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汉武帝得失对汉武帝与秦始皇等的为人为政,是值得认真评价的。司马迁对汉武帝,似乎评价不高。班固对汉武帝的评价很高,称其“雄材大略”,尤其肯定他崇儒和文治,略刺其欠恭俭。司马光于记述汉武帝去世之后,先引班固之论,然后自己发评。 两司马与班固之评汉武帝得失,都值得玩味。大致说来,司马迁生当武帝之世,耳闻目睹汉武帝好大喜功,兴功兴利,轻财苦民,多所讽刺,也有肯定,这是可以理解的,而且难能可贵。自古以来,有几人敢于对君主批逆麟!班固对汉武帝是充分肯定的,因为他纵观西汉一代,觉得汉武之世还是值得称道的;其中是否有影射东汉政治的含意,不得而知,不便随便猜测。 司马光对汉武帝得失之评,是《通鉴》 “臣光曰”中的一篇杰作,也是司马光所有史论中的精品,我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臣光曰”往往就事论事,发表正论,借题发挥,大多缺乏历史的具体的分析;而这篇评论,不仅简要地概评汉武帝得失,又较为中肯,而且放大眼界,把汉武与秦皇的得失作了对比,把个人的得失与政治成败、国家祸福联系起来,从历史的表面相同处,察觉其中很大的不同点。这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高水平。 秦短促而亡,而汉延祚二百年,历史的奥秘在哪里?对于秦,汉初人论之甚多,陆贾、贾谊、贾山、司马迁等哲人学者颇有中肯之论,对西汉,当时及后来的有识之士也论之甚多,其中似以司马光之论为上乘。司马光论汉武帝之失,实际上概括撷取了司马迁之论,细读《史记》即可体会;其论汉武帝之得,除了部分采取班固之见外,主要是个人的史识心得,所谓“(能)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可谓的评。司马光论史,往往发表纳谏、用贤、赏罚严明、知过必改等见解,与此同调。其中还往往隐含他对当世的针对性。至于“顾托得人”之说,是否把自己从政的期望和抱负也摆了进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