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伏以待预先将兵力布置在特定地区,等待或引诱敌人进入后进行合击以歼敌的作战方法。对待勇而少谋者,采取伏击之法,多能获胜。楚武王四十二年(前699),楚师伐绞,针对“绞小而轻,轻者寡谋”的特点,楚人在绞城外山下设下伏兵,故意引诱绞人出城俘获樵夫。当绞人争相出城于山中追逐楚“樵夫”时,楚伏兵发起进攻,大败绞人,迫使绞与楚订立城下之盟(《左传》桓公十二年)。楚共王三十年(前561)秋,共王卒,吴国乘机侵楚,楚大夫养由基和司马子庚先后率师御敌。养由基分析形势认为吴师此时侵楚,肯定以为楚国有丧不能出兵,必轻视而不戒备。养由基建议子庚设置三处伏兵,他自己去诱敌入伏。子庚依从其计,设伏于庸浦,大败吴师(《左传》襄公十三年)。《左传》隐公九年载,北戎侵郑时,郑师“为三覆(伏)以待之”,终大败戎师。设伏之前,郑公子突说:“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乃可以逞。”覆通伏。这是对伏击战术最早提出的理论阐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