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议政王大臣会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之前,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创立的行政、司法制度。即设立理事、听讼大臣,参加国家管理及处理民事诉讼诸事,规定国人与贝勒大臣以下,有罪,当静听公断。天命七年(1623)三月初三日,努尔哈赤还希望在自己死后,八固山王(即八旗主)“共议国政、商国事、举贤良、退俛侫”。清太宗皇太极嗣位后,命总管旗务之八大臣与诸贝勒共议国政;崇德二年(1637),参与议政之人扩大到了贝子。康熙年间,据《啸亭杂录》卷四载:“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可见仍有参政议政之权。雍正初年设立军机处后,议政王大臣已成空衔。乾隆五十六年(1791),正式被取消。 议政王大臣会议简称王大臣会议。前称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清廷以满洲为主体所设的议论军国大事的高级议会。其制起于后金汗努尔哈赤时代。太宗天聪(1627—1636)间,已存在“两大贝勒、议政十贝勒、八大臣……共议国政”(王先谦《东华录》卷6)的体制。崇德元年(1636),改国号“后金”为“清”后,其体制进一步扩大,以宗室中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等相继简入。二年,于八旗中一次即扩设议政大臣24员。此外,亦以汉军勋旧大臣范文程、蒙古武将明安达礼等简入,以扩大诸王为一方、辅佐大臣为一方的君主、臣仆相结合的阶级议会制。康熙二十七年(1688),始废除诸大臣向诸王屈一膝跪述意见的礼制。雍正(1723—1735)间,世宗胤禛以该会议成员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为由,改设军机处以取代之,大权遂旁落。 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正式登上帝位后,结束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之制,同时又将一些贝勒晋封为王,并任命少数人参与议政,议政王大臣会议遂成为清廷早期的中枢决策机构。后随着军机处权力的加强,议政王大臣会议日渐削弱。乾隆二十六年(1761),明令取消了议政大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