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许光达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许光达1908—1969湖南长沙人 许光达1908—1969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湖南长沙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任红六军参谋长。1933年前后,在苏联列宁学院、东方大学坦克系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三分校校长,一二○师独立二旅旅长,晋绥军区三纵队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第三军军长,第二兵团司令员。建国后,任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职。为培养人才。他亲自讲课、编教材、参加坦克的设计和定型工作,在练兵中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69年6月3日逝世。 许光达
许光达
许光达中国军事家。大将。湖南省长沙市人。1908年11月19日生,1969年6月3日去世。1926年入黄埔军校。历任红6军参谋长,第17师政委、师长,红3军第8师师长。晋绥军区第2分区司令员兼独立第2旅旅长、第3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装甲兵司令员兼政委,装甲兵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许光达 186 许光达1908—1969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原名许德华,湖南长沙市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入伍生队。1927年,在江西宁都加入南昌起义部队,在三河坝战斗中负重伤。1929年10月,被中共中央派往洪湖革命根据地,先后任红六军参谋长、第二纵队政委、红十七师师长,参与开辟了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1932年1月,再负重伤,2月被送往上海治疗,5月被党中央送往苏联治伤及入莫斯科列宁学院和东方大学学习。1937年11月,回国参加抗战,曾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长、教育长、三分校校长。1941年1月,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部长、延安卫戍司令和交通、防空司令、独二旅旅长兼第二军分区司令员,雁门军区副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期间,任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二兵团司令员,参加指挥了绥包、宜川、兰州等战役,转战晋、陕、甘等省,歼灭大量国民党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命组建装甲兵,任首任司令员,对装甲兵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一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先后任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副部长。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8届中央委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迫害。1969年6月3日在北京逝世。1977年6月,中共中央予以平反昭雪并举行骨灰安放仪式。 ☚ 赵尚志 军阵 ☛ 许光达1908—1969原名许德华。湖南省长沙市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参谋长、红三军第八师师长。1932年赴苏,先后在国际列宁主义学院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二兵团军长、第二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参加过著名的南昌起义,参加了绥远、榆林、兰州等大战役。为我军装甲兵建设做出重大贡献。著有《战术发展的基本因素》、《当前装甲部队建设中的几个问题》、《当前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等文章。 许光达1908~1969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原名许德华。湖南长沙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任见习排长,同年在宁都加入南昌起义部队,任排长、代理连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参谋长,第17师政治委员、师长,红3军第8师22团团长、第8师师长,红3军第25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3分校校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区司令员,中央情报部一室主任,晋绥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3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军长,第2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坦克学校校长、装甲兵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许光达 许光达1908~1969原名德华,又名泛舟、洛华。长沙人。1921年入长沙师范肄业。1925年5月加入共青团。9月加入共产党。次年入黄埔军校,编入武汉分校炮科。1927年5月参加讨伐夏斗寅之战。南昌起义中,任排长和代理连长。1928年赴安徽寿县从事兵运工作。次年到洪湖,历任红六军参谋长,红六军十七师师长、政委,红三军二十二团团长、八师师长等职。1932年赴莫斯科入列宁学院、东方大学学习。后回延安,历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三分校校长,晋绥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兼独立第二旅旅长,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三军军长、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授大将军衔。1956年中共“八大”当选中央委员。 ☚ 许之桢 汤飞凡 ☛ 许光达 许光达1908—1969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原名许德华。长沙人。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第十一大队学习。同年底编入武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炮兵大队第十队。1927年7月提前毕业,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炮兵营见习排长。参加南昌起义未成,在宁都赶上起义部队第二十五师,编入该师七十五团任排长、代理连长,参加了会昌和三河坝等战斗。1929年9月赴洪湖地区。次年2月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参谋长、第十七师政治委员、师长、红三军第八师二十二团团长、八师师长等职。参加了洪湖革命根据地的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赴莫斯科苏联国际列宁学院和莫斯科东方大学军事训练班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历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区司令员、中央情报部一室主任、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八路军第一二○师独立第二旅旅长等职。1945年8月后历任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三军军长、第二兵团司令员等职。参加了沙家店、延清、宜川、扶郿、兰州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受命组建装甲兵,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授予大将军衔。1969年6月3日在北京逝世。发表过许多军事论著,主要有:《战术发展的基本因素》、《抗战在国防教育上的贡献》、《论新战术》、《许光达论装甲兵建设》等,对军事教育和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建设多有贡献。 ☚ 廖耀湘 宋涛 ☛ 许光达1908—1969原名许德华。湖南长沙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参谋长,第十七师政治委员、师长,红三军第八师二十团团长、八师师长,红三军第二十五团团长。1932年赴苏联,先后入国际列宁主义学院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7年回国。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及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区司令员、中央情报部一室主任、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八路军一二○师独立团第二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二兵团军长、第二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