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论荀彧之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论荀彧之仁

荀彧是曹操重要的谋臣,为曹谋取权位建有特殊的功勋。然当董昭建议应将曹操“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时,他却说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安国”,“忠贞”而“退让”,不宜如此。即表示反对。由是引起曹操不悦,不久饮药而死。次年,曹操即称魏公。彧之死因,必与曹操黑手有关。历来史学家对此多有评论。
陈寿的《三国志·荀彧传·评》曰:荀彧“有王佐之风”; “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意谓荀彧足智多谋,未能挽救汉朝危机而适足以倾危之。
袁宏《后汉纪》以为:“刘氏之失天下”,乃荀彧“为之”。他说荀彧亲曹疏汉,使得汉衰而曹兴,死有“余愧”。陈、袁二人之评,在三四世纪想是具有代表性的。
裴松之的 《三国志注》提到陈寿之评 “同乎世识”。所谓 “世识”,即: “世之论者,多讥彧协规魏氏,以倾汉祚;君臣易位,实彧之由。虽晚节立异,无救运移;功既违义,识亦疚焉。”这个 “世识”与袁宏论同调,或者就是暗指袁宏之说。裴松之认为此论眼光短浅,不了解荀彧面临的严峻形势,只有协助曹操,方能救苍生,延汉祚;而当他已识曹操翦汉之迹已著,乃 “亡身殉节,以申素情”,可谓 “任重道远,志行义立”。故谓陈寿之说为 “诬”。
范晔《后汉书·荀彧传·论》曰:汉末大乱,荀彧为曹氏谋臣,“以急国艰”,“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议而死,“岂数也夫!”他以为世俗之论荀彧,“通塞或过”,不当求全责备,不该把魏之代汉的责任加之于彧。故他认为荀彧“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此论与裴氏同调。可见时过境迁,至于四世纪,对荀彧评价已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过了数百年,至于中唐,杜牧《书〈荀文若传〉后》一文(见 《樊川文集》卷六),说荀彧为曹氏卖力,“乃欲邀名于汉代”,犹如诲盗而不算入伙,难道不是“盗”吗!这一反裴、范之论,并更陈、袁之讥为谩骂。
再过数百年,至于北宋,司马光先引孔子称管仲之仁,就在于管仲当周朝衰弱之时,通过辅佐齐桓公而 “大济生民”; 而荀彧身当汉末大乱,佐曹操而“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不在管仲之后,而有死汉之节,“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意思是,荀彧之仁至为明显。接着,指名批评杜牧“邀名”之论,而认为荀彧并不计较个人名利,评荀彧“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他推许荀彧达到了 “化乱为治”、促进统一、杀身成仁的高度,调子比裴、范之论还高。
自陈寿至司马光,评价荀彧竟然如此分歧,忽起忽落,时高时低,实在需要仔细分析。我们提请人们注意的是:(1)八百年间,竟然两番大起大落。其中,自然是各位史学家个人的思想情绪与认识的表白,即主观的见解;也与历史背景不无关系,即有客观的影响。但又不能以此作为框框硬套,如:按说魏晋之人总难免要回护魏晋统治,可是陈寿、袁宏却讥刺荀彧未能挽救衰汉,而不指责其反董昭之议。(2)陈、袁、裴、范、杜、马六家评价荀彧立论的标准不一,主要有二:一是以汉、曹二家利害立说,此尤以正统论为核心,发什么忠不忠、义不义、正不正之议;二是以社会治乱、国家分合、民生苦乐立说,有“民本”思想和“仁”的思想之传统,也有全局的观念,这是难能可贵的。司马光之论属于后者,闪烁着进步的光辉。
奇怪的是,到了明清之际,王夫之著《读通鉴论》,对“臣光曰”提出一些批评,有不少中肯之言、进步之见;然在评荀彧问题上,却使用“天良论”而批判司马光的高见。他说:司马光称许荀彧忠,“过矣”。同时,又指出有的论者讥彧为操谋篡,而以正论自诡,也非“持平之论。他认为,荀彧足智,为何助操又违九锡之议呢?这就在于“九锡之议兴,而刘氏之宗社已沦”,彧此时“天良之未泯,发之不禁”,而宁死持正。“于此亦可以征人心之善”。他又说:彧之“失”,在于“委身于操而多为之谋耳”。故其结论是:“彧者,操之谋臣也,操之谋臣,至于篡逆而心怵焉其不宁,左掣右曳以亡其身,其天良之不昧者也。”因此断言“自诡”之说为“诬”。王氏这个立论,实不如司马光。问题是,王夫之于荀彧为何发“天良论”呢?这可能不是有意宣扬唯心论,而寓有反清复明之意,坦露自己观现世的立场和观点的心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