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词·辛弃疾词《清平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词·辛弃疾词《清平乐》

词·辛弃疾词《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三首都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词,所以在此合在一起赏析。词继承了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有所发展,苏轼只是偶到农村,体会较为肤浅,辛弃疾则在农村中连续生活了近二十年,同农民接触的机会要多得多。因此,他们所写生活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在深度和广度上便自然有所区别,有所轩轾。

《清平乐》写村居所见一片和平景象。写景只是捎带一过,未作点染。重点是写一户农家的所有成员: 老夫妇俩醉后操着吴侬软语在亲热地交谈,两个大一点的男孩在忙着各自的活计,而顽皮的小儿子却在溪边卧剥莲蓬,吃得津津有味。笔法清新自然,毫无斧凿痕迹,风格和内容配合得十分和谐。下片大儿、中儿、小儿排比描述,在形式上模拟汉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绣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带有民歌特色。词中虽然只有“最喜”这个表达感情的词儿,实则作者的感情已在全词的客观描述中自然流露出来了。

《西江月》也是用白描手法描写夜行黄沙道中所见所闻的农村和平景象。作者选择了夏夜山乡的典型景物,将动景与静景、声音与色彩、天上与地下巧妙地、和谐地组织在一连串类似电影蒙太奇的镜头之中,一一现在读者的眼前。又以“明月”两句和“七八”两句的对仗句式稍加点染,宛如在疏淡的水墨画中偶然着以一二浓笔,更觉淡而不枯,错落有致。

《鹧鸪天》同样是一首讴歌农村美好景象的小令。上片着重描述与农桑有密切关系的景物——桑树已经冒出嫩芽,蚕种已经生出幼虫,黄犊正在平岗上吃着细嫩的青草……这一切意味着春天已经来临,耕田、养蚕的农活又要开始了。下片继续描写农村春日如画的美景,而以“城中”和“溪头”两种截然不同景象的描述作结,表达了作者热爱乡野生活、厌弃城市繁华的情趣。词中除“平岗”两句对仗稍作雕刻外,其余部分纯用白描手法,而作者的感情也就自然寓托其中。这也可以说是三首词的一个共同特点。


古代诗文名篇之词·辛弃疾词《清平乐》原文、鉴赏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词·辛弃疾词《清平乐》

词·辛弃疾词《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在退隐时间的一天夜里,作者独宿博山王氏庵中,由所见所闻的哀景兴起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恨,于是写了这首词来抒怀。

上片所写,全是一片凄凉阴惨的景象: 饥鼠绕床乱窜,蝙蝠灯前翻飞,加之风狂雨急,被吹破的窗纸又复发出呻吟之声,仿佛是在窗间倾诉自身的不幸……这一切都说明此庵已是久无人居,何况独宿其中,百无聊赖,自然百感丛生,难以抑制。因此换头以下,转入抒情。“平生”两句,概括自己半生经历: 青少年时代,意气风发,曾两度衔祖父之命到燕山“谛观形势”;献俘归来,漂泊江南,在宦海风波中又搏斗了整整二十年;而今投闲置散,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一任年华老去。抚今思昔,怎不悲愤交集? 于是“布被”两句,自然由身世写到国事。“万里江山”指祖国全境,眼前自不可能一览无余,何况又是在黑沉沉的秋夜。所以这里写的,显然是作者在梦中之想见。中夜醒来,梦中祖国一统的景象宛然仍在目前,故云“眼前万里江山”,同上文“塞北江南”前后呼应。然而梦境毕竟虚幻,梦回之后,面对现实,反觉无限悲凉。这层意思尽管作者没有明说,我们读后却是不难体味到的。这种写法,同陆游《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所写和《楼上醉书》“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之句近似,只是情绪颇有不同而已。此词篇幅虽短,但文字的苍劲古直,意境的深沉悲凉,在稼轩词集中也是比较突出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首写今,仅以过片一二句忆昔。在谨严的结构之中将情景、今昔融合一处,俱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