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广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广传

诗广传

清初王夫之撰。全书五卷,分别以杂论的形式对《诗经》十五国风、大小雅以及三颂进行研究,是其研究《诗经》论著四种中的一种,而又以该书影响为最大。王夫之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诗经》的研究多建立在儒家诗论的基础之上,认为《诗》有其讽世劝诫、兴观群怨之作用,同时,又以地主阶级改良派的身份解《诗》,通过对《诗经》旨意的探讨,阐述和宣扬其社会改良的思想。如认为“诗者所以荡涤惉滞而安天下于有余者也”,并提出“宽以养民”的主张,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也提出批判,肯定《诗经》中的爱情描写,但又站在儒家一边,提倡“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由此可看出,《诗广传》乃是通过对诗旨的阐述及议论,宣扬其社会改良的思想主张,其中不乏有合理甚至精当的成分,但毕竟作为地主阶级思想家和信奉儒家的人,在书中仍摆脱不了儒家一些消极思想的束缚,读来温柔敦厚有余,泼辣大胆不足。

☚ 诗经通义   诗经通论 ☛

《诗广传》

《诗广传》

明末清初王夫之撰。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衡阳人。明亡后隐居不仕。1669年后定居衡阳石船山,专事著述,世称船山先生。该书为作者读《诗经》的杂感。因为该书是从作者个人的哲学、历史、政治、伦理和文学的观点出发,对《诗经》各篇予以引申发挥,所以称为《广传》。全书共分5卷,237篇。第1、2卷论《二南》和《十三国风》,第3卷论《小雅》,第4卷论《大雅》,第5卷论周、鲁、商《颂》。内容多因于春秋史事及清初作者所身处的环境,有感而发。涉及的方面比较宽,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独到见解,往往给人以启发。如第3卷论《小雅》说:“天下治,使人乐,天下大治,使人忘其乐。天下乱,使人忧,天下大乱,使人废其忧。废其忧,则其君如已亡之君,其国如已亡之国,而无与救矣”。又说:“故夫为《北山》之诗者,知己之劳,而不恤人之情;知人之安而妒之,而不顾事之可。诬上行私而不可止,西周之亡不可挽矣。唐宗之末流以诗鸣者,不知其为变雅之淫词而祖述之,曰以起衰也。以哀音乱节而起衰,吾未之前闻!”又如第4卷中论《大雅》说:“得志于时而谋天下,则如管商;失志于时而谋其身,则如庄列。志虽波,智虽僻,操行虽矫,未有通而尚清狂,穷而尚名法者也”。又说:“魏无忌之饮酒近内也,阮嗣宗之驱车恸哭也,王孝伯之痛饮读《离骚》也,桓子野之闻清歌唤奈何也,无可如何而姑遣之。履迷乱沦胥之世,抑将以是而免于咎矣。夫无可如何而姑遣之,则岂非智之穷也乎?智穷于穷途,而旁出于歌哭醉吟以自遂,虽欲自谓其智之给也而不得。然则虽欲谓之不愚也,而抑不得矣”。见解都很精辟。约成书于康熙十年、十一年间(1671~1672),曾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新审定。书前无自序,后无自跋。1964年中华书局出版有点校本,1981年重印。系以金陵书局刻本为底本,参照周调阳依嘉恺抄本所作校勘记加以校勘,作有校注和按语,并补编了子目,是目前较为通行的版本。

诗广传

明清之际王夫之著。为作者读《诗经》引发的杂感论文,故称“广传”。凡5卷,237篇。收入《船山遗书》。1964年中华书局点校出版单行本。内容涉及文学、历史、政治、哲学、伦理学等领域。在伦理思想方面,以“货色之好,性之情”(《小雅》)的命题论述理欲不可分割。指出人的情欲是人的内在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所产生的感应,是生命活动的自然现象。“故外有其物,内可有其情矣;内有其情,外必有其物矣。”(《邶风》)认为理存在于欲中,对欲的鄙夷也是对理的轻视。“吾惧夫薄于欲者之亦薄于理,薄于以身受天下者之薄于以身任天下也”(《陈风》)。亦认为人之“欲”各不同,“民之好恶,直恁参差,利于甲者病于乙”,必相矛盾。所以需“秩以其分”“协以其安”。并指出“忘身求利以勤天下,斯以圣矣。使为家计者而然也,则南亩之鄙夫矣。”(卷二)且由此而强调道德的作用,“先王以裕民之衣食,必以廉耻之心裕之,以调国之财用,必以礼乐之情调之。”(卷三)反对离开社会道德的导向而单纯以利为行为的准则,“利在则仇亲,利去则亲仇”(同上书);指斥管仲的“衣食足而后廉耻兴,财物阜而后礼乐作”之论,是“执以求其末”(《小雅》)。书中宣扬三纲五常的名教,但提出君臣以义合,向往“古之君臣如父子,如朋友焉”(同上书),透露出某些民主的气息,于传统亦有一定的偏离。

诗广传

诗广传

清代发挥《诗经》的哲学、美学论著。五卷。清初王夫之(生平见《张子正蒙注》条)著。作者对《诗经》各篇加以引申发挥,故称“广传”。第一、二卷论《二南》和十三《国风》,第三卷论《小雅》,第四卷论《大雅》,第五卷论《周颂》、《鲁颂》和《商颂》。全书共有二百三十七篇文章。内容涉及到哲学、历史、政治、伦理、美学、文学等方面。此书的写作时间,近人王孝鱼以为当在1668年以后,约在1671年至1672年间。
作者反对宋明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吾惧夫薄于欲者之亦薄于理”(卷二),认为轻视欲望的人恐怕也是轻视天理的。又说:“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贞。君子敬天地之产而秩其分,重饮食男女之辨而协其安。”(同上)认为人的欲望不能抹杀,应使其合理发展,因而重要的是合理地分配“天地之产”,适当地满足“饮食男女”之欲。然而当时的现实是豪强富户兼并财富即“大聚”,而平民百姓则一贫如洗,“所聚者盈溢,而所损者空矣”,于是“一夫揭竿,而天下响应”,农民造反起义。为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提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卷四),以平均主义作为社会理想。谴责秦兼并天下以来的二千年间,全是贪吏豪强的天下,人民“一日未死,一日寄命于硕鼠”之手。
此书把人类社会历史解释为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认为在燧农以前,曾处于野蛮时代,尚无文明可言;在“昏垫以前”(指传说中的洪水以前的远古时代)尚未火食;直至后稷提倡农业生产,文明时代才真正开始;“呜呼!天育之,圣粒之,凡民乐利之,不粒不火之禽心其免矣夫”(卷五)。以人类使用火、学会耕种等来说明人类的文明之光如何一点一点地扩大,逐步地脱离野蛮状态,使“不粒不火之禽心”即兽性得到克服。
在天人关系上,区分了“天之天”和“人之天”。前者是指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自存的物质世界,后者是指为人所占有、所利用的物质世界。两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昔之为天之天者,今之为人之天也。他日为人之天者,今尚为天之天也”(卷四)。这接近于现代哲学讲的“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的意思。作者把“人之道”看作是天人交互作用的过程,指出人有和禽兽不同的“人之道”,“禽兽终其身以用其初命”,天生的本能决定它们的一生,而“人则有日新之命”,即不满足于他们的天生的本能;于是,“一食一饮,一作一止,一言一动,昨不为今功,而后人与天之相受,如呼吸之相应而不息”(卷四),人在和自然界交往(相受)过程中,不断改造自己,培养德性。
此书认为,在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我”即意识主体起着关键作用,因而反对道家、佛教和理学家的“圣人无我”之说。或曰“圣人无我,吾不知其奚以云无也?我者德之主,性情之所持”(卷四),所以,“无我”说使人没有了德性和性情。也反对佛教、道家和理学家的“无情”说,提出“情者,性之端也。循情而可以定性也”(卷二)。情是性的端倪,因人之情加以引导,便可以达到“定性”即培养德性的效果。这里强调了德性培养不是如理学家所说的“忘情”的过程,而是“循情”的过程。
作者认为,要用诗歌、音乐等来陶冶人的性情。“圣人达情以生文,君子修文以函情。琴瑟之友,钟鼓之乐,情之至也。”(卷一)诗歌、音乐等艺术的创作本是用来表达感情的,所以对感情具有文饰和节制的作用。又说:“乐为神之所依,人之所成。”(卷五)以为音乐是气的清通之“神”之所依,而由人创作出来的。这实际上是认为一切美的创造,一方面有自然的根据,另一方面有人为的加工。性表现为情,而情则通过音(声音)和容(容貌、形象)而与天地万物相交通,“天之与人、与其与万物者,容而已矣,音而已矣”;草木在风中摇摆,虫蠕动有尺度,鸟鸣叫有音韵,自然界的音容与人心相感应,人的喜怒哀乐就表现于形象了,“动而应其心,喜怒作止之几形矣”,人情的感发因万物之自然,自然的节奏就表现于人的音容了,“发而因其天,郁畅舒徐之节见矣”;形象、节奏是不受地域限制的,所以通过音乐和舞蹈可以使清明的德性在作品中凝定下来,“而抑不域之以方所,则天下之至清至明者矣”(卷五)。这样,人性便在艺术形象中对象化了,人就可以从中直观自身的本质。这样的艺术作品便能陶冶人的性情。该书在不少地方还表述了作者文学方面的见解,如提出“诗只言志以达情,不可言意以达欲”(卷一)。对杜甫、韩愈、柳宗元等有所批评。
湖南省图书馆藏嘉恺抄本有“癸亥闰月重定”,当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定稿。1964年中华书局以金陵曾刻本为底本,整理校勘,并补入未刊稿,出版单行本。

☚ 黄书   读四书大全说 ☛

诗广传

五卷。王夫之 (见《周易稗疏》)撰。王夫之对《诗经》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大量研究。他曾经遍注群经,除是书外,尚有《诗经稗疏》、《诗经考异》、《诗经叶韵辨》、《诗绎》等。或辨证名物训诂、或辨析异体、或考辨字音、或研究艺术形式、或阐发义蕴,多精深独到、异于凡说。是书乃王夫之阅读《诗经》的杂感集,依次议论二《南》、十三 《国风》、《小雅》、《大雅》、《周颂》、《鲁颂》和《商颂》。共五卷二百三十七篇。是书以随笔杂记之形式,对《诗经》内容推求阐发,故不全载经文,遇有疑义,乃为考辨。于涵泳文句之时,往往借题引申发挥,得美刺之旨,宣传自己的哲学、政治、经济、伦理及文字观点,发表社会改良的思想主张:如读《国风·陈风》各诗,提出“饮食男女之欲,人之大共”。主张“君子敬天地之产而秩以其分,重饮食男女之辨而协以其安”。认为“欲”为人们的生存要求,乃公理,应该满足,从而反驳程、朱理学“灭人欲存天理”之说。是书似一本政治论文集,其社会改良的政治思想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和时代局限,论诗也多有臆测之处。然其诠释,往往能得 “兴、观、群、怨”之旨,较之前代经师的诗说有较大进步,且开启了《诗经》研究的重大革新,对近代维新运动的思想先驱龚自珍、魏源有深刻影响。魏源称赞此书“精义卓识”,所著《诗古微》一书全取其说,且在下编全文收录此书。《诗广传》之版本凡七,钞本有船山五世从孙嘉恺之钞本和衡阳刘氏藏旧钞本两种。印本有湘潭王氏所刻《船山遗书》本,金陵节署所刻之《船山遗书》本,太平洋书店铅排之《船山遗书》本,1964年中华书局排印之繁体字标点本,1992年岳鹿书社出版之《船山全书》本为最新版本。

《诗广传》shi guang chuan

Broad Commentary on the Classic of Poetry→王夫之 (Wang Fuzh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