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诊法之研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诊法之研究

诊法之研究

诊法,是医者运用四诊的方法去诊察疾病。即探索疾病发生的原因、观察病情变化及其各种症状表现,从而判断疾病的本质、识别其真象而作出诊断的方法。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故诊法是临证治病的首要环节。历代医家一向重视诊法的经验积累,编撰颇多的有关医著流传后世。近年来更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对诊法进行多方面研究,使中医诊法从理论到实践均得到发掘与提高,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历代诊法之经验积累 中医诊法的源流长远,早在《周礼》曾记载西周时期有“以五气、五色、五声视其生死”,说明当时已开始运用望诊,闻诊来识别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当时淳于意为人治病已有病历记录(称为诊籍)。《史记》还记述扁鹊善于运用色诊和脉诊治病,谓:“今天下言脉者,始于扁鹊”。《内经》成书时期,诊法已渐趋完备,其中专门讨论诊法的篇章有《玉版论要篇》、《诊要经终论》、《脉要精微论》、《平人艺象论》、《玉机真脏论》等十多篇,涉及诊法内容的篇章几占全书五分之一,从理论到方法为诊法奠定了基础。后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总结热性病的传变规律,创立六经证治学说,提出临床可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理论。西晋王叔和著《脉经》,定出二十四种脉象及脏腑分属方法,成为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对后世脉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唐代医学家重视临床证候分析,采取实事求是的诊察态度。如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各科病证详细分析其病因、证候,把辨证分类进一步扩充和提高。王焘的《外台秘要》开始有实验诊断的记载,如诊消渴病小便甜,以尿在地上群蚁聚集为验,治疗后尿转咸苦者为病愈; 诊黄疸病,每夜于小便中浸白帛片,取黄色退为验。这些记载反映了诊断方法的进展。宋代对某些传染病的诊断已注意皮疹的鉴别,为清代温病学家辨斑疹、白㾦等开辟先河。元代杜清碧的《敖氏伤寒金镜录》,叙述不同舌苔三十六种,并附有舌苔图,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舌诊专书。宋元时期编撰的《察病指南》,绘制脉图三十三种,是最早以图示脉的创举。明清以后,有关诊法的医书日益增多,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于是在无数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在历经漫长年代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诊法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诊断学。
诊法理论的发掘与整理
近年来,中医学的许多宝贵经验得到发掘和整理提高,中医诊法的研究也被充分重视。首先,在理论的发掘与整理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有力地推动了对中医学术的学习、应用、研究与发扬。
由于年代久远,古医书文字较古老深奥,且书目繁多,使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因此在全国各地曾多次组织人力整理、编写中医教科书,出版了成套的供中医高等院校应用的全国统一教材,对中医教育事业裨益甚大。其中《中医诊断学》一册,经过多次编撰修订,其内容更充实,更有条理,文字上也通俗易懂,利于教学,于1964年出版的《中医诊断学》二版教材,在日本已把它翻译出版,对中外医学学术交流也起了一定作用。此外,各地均编写了不少有关中医诊法的书籍,有各种版本的诊断学教材。还有诊法的专书,例如《中医舌诊》和《舌苔图谱》等等。这些书籍的出版,都对整理发掘中医诊法理论作出了贡献。还有在各地出版的中医杂志上,也经常刊登关于中医诊法的理论探讨和临床研究的文献,为继承与发扬中医学术积累了资料。
诊法研究方法之革新
诊法研究的方法甚多,首先是通过临床验证、总结经验、摸索规律,进而结合现代医学、现代科学方法,使用各种仪器进行探测研究,并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使研究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临床验证、模索规律 从诊疗疾病过程中验证中医诊法,各地报导的内容甚多,特别对最能体现中医诊法特点的舌诊、脉诊等研究已颇有成效。现举例如下:
❶舌诊方面一般多从观察舌象变化以探讨其诊断意义,并观察其与病情变化的关系。例如北京中医研究院对急性心肌梗塞舌象进行观察,从169例观察中,认为舌苔变化可反映病情的进退及轻重,而舌质的变化反映了瘀血的程度。又对此病60例分析,认为急性心肌梗塞的舌苔由薄转腻, 后转黄㧨变黑为逆证, 反之为顺证。 伴心律失常多见黄腻苔,伴心衰以白腻苔为主。对癌症的舌象也进行了观察,有的从观察肝癌舌象而认为舌的变化可以推测病的深浅,协助辨证,推断预后。有的揭示了癌证病人的舌质多为紫暗色或紫绛、舌腹面静脉瘀紫怒张、舌体较胖,伴有瘀斑或瘀点。还分别对肝炎、肺心病、胃炎、溃疡病、急性阑尾炎等病进行舌象观察,都提示了舌诊在辨证上的重要意义。
❷脉象方面观察了高血压病多见弦脉。休克病人的脉象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循环功能状态,休克加重则寸口脉减弱以至消失,在治疗过程中脉搏强度的改变往往先于血压的改变,故可供诊疗观察病情。还有的对肝炎、肝硬化等病进行观察其脉象表现,认为肝炎急性期,出现脾胃湿热病症时,脉象多见滑数,慢性肝炎多为气郁滞而常呈弦脉,晚期肝硬化出现肝肾两虚时脉象多为沉细、弱涩等等。
❸有关小儿指纹的诊断意义,也不断通过临床观察进行研讨。有人分别通过数百例小儿指纹的观察,认为指纹变化对某些小儿疾病确有一定诊断价值,正确理解:“三关定安危、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并适当应用于临床,具有辅助诊断的价值。今后可通过更多临床验证进一步探讨。总之,从临床实践中观察病例、验证诊法、摸索规律、总结提高,是较普及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普查了解正常人与病人在舌、脉、指纹等各方面的差别,从而“以常衡变”,“以变辨病”,体现诊法的实用意义。
应用仪器、革新方法 从仪器的应用,研究方法的革新,促进诊法研究向客观化,数量化、规范化发展。在舌诊方面:首先试图用比色法以避免肉眼观察的误差、探讨望舌的客观标准。曾有人配制标准色列以观察舌色和苔色的动态变化;又有的分别应用舌色板、舌色仪、舌的彩色图谱等方法以观察舌象。还有试图以国际色谱为依据,调查舌质、舌苔的颜色色位分布而设计舌诊色谱,作为望舌的客观指标。其次是舌的活体显微观察,例如应用放大镜、裂隙灯等可观察舌乳头的外形和排列分布情况。应用“舌苔活体取材器”对舌苔进行剥苔涂片,并用显微镜观察舌的细胞组织变化情况。还有用微循环仪观察舌尖蕈状乳头内各种微循环变化,在研究上均有一定价值。其次如在脉诊方面: 主要是应用脉象描记仪器来研究脉诊。最早应用的是不换能直接描记器,继而发展为各种压力换能式记录仪。各地分别对正常脉象与病脉进行描记分析,描记了各种脉图,分析了各种脉图参数,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很多资料,大大促进了脉诊研究向客观化、数据化发展。关于其他方面: 如应用电子平衡仪以检查眩晕证,认为眩晕病人平衡功能较健康人明显减退,尤以实证为重。对眩晕的辨证分型有帮助。应用解剖学方法观察小儿指纹,认为指纹可确定为食指掌侧静脉,探讨了古人所说的指纹为手太阴之支或手阳明之浮络的论述。此外,对于腹诊法及按压穴位痛点,应用经络测定仪或耳穴诊断仪於诊病,均有所研究。还有观察头发超微结构以验证望发的临床意义,以及用观察甲皱循环对肾虚、瘀血等证进行辅助诊断的研究。总之,诊法之研究已向应用的仪器逐步现代化,研究的方法更趋科学化发展。
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当前医学的研究已趋向与数、理、化、工程学、生物力学等多学科逐步结合。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控制论的创立等等,已逐步渗透至医学研究领域中。早在六十年代已有资料介绍了控制论可以与中医学相结合,并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中医辨证论治规律,将四诊所得病情资料、变为一定形式的信息记录下来,输入计算机,进行八纲辨证的研究。武汉于1965年研制成我国第一台中医辨证论证模拟电子计算机,用於探讨四诊八纲辨证论治。此后,各地在这方面均陆续有研究资料发表,取得了更多成果。
诊法原理之探讨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应用现代医学、现代科学方法来探讨正常人及各种疾病中的舌脉相应表现,再研究其形成的机制。即先了解四诊所探求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而阐明其原理,这也是当前诊法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在舌诊方面,通过了血液的化验检查,舌组织结构的微观研究,舌苔的细胞学研究,舌的微循环观察……等各方面的探讨形成各种病理舌象的原理,已取得某些数据,可解释各种舌质或舌苔的形成原理。例如初步观察到舌色的变化与发热,缺氧、脱水、血中红血球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等因素有关,和酸中毒也有关;又认为舌苔形成是口腔正常菌族中,某些细菌在疾病条件下优势增殖的结果,苔色与优势菌落的颜色相关;且观察镜面舌而认为舌粘膜上皮细胞的渐进性坏死后脱落,是形成镜面舌的关键。还有用动物实验观察维生素缺乏对舌象变化的影响,也是舌诊原理研究的内容之一。在脉象研究方面则从脉图的分析,以及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角度来探讨各种脉象形成机理。有认为迟脉是由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或窦房结本身的缺血、炎性或纤维性,退行性病变所致; 数脉则由于交感神经兴奋与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所致。还有通过动物实验取得资料说明弦脉脉波的产生主要与周围血管总阻力、心输出量等因素有关,但脉波的变化与血液动力学等因素的综合结果密切相关。且表明了桡动脉、肘动脉之类的中小动脉的脉波能较灵敏的反映整体状态,提示了中医以寸口诊脉有一定根据。有关诊法原理的探讨,尚有待更深入细致开展科研工作。
民间诊法的收集与整理
流传民间的诊法不少,通过收集,有一小部分已经整理,例如福建中医研究所编印了《几种中医简易诊断法》一书,共收集民间诊法十九类,四十六种方法。其中有些诊法曾被引用於研究,如关于蛔虫病的望诊体征(花斑舌、唇粟疹、巩膜蓝斑、面部白斑、指甲云斑等)。还有指脉预测产时,望眼辨伤,望眼诊痔等方法,均有待进一步收集整理、筛选应用。
中医传统的诊法,有其特色,也有不足之处。它在指导中医临证诊疗疾病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却受主观感觉和经验差别所局限,难以正确掌握。故近代对中医诊法的研究,较侧重於寻求客观指标和标准数据以避免诊断上的误差,并在原理探讨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今后,尚须力求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应用现代医学、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以促进中医学术逐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做出新贡献而努力。

☚ 四诊合参   辨证 ☛
0000956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9: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