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释同源字常用术语
(一) 古人提示训释同源字的术语
1.声训 《素问·刺热论》: “心热病者,颜先赤。”王冰注:“颜,额也。”《素问·六节藏象论》: “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王冰注: “命,名也。” 《素问·刺腰痛论》: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王冰注: “衡,横也。” 《素问·皮部论》: “脉有经纪。”张志聪注: “经,径也。”又 “以经脉为纪者”。张志聪注:“纪,记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薄之劫之。”张志聪注:“薄,迫也。”《太素·卷八·经脉之一》: “从颠入络脑。”杨上善注: “颠,顶也。”虞抟说: “症者,征也。”又 “痞者,否也。”(《医学正传》卷一) “痈者,壅也”。“疽者,阻也”。(《医学正传》卷六)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声训都是同源字。古人用声训有时是说明假借,例如《释名·释衣服》: “佩,倍也。”有些是简直不足为据的,如《释名·释形体》: “毛,貌也,冒也。”《医学人门·卷二·本草分类》: “鹿,六也。”又 “桃者,逃也”,“发,拔也,拔擢而出”。陈修园说: “肝者,敢也。”(《神农本草经读·山茱萸》注) 又“肝者,干也”,“心者,新也”,“肺者,沛也”。(均见《医学实在易》“肝说”、“心说”、“肺说”。) 此臆说也。
2.亦声 王筠说: “言亦声者凡三种,会意兼形声者一也,形声字而兼意者二也,分别 (文) 之在本部者三也。” (《说文释例》卷三) 王筠所说 “会意而兼形声” 的字,如 《说文·示部》“礼 (禮)”字,他认为 “从豊,豊亦声”。“豊”是 “行礼之器也”。“形声而兼义” 的字,如 《说文·示部》 的 “祏”字,他认为 “从石,石亦声,此用 ‘石’ 字本义”。“分别文在本部” 的字,如 《说文·半部》: “胖,半体肉也。一曰广肉。从肉,从半,半亦声。”“分别文”包括古今字和同源字。
《说文》 中的 “亦声”也不都是同源字。例如 《说文·刃部》: “栔, 刻也。 从㓞木。 会意, 㓞亦声。” (徐锴本) 徐铉本作“从㓞从木”。朱骏声说: “(栔) 实与㓞同字。” (《说文通训定声·泰部》) 栔, 本作㓞, 后加形符作栔, 是㓞的累增字, 累增字与初文本是一字。又如 《说文·予部》: “舒,伸也。从舍,从予,予亦声。”徐锴本作 “从予,舍声”。《史记·律书》: “舍者,舒气也。”“舍” 的本义是舒气,引申有 “伸”义。“舒”是初文增声字,“予”表声不表义。
3.互训 互训与方俗语殊有关。《说文·口部》: “咽,嗌也。”《太素·卷二十六·痈疽》: “痈发于嗌中。”杨上善注: “嗌,咽也。”《史记·五帝本纪》 张守节《正义》: “迎,逆也。” 《素问·离合真邪论》: “逆而刺之。”高士宗注: “逆,迎也。”互训不都是同源字。《尔雅·释言》: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古音宫属见母东部,室属审母质部,声韵相去甚远。
4. 同训 《尔雅·释诂》: “相,视也。” 《说文·眉部》:“省,视也。”《礼记·檀弓上》郑玄注: “革,急也。”《太素·卷三·调阴阳》: “不亟正治。”杨上善注: “亟,急也。”
同训也不都是同源字,例如《说文·辵部》: “赴,趋也”。又“走,趋也”。古音赴属屋部,走属侯部,侯屋虽可对转,但赴属滂母,走属精母,声母相差很远,只能算同义词。
5.通训
(1) 某,某同。《素问·风论》: “疠者,有荣气热胕。”张景岳注: “胕,腐同。” (《类经》卷十五第二十八)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张景岳注: “空,孔同。”《素问·大奇论》: “是经气予之不足也。”张景岳注: “予,与同。”《素问·评热病论》: “有病肾风者, 面胕然, 壅害于言,可刺不?”张志聪注: “不,否同。” 《素问·离合真邪论》:“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张志聪注: “陇,隆同,涌起貌。” 《素问·举痛论》: “去宛陈莝。”姚止庵注: “宛,郁同。”《素问·举痛论》: “得炅则痛立止。”高士宗注: “炅,炯同。”《灵枢·师传》: “鼻隧以长。”丹波元简《素问识》: “《集韵》隧与邃同,深远也。” 《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湿类》: “痞与否同,不通泰也。”
(2)某,犹某也。《素问·举痛论》: “脉寒则缩踡,踡则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张志聪注: “绌,犹屈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 “痹,不仁也,俗作闭,犹闭塞也。”《类经》卷十七第七十一: “盖膜犹幕也,凡肉理藏府之间,其成片联络薄筋,皆谓之膜。”
(3)某之言某也。《灵枢·通天》: “太阴之人,其状临临然长大。”王念孙说: “临之言隆也。《说文》: ‘临,丰大也。’ 临与隆古亦同声。”(《广雅疏证·释诂》)
(4) 某,某通,《素问·针解》: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高士宗注: “邪,斜通。” 《素问·上古天真论》: “皆度百岁。”丹波元简《素问识》: “度与渡通,过也。”
(5) 某,作某。《素问·阴阳别论》: “阴阳结斜。”高士宗注:“斜,作邪。”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色废脉乱。” 《集解》:“徐广曰: ‘废,一作发。’”
(6) 某、某同字。《战国策·秦策四》黄丕烈 《札记》: “成、盛同字。”
(7) 某与某声近义同。《广雅疏证·卷二上·释诂》: “撩与料声近义同。”李时珍说: “菹、蕺音相近也。” (《纲目》卷十七)“颠、天音相近也。” (《纲目》卷十八)
(8) 某、某弗殊。《经典释文·序录》: “邪、也弗殊。”
(9) 某,亦某字。《一切经音义》 引 《声类》: “卷,亦觠字。”
(10) 同声相转。方以智说: “徒、特、独、但、第同声相转。” (《通雅》)
(11) 一声之转。戴侗说: “奚、何、胡、曷,一声之转,其义一也。” (《六书故·六书通释》)。
(12)某与某声义相通。戴侗说: “俱、与,同也。俱、与皆声义相通。” (《六书故·六书通释》)
(13) 声与义同源。见 《说文》“禛”字下段玉裁注。
(14)某某音义俱同。《说文引经考证》: “悟、寤音义俱同。”
(15) 某某实同一词。《同源字典·鱼部》: “在参与的意义上,‘与、豫、预’ 实同一词。”
6.右文说 宋人沈括 《梦溪笔谈》十四载: “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为右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 ‘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 (按,当为歺。《说文》: ‘歺,列 (裂) 骨之残也。’) 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 ‘戋’ 为义也。”王圣美认为 “右文”是表声兼表义的,浅、钱、歺、贱、残等通于小义,可以认为同出一语源。前已述及,汉字的形声系统并不与同源系统相重合,王氏言 “凡字” 的声符 (右文) 都是表声兼表义的,则未必然。比王圣美稍后的王观国说: “卢者, 字母也, 加金则为, 加火则为炉, 加瓦则为, 加黑则为。 凡省文者, 省其所加之偏旁, 但用字母,则众义该矣。亦如田者字母也,或为畋猎之畋,或为佃田之佃,若用省文,惟以田字该之。他皆类此。” (《学林》第五) 王观国所说的 “字母,”其义可能是本义,也可能是借义,这可从其所举例字看出讯息。由于字母的不确定性,其所孳乳的字就不都是同源字。再其后,张世南说: “自 《说文》 以字画左旁为类,而 《玉篇》从之。不知右旁亦多以类相从,如 ‘戋’ 有戋小义,故水之旁可涉者为浅,疾有所不足者为残,货而不足者为贱,木而轻薄者为栈。” (《游宦纪闻》) 张世南不言 “凡” 而言 “多”,纠正了王圣美 “凡字”之偏,对字源学有一定的贡献。
7.分别文 王筠 《说文释例》卷八: “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其种有二: 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也。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从王筠所举的例字可以看出,分别文包括古今字和同源字。同源字如: “娶为取之分别文。”又 “案一部仅数字,而音义皆相近者,大抵尽是分别文。《句部》云: 曲也。部中三字,‘拘,止也’。‘笱,曲竹捕鱼笱也’,‘钩,曲也’”。古今字如: “殠为臭之分别文。” (《说文释例》卷十一)
(二) 同源字异读的术语
1.某,读若某,同。王筠说: “凡言 ‘读若某,同’ 者,当是读若某,句绝,‘同’ 字自为一句,即是一字分隶两部也。”(《说文释例》卷十一) 例如 “, 至也。 读若挚, 同。 《关雎》笺: “‘挚之言, 至。’ 是、 挚音义同也。” (《说文释例》卷十一) 但有的“读若”是说明异体字, 如 “
, 读如乱 (亂), 同。是谓为一字。” (《说文释例》卷十一)
2.某,读与某同 王筠说: “搦,读与惄同,两字皆训忧,当是一字,特惄有饥饿义耳。” (《说文释例》卷十一)但 《说文》有时是注音。王筠说: “凡言读与某同者,言其音同也。”有时是说明异体字, 如 “, 抚也, 读与抚同, 是谓其同字也。”有时是说明通假。如 “卟,读与稽同,是谓其可通借耳。” (《说文释例》卷十一)
3.读若 马叙伦说: “读若字与本义有若可通者, 如 ‘㗊’读若 ‘呶’。 (据徐铉本) ‘嚣’ 读若 ‘’ 是也。” (《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十六) 但是,古人亦用 “读若”来说明古今字及通假字,参见本书第一章古今字概说及第三章通假字概说。
4.读如 《吕氏春秋·必己》: “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荫矣。”许维遹引吴先生 (吴闿运) 曰: “成当读如盛。” (《吕氏春秋集释》)
5.直音、又音 《太素·卷十二·营卫气行》: “是谓大悗。”杨上善注: “悗音闷。”《灵枢·九针十二原》: “宛陈则除之。”南宋史崧《灵枢集注》附《音释》: “宛音郁,又音蕴。”《素问 ·厥论》: “发为眴仆。”张介宾注: “眴音眩。” (《类经》卷十五第三十五) 《太素·卷第二十二·五节刺》: “其咳上气穷诎胸痛者,取之奈何?”扬上善注: “诎,音屈。穷诎,气不申也。”《普济方·卷一百一十九·释音》: “脘音管,胃府也。”
6.反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能冬不能夏。”王冰注本附《音切》: “能,奴代切。”《灵枢·血络论》: “发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张影岳注: “悗,母本切,闷乱也。” (《类经》卷二十第二十)
7.标明声调 《灵枢·九针十二原》: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张景岳注: “要,平声,约也。” (《类经》卷十九第一) 《灵枢·经水》: “以心撩之。”张景岳注: “撩音辽,又上、去二声。”(《类经》卷九第三十三)
8.读曰 “读曰”本多用于通假,但由于古人使用术语并不谨严,看法也不太一致,故对同源字拟音亦有使用 “读曰”者。例如 《史记·天官书》: “殃还至。” 《索隐》: “还音旋。旋,疾也。”《汉书·董仲舒传》: “此皆可使还至而立有效者也。”颜师古注: “还读曰旋。旋,速也。”
笔者建议统一训诂术语,提示同源字,可使用 “某,同某”。同源字异读可用 “某,读同某”。
总之,正确认识同源字的本质,可以准确地理解古医籍中难字的音义,解决古医籍中存在的许多疑难问题,对开拓中医文献研究视野,提高医古文教学水平,帮助初学者提高阅读古医籍能力,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