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阮籍二题》
侯思孟(DonaldHolzman) 是法籍美裔汉学家,现任法国高等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著有《嵇康的生平与作品》(1957)、《诗歌与政治:阮籍的生平与作品》(1976)等。前者是法国学界研究中国古代诗人的第一本专论,将作家、作品放到其时代境遇中去考察,准确地把握了作品的真实含义,描述出了作为崇尚老庄的诗人嵇康的真实形象。后者以阮籍的作品为主要依据来介绍他的生平、思想。作者以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诗为主,根据这些诗歌的主题,分出若干章节,每一章包含着阮籍所关注的问题,诸如对魏王朝的看法,对长生成仙和礼法名教的看法,通过诗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感受的分析,追寻其内在的感情脉络,描述作者的生平,探论他的思想,评析他的作品。本文即译自该书的第八章《追求长生》和第九章《神秘主义》。
阮籍的《咏怀》向来被视为较难理解的诗篇,我国历代评论家认为这与当时的政治黑暗有关,这组诗是婉转地表达他对魏王朝的哀悼和对篡逆者司马氏的不满。阮籍大量的有关追求长生的诗歌,多从政治着眼,因而被一律理解作他企图逃避黑暗现实的象征。为此,历代评注者多为诗中的每一句描写和每一典故寻找历史依据与政治旨归,把这些诗歌当作政治讽刺而不是当作阮籍内心追求的写照。本书作者则从阮籍所处的特定的时代和内心的独特追求两方面加以考析,认为“在他的大多数关于神仙和长生的诗篇中,阮籍更多地是把神仙或长生当作一种比喻,而不是把它们当作内心思想的直白”。他和那时的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一样,“往往是借此表达他们对真实世界的厌弃,和面对周围的悲惨与不平所感受到的无可抑制的悲哀”。“但是,也有少数诗篇,诗中的一切似乎并不都是用讽喻能讲得通的,其中,对神仙的追求,或至少是对神仙所能享受到的某些神秘快乐的追求,似乎是真实的而不是讽喻的”。作者指出:“阮籍像三世纪古代中国和欧洲其他众多知识分子一样,全身心地倾向于宗教信仰,把它当作逃避人生痛苦的方法”。在本书的这两章中,作者把阮籍的这些诗歌分作三组讨论。在第一组(十篇,即《咏怀》第二十四、第三、第五十七、第五十、第四、第三十二、第三十五、第十、第十五、第四十),里“神仙起到的讽喻作用是最明显的”;“他召唤神仙,似乎是想把他们的出没之处当作某种理想的隐遁之地,在那里他可以逃离时间(和政治)对他的伤害”。诗中表达的“是对时光流逝的感受,促使诗人逃离尘世”。作者指出,在那些几乎完全纠缠于时间的诗歌中,“对政治的关注总是存在的,不过这种关注在随后而来的许多诗歌中减弱了,从而把阮籍对于时间主题的关注推向一个几乎完全文学化的层次:时间成为一种抽象的力量,取消了他面前的一切存在”。在第二组(四篇,即《咏怀》第七十六、第七十、第七十七、第六十八)里,“阮籍似乎是在描述神仙们因长生而享受到的永恒的快乐”,“对于荒淫的厌恶,被输入宗教哲学之中,诗人鼓吹放弃世俗的追求,而去达到神秘的目的”,诗中“表现出一种从冷漠世界逃离的神秘经验”,即使阮籍最终仍怀疑神仙的存在或长生的可能,他诗中的语气仍将证明“道家的长生理想对他具有强烈而深刻的吸引力。最后一组(《咏怀》第二十三、第七十八、第八十、第二十二、第四十一、第八十一、第二十八)“则表达了他对于能否长生的怀疑和企图找到代替长生的办法而进行的尝试”。
本文由钱南秀中译,载《牧女与蚕娘——法国汉学家论中国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