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总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总闻

诗总闻

诗经注本。二十卷。南宋王质(1127—1188)撰。王质,字景文,郓州(今属山东)人,后徙兴国(今属江西),绍兴进士。博通经史,官至枢密院编修。著有《雪山集》、《绍陶录》等。《诗总闻》体例谨严,条理清晰,所列凡闻音、闻训、闻章、闻句、闻字、闻物、闻用、闻迹、闻事、闻人等十门。每篇又皆有总闻,述其大意。王质认为“二南”是诗的一体,是《诗经》“南、风、雅、颂”四个组成部分之一,并认为它们都是乐歌之名,为此又撰“闻南”、“闻风”、“闻雅”、“闻颂”,分别冠于四个部分之前。持之有故,皆成一家之言。南宋之初,摒序言诗的有郑樵、王质、朱熹三家。“郑、朱之说最著,亦最与当代相辨难,质说不字字诋《小序》,故攻之者亦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而朱熹疑序受郑樵影响,未言因于王质,可见持论亦不尽相同。王质自称“覃思精研几三十年,始成此书”,书中不乏毅然自用、别出新裁的地方。他主张“说诗当即辞求事,即事求意”(见《周南·葛覃》总闻),所以常能阐发出诗篇本身的文学意义。如说《卫风·竹竿》是:“此去家归人犹在卫,故不离淇水也,举目不见,举足难至,虽近亦以为远,所谓寸步千里,前人亦常见吟咏之间。”说《王风·君子于役》:“当是在郊之民,以役适远,而其妻于日暮之时,约鸡归栖,呼牛羊来下,故兴怀也。大率此时最难为别怀,妇人尤甚。”诸如此类,都能直探诗旨。此书行文持论,颇有文采,比较耐读。《诗总闻》中,也有不少务造幽深,穿凿悬解之处。如说《齐风·甫田》为“老臣事幼君之辞”;说《桧风·匪风》“当是关中之人,为山东之客者,其知友送归,以此寄怀输情,殆贤者也”。如此者皆颇难索解。王质关于六义的见解,亦与众不同。他认为《周礼》既称太师教六诗,诗三百篇仅是六诗中的风、雅、颂,则赋、比、兴或另有诗篇,他在《诗总闻》中曾说“当是赋、比、兴之诗皆亡,风、雅、颂三诗独存”。这也许是因为汉张逸曾问赋、比、兴之诗而引起的猜度,然亦通人之蔽也。《诗总闻》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经苑》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百部丛书集成》本。以《经苑》本为佳。

☚ 诗论   诗集传 ☛
诗总闻

诗总闻

南宋王质撰。全书二十卷,是继郑樵《诗辩妄》之后又一部主张废序言诗的著作。该书体例乃先以总闻即闻南、闻风、闻雅、闻颂冠于四始之首,次引诸诗各章,并于每章之下作训诂、释义,然后分别视诗章而闻音、闻训、闻章、闻句、闻字、闻物、闻用、闻跡、闻事、闻人,从各个方面阐释己意,最后以“总闻”说明诗旨、辩别乐章、查阙正讹等。该书删除《诗》前小序,采取“去序言诗”的方法,“取诗三百篇,每章说其大义”,在《原例》中作者阐释“闻事”曰:“但先平心精意,熟玩本文,源绎本意,然后即其立意之罅”,其实这亦可以说明作者撰述整部《诗总闻》的态度。其中有不少精当独到的见解,如认为“南乐歌名也”,在阐释诗篇中,也对文字、音韵、名物等进行了考正,并不受以诗序为代表的汉学家说《诗》的影响,“以意逆志,自成一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诗集传   诗集传 ☛

诗总闻

诗经研究。南宋王质(1127—1183)撰。二十卷。质有《雪山集》、《雪山词》已著录。质之说诗,体例谨严,条理清晰。取三百篇逐篇说其大义,复有闻音、闻训、闻章、闻句、闻字、闻物、闻用、闻迹、闻事、闻人等十门,每篇有总闻,述其大意。南宋初年,力驳小序谬误者为郑樵、朱熹及王质三人。质不采取辨难形式,貌似平和,却力屏《毛诗序》,别出新裁说诗,覃精研思几三十年,始成是书,批驳谬说之尖锐,远在郑、朱二家之上。王质主张“说诗当即辞求事,即事求意”,故常能阐发诗篇本身之文学价值,亦颇有文采。因其冥思研索,务求精深,故虽难免有穿凿牵强之处,但发矇解疑处也所在多有。其说为欲摆脱《毛诗序》窠臼者重视,影响较巨。有清乾隆间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单行本,《丛书集成》本。

诗总闻

二十卷。王质 (1127—1189)撰。王质,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属山东)人。后徙兴国(今属江西),南宋文学家。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任枢密院编修。王质博通经史,有文才,为张孝祥父子所器重,与九江王阮齐名。史载虞允文任川、陕宣抚,王质与之同行,虞令他草拟声讨契丹檄文,他援笔立就,辞气激壮。虞允文执其手曰: “景文真天才也。”(见《宋史·王质传》)王质为人,耿直不回,曾上书宋孝宗,批评当政者政策之失误,因当时宦官专权,一生不得志。著有文集《雪山集》四十卷,史论《朴论》五十篇,另有《绍陶录》、《林泉结契》等。《诗总闻》是王质用三十年“覃精研思”写作而成的一部有较大影响的宋代《诗经》研究专著,分章训释,先列原诗,然后用闻音(注音)、闻训(解释文义)、闻章(串解章意)、闻句(解释句意)、闻字(训释通假字)、闻物(解释名物)、闻用 (解释器物)、闻迹 (解释山川地理)、闻事(解释历史)、闻人 (解释历史人物) 等十闻进行诠解(每首诗的诠解不是十闻都用,而是有针对性地运用其中的几闻),随后在“总闻”部分对题旨和有关问题提示自己的见解。在南、风、雅、颂这四个部分之前,还有闻南、闻风、闻雅、闻颂四篇对其相应的诗学问题进行阐述。汉代《诗经》学是一个以《诗序》为中心,以《序》《传》《笺》《疏》四位一体的说诗体系,汉唐以来,解释《诗经》的人都执以为据,深信不疑。北宋时期,欧阳修、苏辙等人开疑序之风,到了南宋就掀起一个废序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郑樵和王质。郑樵著《诗辨妄》,主要锋芒是批驳《诗序》之误,王质的《诗总闻》则干脆把《诗序》搁置一旁,按照自己的见解,直接对《诗经》进行诠释,这就是《诗经》研究史上的 “去序言诗”,反映了 《诗经》研究的革新要求,为《诗经》学的拓展起了促进作用。王质擅长诗歌创作,有较丰富的创作经验和艺术修养,运用到此书来,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特点: 即从艺术的角度讲解《诗经》,他解释《邶风·燕燕》、《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风雨》等诗,都能根据“古今虽异,人情不远”这一原则进行诠释,从而使其串解章义更符合情理。他还能大致理解诗的具体背景和环境,注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细微变化。如在《唐风·鸨羽》篇中分析道:“诗以种艺为辞,当是农民,为民而从王事亦固其分。有其地不当征而征者,故曰 ‘曷其有所?’有其数至频而不止者,故曰 ‘曷其有极?’有其期当更代而不得者,故曰 ‘曷其有常?’‘曷其’,何其也,问天之辞也。”这种对诗意的层次和诗人感情的逐步加深的分析,在王质之前还不多见。书中许多诗学见解也有可取之处,如认为“南”为乐歌,“风”“南”同类的观点,均为后代学者所承认。在词义的训释上也提出不少新说,《邶风·静女》:“自牧归荑” 中的 “牧”,一般的解释为放牧,王质根据《左传·隐公五年》:“郑侵卫牧”的材料认为应为卫邑名。书中对情诗的正面肯定,更见其高出常人之处。他十分坚决地肯定了 《郑风·狡童》、 《东门之》、 《风雨》、《唐风·绸缪》、《陈风·东门之枌》、《东门之池》的情诗性质,而且比较正确地理解了它们的题旨,不但没有将这些情诗视为“淫”,而且针锋相对地驳斥了封建诗教强加给情诗的污蔑之辞。然而,此书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他摒弃《诗序》的牵强附会之说,却又陷入新的牵强附会,他把许多爱情解释为 “士大夫”或 “君子”之辞,解释《陈风·月出》中的“舒”是指“夏征舒”,“佼人”是指“夏姬”。《陈风·泽陂》中的“有美一人”是指“泄冶”,“蒲”“莲”是指孔宁、仪行父,都是违背本意的凿空之说。在某些文义疏解上,又失之过玄,反而违失本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他:“冥思研索,务造幽深,穿凿者固多,悬解者亦复不少。”也是中肯之谈。版本有武英殿聚珍版,《经苑》本,《湖北遗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诗总闻

诗总闻

元王质撰。《四库全书》著录。其书解说自成一家,能寤寐诗人之意于千载之上。然亦颇有穿凿之处。

☚ 宓不齐   诚 ☛

诗总闻

诗总闻

书名。南宋文学家王质著。全书共20卷,对于《诗》300篇,均论其大意,并分音、训、章、句、字、物、用、迹、事、人等10个部分,进行论说。王质,字景文,郓州(今郓城)人,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官至枢密院编修、荆南府通判。另有《绍陶集》2卷、《雪山集》16卷行于世。

☚ 诗青年   诗歌周刊 ☛

《诗总闻》shi zong wen

Total Knowing of Poetry→王质 (Wang Zh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