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讽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讽谕 讽谕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其内涵主要是概括了以文艺为手段,力图委婉曲折地干预政教、批判现实的创作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汉书·王褒传》引西汉时宣帝语云:“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譬如女工有绮縠,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悦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讽谕,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奕远矣!”后来班固在《两都赋序》中也提出“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的主张。所称“讽谕”,系由《诗大序》中的“风刺”之“风”演化出来的。其实,司马迁评司马相如的辞赋时早已具有“讽谕”的精神,只是他用“风谏”之称而已,《史记·司马相如传》云:“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汉人对于以辞赋为代表的文学,不管是批判或颂扬,所称“风谕”之旨,“风谏”之义,大同小异,均明显受汉代儒家经学的薰染。因此,以儒家正统诗学为源头而发育成的“讽谕”概念,在两汉时代,就基本确立了。对“讽谕”之义作出重大发展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在《与元九书》中总结自已的创作道路。谓“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说自己“志在兼济,行在独善,……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他不仅创造了“讽谕诗”这一中国古代诗歌体制系统中的特有品类,而且还指出了讽谕诗创作的内容、目的、功能、方法和它同儒家人生观、价值观的密切联系,从而把“讽谕”的义蕴系统化,或者说建构成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讽谕诗”理论。其集中阐述这一理论的代表作品,《与元九书》之外,还有《新乐府序》、《策林六十八——议文章碑碣词赋》,《策林六十九——采诗以补察时政》等论文和《寄唐生》、《伤唐衢》、《读张籍古乐府》、《采诗官》、《读谢灵运诗》等诗篇。其内容主要包括四点:一是强调作品内容的批判性。他一再申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贪吏害民无所忌,奸臣蔽君无所畏,……君兮君兮愿听此: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二是要求作者敢于仗义直言,无所畏惧。所谓“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有以张直气而扶壮心”……都比《诗大序》中提倡的“主文而谲谏”,具有更鲜明的态度,更积极的精神。三是主张讽谕诗也要发挥诗歌艺术感人的力量。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是诗歌创作的根本规律,是不能违背的。所以他认为张籍古乐府诗的特点和优点就在于“可讽放佚君”,“可诲贪暴臣”,“可感悍妇仁”,“可劝薄夫淳”。四、他还把讽谕之作的特殊规律概括为“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总之,白居易的“讽谕诗”和讽谕诗论,把从儒家正统诗学中演化而来“讽谕”概念的理论内涵,极大地充实发展,并予系统总结。白居易之后,历代论诗、谈词而言及“风”、“讽谕”之义者,无不受其理论影响。 ☚ 美刺 为时为事而作 ☛ 讽谕用委婉的语言进行劝说。班固《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劝说 劝说劝(诱劝) 说 哄怂 耸恿 耸臾勉谕 诱说 开说 ☚ 劝人 游说 ☛ 讽喻 讽喻讽谕 旁嘲 剀讽 ☚ 比喻 假设 ☛ 讽谕fěng yù谓委婉劝说。班固《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作“风谕”。《汉书·赵广汉传》:“其或负者,辄先闻知,~~不改,乃收捕之。” 讽谕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传统艺术手段,也是文学发挥道德感化作用的方法与途径之一。即用含蓄的带暗示性的言辞和形象,来揭示某些社会现实,传达某种不便言明的政治道德观念和思想情感。讽,“诵也”(《说文》)、“晓也”(《类篇》),引申为劝告、谏说而使知晓。《史记·滑稽列传》:“优孟常以谈笑讽谏”;《白虎通》“患祸之萌流,睹其事未彰而讽告”;班固在论述“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的汉赋时说其“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儒家认为,由下而上,由臣僚对君主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劝告,要既能被接受又不危及发表意见者的安全,就必须注意态度和方式方法。《毛诗序》指出的“谲谏”即讽谕,就是“咏歌依违不直谏”,利用文艺的形象化手段,委婉曲折而不是径直显露地表达某种政治意见或道德观点。 讽谕古代知识分子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不敢或不愿直言上谏就采取微词托意婉言相劝的方式以期统治者闻而知改。班固《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汉书·艺文志》亦云:“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竟为侈丽宏衍之词,没其讽谕之意。”讽,古同“风”,《毛诗序》:“风,风也”,第二个“风”即为“讽”。汉代著作中,多以“风”或“讽”代讽谕。一般来讲,“风”有两义,其一指空气的流动,比喻迅速。孔颖达《毛诗注疏》:“微动若风,言出而过,犹风行而草偃。”其二指不直言,《毛诗序》谓:“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指用比兴手法委婉托意。可见讽喻之“讽”,同于“风”,而“谕”指让人明白。“讽”的目的就是教统治者明白得失对错。而“讽”只是一种方法。后来白居易将讽喻之说系统化,专用于诗歌创作,把自己写的有讽谏之义的诗称为“讽谕诗”。这些诗美刺比兴,“主文而谲谏”有较强的人民性,对后世影响很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