍后的刘向 《说苑·奉使》 也有类似的表述: “ 《诗》无通诂,《易》无通占,《春秋》无通义。” 《诗》就是儒家经典《诗经》,所谓 “达诂” 或 “通诂”,意即通行不变的解释。“《诗》无达诂” 意思就是《诗经》 的正确阐释不止一种,而可能有多种。这里就涉及到阐释学的一个基本命题: 阐释的目的是什么?按照流行的看法,阐释的目的就是阐释文本例如 《诗经》的原旨,即作者的意图。但像《诗经》这样的文学作品,作者是通过形象的表现方式如 “比兴”,将自己的意图表达出来的,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阐释学的经典方法是,通过对文本符号的阐释即所谓 “训诂” 来获得文本主旨,依据是: 文本主旨是通过文字表达的。但这里就陷入了 “阐释的循环”: 要获得文本主旨,必须先确定文字的意义;而文字的多义性,使得文字的意义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确定,语境又常常与文本主旨有关。事实上,古人通过训诂来获得文本主旨,首先就对文本主旨有所假设,如 《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过去有解为 “刺康王晏起” 者,有解为 “后妃之德” 者,也有解为 “单相思” 者,就在于各人假设的主旨不同。汉武帝时在太学立 《诗》 博士,这些博士自成一家之言,主要有齐、鲁、韩三家,东汉班固就已指出,三家者解 《诗》 “咸非其本义”。宋代理学家朱熹更明确指出,历代说 《诗》者只说得“解 《诗》人”自己的意思,而非圣人本意。事实上,许多文学作品,如屈原的《离骚》、李商隐的 “无题诗”、曹雪芹的 《红楼梦》等,都不可能只有一种唯一正确的理解和阐释。“ 《诗》无达诂” 或者说 “诗无通诂” 就是承认理解与阐释的差异性。用 《周易·系辞上》 的话说,叫作: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用西方学者的话说,叫作: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阐释的目的不仅是探求作者的原意,同时也是提供一种新的理解。
理解

理解

会(理会) 解(解化;体解;晓解;了解) 思悟 发寤 思议 领略
点头表示理解或赞同:点头会意
理解意思:解意
理解人事的盛衰变化:识乘除
对知识等的理解吸收:消化
人们对作品的理解有差异性:诗无达诂 诗无通诂
同一道理因人理解不同而异:一月三舟
拘泥于个别文字而影响了对整个语句意思的理解:以文害辞
忽然理解、领会:顿开茅塞 茅塞顿开 茅塞顿启
领悟理解:领会 领解 了得
明白,理解:晓会 达解
明确理解:明知
通晓理解:通解
难理解:费解(令人费解)
 表示难以理解:天知道 天晓得
 含意深奥,难于理解:艰深晦涩
 非常困惑,难以理解:茫然费解
 无法想象,很难理解:不可思议 胡可思议 何可思议 孰可思议 岂可思议 宁可思议
 大概很难使人理解:殆难思议
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不深,没有变成自己的东西:食而不化
 读了许多古书,而不能真正地理解和运用:食古不化
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一知半解一知片解 一知半见
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不求甚解
理解透彻:吃透
 理解得很透彻:洞达
透彻地理解:贯彻 洞悟 洞豁 识透
 深透理解:深刺腧髓
良马善解人意:项发口纵
完全理解:通彻 澈悟
深刻理解:深解 深喻
 高超深入的理解:县解
意思表达得含蓄深刻,需要在绘画或文字之外细细体会才能理解:意在笔外
彻底分析理解:肌劈理解
(懂;明白;了解:理解)

另见:了解2 清楚2 觉悟 领会

☚ 掌握2   了解的方面 ☛

诗无达诂shī wú dá ɡǔ

诗歌没有统一的解释。意指每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可以多种多样。诗: 原指《诗经》,后泛指诗歌。达: 共通。诂: 用通行的文字解释古语。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