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体表病状
临床望诊中,除了面部望色以及观察全身皮肤与形体表现之外,还须注意辨别体表的一些特异性病状,如肿胀、 黄疸、 痘疮、斑疹、 白㾦、 疮痈等。
肿胀 全身浮肿谓之肿,腹部胀满谓之胀。一般以头面四肢先肿而后腹胀者属水肿; 先腹胀而后四肢肿者为臌胀。若头面不肿、四肢消瘦而独见腹部胀大硬实者为单腹臌。无论何处,凡压之凹陷不应手而起者属水肿;叩之中空,压之应手而起者属气胀。
黄疸 可分为阳黄、阴黄两类。阳黄者,白睛及皮肤黄染鲜明,如橘子之色,主湿热邪盛,一般属新病、实证。阴黄者,黄染而晦暗不泽,甚者如经烟熏,一般属久病、虚证,其中舌质红而苔干者,主湿热久郁,肝肾阴伤; 色黄暗而面目浮肿,舌质淡胖而苔浊者,主湿从寒化,脾阳受伤。此外,尚有黄胖之黄,面部及皮肤萎黄而浮,眼睑、唇舌与指甲皆淡白无血色,但白睛不黄染,主血虚或脾虚血弱,多由虫积、失血或劳倦伤脾所致。
痘疮 天花与水痘均为皮肤出痘疮的疾病。天花痘粒成对,一齐出现,大小齐等; 水痘痘粒散见,陆续出现,大小不齐。天花痘形顶白根红,顶上有凹陷的痘脐; 水痘无脐、无根,痘疱易破,泡水易出。天花浆稠如脓,色混浊,结痂厚,脱痂后有永久性的凹陷痘痕; 水痘浆薄如水,色晶莹明亮,不结厚痂,不留痘痕。但无论天花与水痘,均以灌浆顺利,痘疮充盈,表面润泽为顺; 若疮形塌陷,痘色焦黑或枯白者为逆。
斑疹 指发于肌肤表面红色的片形斑块或点状疹子。融合成片,斑斑如锦纹,抚之不碍手者为斑;形如粟米,高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者为疹。临床辨证一般是斑分阴阳,疹辨逆顺。但斑与疹的形色,总以松浮、稀疏、红活为邪浅病轻; 紧束有根、稠密,色深红或紫黑为邪毒深重。阳斑多见于外感温热之邪陷入血分,热迫血妄行所致。故斑出较速,多以胸背等处先现,其后结片如云,色深红,更甚则紫黑; 阴斑多见于内伤虚损,由精血亏损或脾失统摄所致,其斑块大小不一,大者如环,小者若疹点,隐隐稀落,色多淡红或紫暗,较多从四肢屈侧出现。疹乃由热郁肺胃,从血络外透肌表,故凡发疹,疹必须出透彻,并以色泽红润,出没有次为顺,若疹点赤紫暗滞,融合成片,则为热毒内盛; 若疹色淡白不红,为正气虚不能透毒外出;若疹点突然隐没而神昏喘急,是疹毒内陷之逆证。
白㾦 发于皮肤上的一种白色小颗粒,多见于颈项、胸腹,亦可见于四肢。多由湿热病邪郁于肌表而不能透泄所致。如色白点细,㾦色明亮滋润如水晶者, 表示湿热有外泄之机; 若㾦粒不饱满, 色不光泽为津液受伤; 若形色干枯,则属气阴两伤。
疮痈 通常指发于体表的一类化脓性病证。红肿焮热、根盘紧束而形大者为痈; 根浅形小、红肿而有脓头者为疖; 漫肿无头、皮色不变者为疽; 突起于粟,根脚坚硬,顶白而痛,或伴麻木或发痒者为疔。疮痈一类病征,凡患处红肿热痛,脓色黄稠者,为血热壅盛,属阳证; 疮形塌陷,不红不热,脓色清稀者,为血虚气寒,属阴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