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词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词品 词品词品是对词作风格、意境、神韵的审美鉴赏与评价。有总评词集的,也有评一首词,或揭示警句的,如《词旨》所举警句有二十九则。明周逊《词品》序云:“词成而读之,使人恍若身遇其事,神品也。意思流通无所乖逆者,妙品也。”又谓“是故山林之词清以激,感遇之词凄以哀,闺阁之词悦以解,登览之词悲以壮,讽谕之词宛以切”。论述词作风格,清郭麐有《词品》十二则,杨伯夔有《续词品》十二则,此乃受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启迪而作。还有品评词家与诗人相比喻的,如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词品喻诸诗,东坡、稼轩,李、杜也;耆卿,香山也;梦窗,义山也;白石、玉田,大历十才子也。”人品指人的品格。词作风格既体现词人的品格、气质、才性,又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前者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论冯延巳词,谓“正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殆近之欤”?后者如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谓南宋遗民无复中兴之望,故其“词能为悱恻,而不能为激昂”。词人的高贵品格,尤为后世所称颂。南宋张元斡“因胡邦衡谪新州,作《贺新郎》送之,坐是除名,然身虽黜而义不可没也。张孝祥安国于建康留守席上赋《六州歌头》,致感重臣罢席”(刘熙载《艺概·词曲概》)。可见其词品与人品相得益彰,辩证统一,所谓“词进而人亦进,其词可为也;词进而人退,其词不可为也”(同上)。 ☚ 词心 曲子词 ☛ 词品 词品明杨慎撰。凡七卷(包括“拾遗”一卷)。杨慎论词标举“风华情致”,倡导“含蓄”。但在评论唐宋金元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家作品时,亦兼纳并容。对于词律,《词品》认为“填词平仄及断句皆有定数,而词人语意所到时有参差”。既遵格律,又不为所拘。其论词韵,主张“宜谐俗”,并“自可通变”,因为“沈约之韵,未必悉合声律”。证之以宋人词韵,与诗韵亦有出入。杨慎“博物洽闻”,《词品》亦如其诗话,辨析典事,考订名物,诠释字句,皆博采诸书,广引例证。当然,由于作者远谪荒蛮,边陲少书,仅凭记忆征引,亦小有舛讹。是书有明嘉靖本、清函海本,两书互有异同。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王幼安校点本仍有讹夺。《词话丛编》据嘉靖本辑入,并于“拾遗”后附陈秋帆《词品补》。 ☚ 爰园词话 窥词管见 ☛ 词品词话。六卷,拾遗一卷。明杨慎(生平见《升庵诗话》条)撰。《词品》成书于嘉靖三十年(1551),是宋至明规模最大的一部词话。 《词品》卷一论词之起源及考订部分词调缘起;卷二记闺阁、方外词人及花间词人故实,并有词之名物考证;卷三、卷四分别记北宋、南宋词人故实;卷五、卷六及拾遗杂记各代词人及明代词人故实。全书以记事为主,采录词作颇广,为前此词论著作所罕见。不少佚篇残句赖此以存,如宋江《念奴娇》(天南地北)一词,《词品拾遗》据《瓮天脞语》引录,未见他书。品评词作雅好渊博,可资参考。唯书成于谪戍之时,得书不易,多凭记忆,故误引误考之处不免有之。 《词品》对若干词学重要问题提出了看法。关于词的起源问题,杨慎认为“诗词同工而异曲,共源而分派”(《自序》),这大致是符合实际的。杨慎还认识到六朝文人乐府诗对词的侧艳体性的影响:“大率六朝人诗风华情致,若作长短句,即是词也……予论填词必溯六朝,亦昔人穷探黄河源之意也。”(卷一)但他认为六朝“若陶弘景之《寒夜怨》、梁武帝之《江南弄》、陆琼之《饮酒乐》、隋炀帝之《望江南》,填词之体已具矣”(卷一),则并不科学,因为梁武帝《江南弄》系据西曲改制,属清商曲辞;隋炀帝《望江南》八阕见于唐人笔记,恐难征信;而且所举诸作,其体制也未合词的声律规则。他对词的抒情功能也有明确的认识,重视其长于言情的特性,如在论韩琦、范仲淹两位名公的绮情之作时,引伸发挥说:“大抵人自情中生,焉能无情?但不过甚而已。宋儒有云:禅家有为‘绝欲’之说者,欲之所以益炽也。道家有为‘忘情’之说者,情之所以益荡也。圣贤但云寡欲养心,约情合中而已。”(卷三)他肯定人的情感需要是一种自然本性,对理学禁欲主义提出了大胆挑战,从而为词之委曲言情找到了合理依据。此外,杨慎在论及词之声韵句度时,也注意到了其灵活应变的一面:“填词平仄及断句,皆有定数,而词人语意所到,时有参差……又如二句分作三句,三句合作二句者尤多。然句法虽不同,而字数不多出,妙在歌者上下纵横取协耳。”验诸宋人词作,合于此种情形者甚多。但杨慎又往往昧于词之体制,造成词曲不分,如所记元刘秉忠《干荷叶》,是曲而不是词。 明嘉靖本为六卷,世鲜传本。清乾隆间,李调元刻《函海》收《词品》,作五卷,两本次序大异,且互有讹脱。今本较善者有《词话丛编》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与陈霆《渚山堂词话》合刊)。 词品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术语。指词在组合中所处的等级地位。词在句法结构中,不同的词处于不同的地位,就形成不同的 “品”,也就分属不同的 “品级”。王力根据叶斯柏森的学说,提出词品有三级: 首品、 次品、 末品。 凡词在句中居于首要地位的,叫做首品;地位次于首品的,叫做次品;地位不及次品的, 叫做末品。 如在 “白马”、 “飞鸟” 中,“马”和 “鸟”是主要的,便是首品; “白”和 “飞”分别表示 “马”、 “鸟”的属性, 地位次一等, 便是次品。又如在 “纯白之马” 和 “高飞之鸟” 中, “纯” 修饰“白”, 表示 “白” 的程度, “高” 修饰 “飞”, 表示“飞”的方式;它们的地位又比 “白”、“飞”更次一等,便是末品。 实词对于实物有所指, 所以有品, 虚词只是语法工具, 对于实物无所指, 所以无品。 如 “纯白之马”的 “之”只是联结工具, 便没有 “品”。 词品和词类不同: 词类是按词的语法特点分出的类别, 是每一个词独立时所应属的种类, 在词典里, “分类不分品”;词品是词和词发生关系时分出来的品级,是词在句法结构里所应属的品级,在句子里,“分品不分类”。但是, 词类和词品又是有联系的, 名词以用于首品为常, 数词、 形容词、 动词以用于次品为常, 副词只能用于末品, 代词能用于三品。 作者后来放弃了这一主张。 词品 词品明·杨慎撰。六卷。此书成于世宗嘉靖三十年,主要品评词人词作,论述非常广泛,如词的内容、作法、技巧、本事、风格、音律,以及词牌、词调、押韵、平仄、用事、用字、句法等等,均有涉及。其论词主张“含蓄”、“蕴藉”,提倡清新,注重“意趣”。此书还保存有不少词家词作的佚篇断句。有明嘉靖间刻本,《词话丛编》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 升庵诗话 渚山堂词话 ☛ 词品 词品简称 “品”,也称“词级”。指词与词相组合时所呈现出的不同品级。源于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的 “三品说”。王力《中国语法理论》: “词品则是指词和词的关系而言。……咱们可以从词的相互关系里,依照它们受限或主限的不同,定出若干品级来。”又 《中国现代语法》: “两上以上的词联结起来后,它们并不处于同一的地位,“它们的地位是有等级的,所以我们把这种地位叫做品”。凡词在句中,居于首要的地位者,叫做首品”。“凡词在句中,地位次于首品者,叫做次品”。“凡词在句中,地位不及次品者,叫做末品”。例如 “壮士骑白马”中,“士”和“马”是首品,“骑是次品,“壮”和“白”也是次品。又如 “如虎添翼”中 “虎”是首品,“高坐虎帐”中“虎”是次品,“虎踞一方”中“虎”是末品,作者提出词品学说,旨在解决汉语词类划分问题,让词有定类; 就是说,在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增加了词品这一层次以后,就可以说词的类别性质并未随职能 (充当句子成分)的变化而变化,而只是它在品级上有了区别,比如“虎”在前面的三个例子里分别充当了主语、定语、状语,但这仅仅是它在品级上有了分别,本身依旧是名词。王力说:“词在字典里的时候,分类不分品;词在句子里的时候,分品不分类。”(《中国现代语法》)“咱们必须彻底了解词类和词品的分别。词类是每一个词独立的时候所应属的种类; 词品是词和词发生关系的时候所应属的品级” (同上)。“但是词类和词品也不能全无关系: 某一词类和某一词品特别相宜,而另一词类则否”(《汉语语法纲要》)。如名词最适宜于用为首品,又颇适宜于修饰性的次品; 形容词最适宜于用为次品,有一部分的形容词也常用为末品; 动词最适宜于用为次品;副词只能用于末品;等等。王力还认为词组可以分品,《汉语语法纲要》说: “一个仂语原则上具有一个词的用途,所以仂语也能有品,饰语的品,必须和其中包含的一个词的品相同。在主从仂语里,它和它的中心词同品。例如在 ‘白马’里,‘马’是中心词,是首品,于是 ‘白马’ 这个仂语也是首品;在 ‘吃饭’里,‘吃’是中心词,是次品,于是‘吃饭’这一个仂语也是次品。在等立仂语里,它和等立的任一词都同品。”根据这样的分析,就有了首品仂语(首仂)次品仂语(次仂)等。另外,作者认为主谓词组(王力称“句子形式”)也有品级可分,他说: “当一个句子形式不能成为真正的句子的时候,在理论上它只能有一个单词的用途,所以句子形式也能有品。我们分别地叫做首品句子形式、次品句子形式、末品句子形式。”( 《中国现代语法》) 给词组分品级,表明作者重视了词组充当句子成分的特点,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给词组定品的时候,由于采用了布龙菲尔德的向心结构学说,与开始定义的三品说产生了矛盾:根据三品说,动宾词组中的宾语比动词的地位重要,是首品,而根据向心结构学说,则是动词中心,整个动宾词组成了次品仂语,王力甚至又将宾语说成了末品。总起来看,模仿而来的“三品说”,依然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汉语词类划分的问题;它的出现,仍然表明作者没有彻底摆脱印欧系语法理论的一条重要原则: 词类与句子成分有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名词充当主语宾语,动词充当谓语,等等),尽管作者早已看出了汉语的词类与句子成分并没有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但是印欧语法的理论仍旧在潜在地起着作用;正因为如此,作者才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汉语的动词形容词可充当主语宾语等,才借用了“三品说”。王力的词品学说,就作用而言,有点像黎锦熙等的“位”和马建忠的 “次”,但实质上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次” 和 “位”是模仿印欧语法中名词的“格”而来的,词品说则是直接采自叶斯柏森的“三品说”;其次,“位”和“次”仅就名词代词而言,“词品”则涉及所有的实词 (包括副词) 以及词组。参见 “次”“位”。 ☚ 品级 品 ☛ 文章的格调 文章的格调笔调(~优美) 语调 ☚ 格调2 文气 ☛ 词品一名《升庵词品》。词论。明人杨慎(1488—1559)撰。六卷,拾遗一卷,补一卷。慎有《古今风谣》已著录。此编成于嘉靖三十年(1551),约九万五千字。札记词坛事约三百三十条。杨氏为一代名家,书中有许多重要观点,如支持郑樵、黄升之论,称李白《忆秦娥》、《菩萨蛮》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也”,虽经五百年争议而结论不倒。评论诸多词人,累有过人见解,如论花蕊夫人之词、评价邓千江《望海潮》之语,均成词坛不容置疑之论。所记“徐君宝妻”题《满江红》词一事,已成词苑名人名作。“文山和王昭仪《满江红》词”一条,已成著名典故。清代名家李调元评曰:“吾蜀升庵《词品》,最为允当,胜弇州(王世贞)之英雄欺人十倍。”(《雨村词话序》)有明嘉靖刊本,六卷,世鲜流传。清乾隆间,李调元刻《函海》,收入此书,中有讹误。一九六○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幼安点校本,仍有讹脱。唐圭璋先生校订补正,辑入《词话丛编》,一九八六年中华书局出版。另有《丛书集成初编》本,作六卷,拾遗一卷。《说郛续》本,题“《升庵词品》一卷”。 词品 词品词话。六卷,拾遗一卷。明杨慎(生平见《升庵诗话》条)撰。《词品》成书于嘉靖三十年(1551),是宋至明规模最大的一部词话。 ☚ 渚山堂词话 西河词话 ☛ 词品❶ 一卷。清郭麟(生卒年未详)撰。本编探索词之体貌,分十二品:幽秀、高超、雄放、委曲、清脆、神韵、感慨、奇丽、含蓄、逋峭、秾艳、名隽,各系以韵语十二句,全仿司空图《诗品》之体例。论文名品,始于钟嵘,原以定其主旨,品其先贤。图之所为,则就诗之品格而言。本书效法钟嵘《诗品》,其间有全袭旧名者,如委曲、含蓄之类;有字异而实同者,如易纤秾为秾艳,悲慨为感慨之类;亦有并为一品,如雄浑豪放,合为雄放。故有无此书,不足为轻重。但在当时却颇受重视。此书虽把各种艺术风格相提并论,但是偏重幽秀委曲,秾艳的感情色彩相当浓厚,此正体现了浙派论词崇尚雅正清空的基本观点。《词品》寥寥数语,附载于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三之中。江顺治《词学集成》卷八也录入本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