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论的先声
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前有一小引,讲述创作缘起及竹枝曲、辞特点;北宋马令《南唐书》又载有君臣论词一事:台湾学者江润勋认为,这两例可视为词论的先声。他说,第一例表明词的起源与民族有所关联。竹枝有固定曲调,以简单乐器相配合,并伴之以舞蹈。其音乐虽“伦伫不可分”,但其歌词却“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这又表明诗人对民歌竹枝的爱好。小引还提及“变风”、“屈原”、《九歌》,可见诗人有意要把竹枝与《诗经》、《楚辞》相提并论。第二例见于《冯延已传》:“元宗乐府词云‘小楼吹彻玉笙寒’,延已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皆为警策。元宗尝戏延已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已曰:‘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元宗悦。”李璟读到冯氏所写,联想他心中的涟漪,故有是问。这段对话不仅表明词句优劣乃是品评对象,而且表明“吹皱”句确实不如“小楼”为佳,后者给人以空灵之感。南宋张炎曾提出“词要清空,不要质实”的原则,五代词人心目中已有此概念(参见江润勋《词学评论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