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词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词论 词论词论是人们对词的认识和评价。中国的诗论发展到唐宋,已经具有完备的体系。词论开始时作为诗论的一个旁支,它的起步与诗论接轨,从理论上和方法上与诗论一脉相承。然而词论以界定诗词之别与阐扬词的特性为自己的立论基石,它就必然形成有别于诗论而体现词体自身规律的鲜明特色。唐宋以来,词论与词的创作相辅而行,内容不断得到开拓更新,建树甚多,至今犹方兴未艾。词论之作主要是:一、专论。如苏轼论词书简,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李清照《词论》,清人论词绝句等等,形式不一,都特为论词而发。它们散见于各家文集与有关笔记,需要爬梳理董,加以汇编,洋洋可观。其中多数为词人论词,深中肯綮,尤值得重视。二、各类词籍序跋。如黄庭坚《晏幾道小山词序》,张耒《贺铸东山词序》,陆游《跋花间集》,张炎《词源序》,张綖《诗馀图谱凡例》等。施蛰存编有《历代词籍序跋集》,较金启华所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网罗更广,两书先后问世,然都需要为之续编。三、词话。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况周颐《蕙风词话》,王国维《人间词话》。自宋迄今,各家撰述的词话约有一百馀种。唐圭璋《词话丛编》(修订本)已收八十五种,另有数十种正待补编。此外,诗话、曲话和有关笔记中类似词话的评论资料,亦为数可观。可以辑录为专书。历代词论,主要就由上述三个组成部分所构成。《花间集》、《草堂诗馀》、周密《绝妙好词》、朱彝尊《词综》、张惠言《词选》等几部影响深远的总集选本,其选家眼光与取舍标准,在维护词的传统与确立审美风范方面,都曾起过导向作用。这些总集选本对研究词论来说,也有它们的特殊价值。词论的发展是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其总体构架也是经过长期积累而逐步形成的。自苏轼倡言词为“诗之苗裔”,先前鄙薄词为“末技”、“小道”的保守观念得以澄清。李清照的《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为严分诗词之别立下了界石。词论从此摆脱了附丽于诗论的从属地位,走向了与诗论分门别户的独立发展的道路。此后的词论,就在认同“别是一家”的基本前提下,以阐明与弘扬词的本身特性为理论中心而渐次展开。围绕着这个中心,李清照的《词论》还为词的起源论、声律论、风格论、作家论、批评论等开其端绪。南宋王灼著《碧鸡漫志》五卷,张炎著《词源》二卷,从专论发展到了专著,词论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规模,有了与诗论颉颃的独特价值。它与诗论各有短长、互济互补的特色,也就日益显露出来。但是,词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的、直线的,充满着不同观点、不同派别之间的冲突。由于各有尊奉,宗尚互异,理论上的歧见与异趋往往带动了词风的嬗变与词派的纷起。有些关涉词学理论的问题,从两宋开始,经历元明清三代,始终受到各方关注,进行了反复的争辩,讨论也因而不断深入。北宋于词有雅、俗之辨;在李清照提出“别是一家”之前,已经流行了“词须当行、本色”的主张,还有苏轼改革词风所引发的种种议论。南宋倡导“复雅”,“骚雅”与“清空”取代花间传统而成为新的论词标准;出现了宗周、姜与宗苏、辛的分野。清代词学复盛,词论尤导乎先路。词中正、变之说,正宗、别调之说,婉约、豪放两派之说,词的体、派之说与词品之说,“意内言外”与比兴寄托之说,宗南宋与唐五代北宋之说,主重、拙、大与主小、轻、巧之说,直至陈廷焯的“沉郁顿挫”说,况周颐的“词心”与“词境”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反映了时代思潮与词坛风尚,无论对探究阐发词的体性特质,还是发挥词论对于创作的引导作用,程度不同地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其中有些争论,经过历史的汰择,加上现代诗学理论的观照,可以得出大致的结论。有些争论,则由于其本身的复杂因素,虽经几个世纪理论上的努力,离开达成共识尚有相当的距离。 ☚ 词学 词乐 ☛ 词论 词论清张祥龄撰。共十则,合为一卷。以品评词人为主,兼及词风盛衰演变的历史轨迹。如云:“词至白石,疏宕极矣。梦窗辈起,以密丽争之。至梦窗而密丽又尽矣。白云以疏宕争之。三王之道若循环,皆图自树之方,非有优劣。”此书初附于作者所著《半箧秋词》,题曰《词论》,唐圭璋《词话丛编》特为析出。 ☚ 袌碧斋词话 词旨畅 ☛ 词论 词论刘永济著。曾由武汉大学印行。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作者眉批补充重加整理出版。全书分通论与作法上下两卷。上卷先论词之本体“名谊”,次述词之起源、宫调与声韵,末论“风会”。作者认为,论文学的发展,“言派别,不如言风会”,“言派别,则主于一二人,易生门户之私;言风会,则国运之隆替、人才之高下、体制之因革,皆与有关焉”。作者指出必须“参合会通”时代、人才、体制三者来综合考察词的发展流变,“而自来论者未能通明,故多偏主,或依时序为分别,或依地域为区画,或据作家为权衡”,故都不能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词的发展过程。下卷为初学作词者启示门径,分总术、取径、赋情、体物、结构、声采和馀论七篇。“篇中先荟萃昔贤懿诰,间下己意引申证明之”,对词学要义多所阐发。如指出“极自然之作,必从极不自然中层层修改而出”。其所论析实发前人未发之奥。是书引证丰富,论析精微,故出版后屡为学者所称用。 ☚ 后村词笺注 词律探原 ☛ 词论词论 《词论》词论集。刘永济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3月版。本书为刘永济遗著,解放前由武汉大学印行,流传不广,且舛误亦多。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原印本及后来作者的眉批补充,重加整理出版。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通论,分论名谊、缘起、宫调、声韵、风会;下卷为作法,分总术、取径、赋情、体物、结构、声采、余论等。作者对有关词的重要专题,精心选择历代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论列比较,辨析入微,对词学要义多所阐发。 ☚ 古代诗词常识 诗词基本知识 ☛ 词论 词论宋李清照著。她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诗与词的关系。苏轼主张“词为诗裔”,偏于以文学观点立论。而李清照和他不同,偏于以音乐的观点立论,强调“尊体”,主张词“别是一家”。她要求词要“协律”、“铺叙”、“典重”、“文雅”、“故实”,又要求“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注重词的“可歌”性,音乐美。在诸多要求中,“协律”是《词论》的总纲。她对“不协音律”之词予以批评,对“能协律”者予以肯定。但她并没忽视词的文学因素。她不满于柳永“词语尘下”,要求词人要把握词的章法艺术,用赋的笔法铺叙主与客、情与景、哀与乐,并使之互相配合,以增加诗味。她强调用事要如己出,并使其同“度入音律”的“寻常语”相配合,增加词的深厚意蕴,构成优美的艺术境界。此外,她还强调“文雅”与“典重”。文雅是文学格调问题。她对花间词风不满,对“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表示赞赏。至于典重,则兼指词在内容方面侧艳与音乐的沉稳典雅而言。 ☚ 论著 碧鸡漫志 ☛ 词论 《词论》清张祥龄著。张祥龄论词,主要探讨词的发展变化及其特质。张祥龄认为,“诗至唐末,风气尽矣,词家起而争之”,变其体格,独绝千古。五代之后,南唐二主虽为“词家宗主,然是勾盟,枝叶未备。小山、耆卿,而春矣。清真、白石、而夏矣。梦窗、碧山,已秋矣。”后此,元曲代之而起。而在词的内部,在不同风格之间,也有个发展变化过程,他说:“词至白石,疏宕极矣。梦窗辈起,以密丽争之,至梦窗而密丽又尽矣,白云以疏宕争之。”由于词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又和不同作者不同气质紧密相连,故不宜各立门户。从词的特质说,他认为词主谲谏,尚气骨,词与《风》《骚》同旨。 ☚ 论词随笔 人间词话 ☛ 词论相当于现今所说的词法。陈望道《从分歧到统一》:“词论部门所研究的是造句的材料,就是所谓词类或语部的构成和性质”。 “从分解方面看,就是‘分部’论”。 词论词论。清张祥龄撰。一卷。祥龄字子苾,一字子芾,号芝馥,四川汉州人。光绪进士,改庶吉士、官陕西大荔知县。有《半箧秋词》一卷(一名《子苾词钞》)。此论共十则。主张作家应重视词创作,下苦功孜孜以求,矻矻经营。有一九八六年中华书局《词话丛编》本。 碧鸡漫志/古今词话/乐府指迷/词源/词旨/渚山堂词话/词品/西河词话/古今词论/远志斋词衷/花草蒙拾/古今词话/词林纪事/莲子居词话/介存斋论词杂著/词学集成/复堂词话/赌棋山庄词话/白雨斋词话/论词随笔/词徵 ☚ 射鹰楼诗话 碧鸡漫志 ☛ 词论 词论文学理论著作。刘永济著。解放前武汉大学印行,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分上、下两卷。上卷为通论,下卷为作法。全书对词学要义多有阐发。 ☚ 闲话扬州 灿灿红叶 ☛ 《词论》ci lunDiscourse on the Lyric→李清照 (Li Qingzhao)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