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认知失调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认知失调论

又称“认知不和谐论”。态度转变理论之一。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L.Festinger)1957年提出。认为个体的认知元素(包括思维、态度和信念等)之间存在协调、不协调和不相关三种关系。当个体发觉自己所持有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认知元素相互矛盾时,便出现认知不协调或认知失调。此时个体内心就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觉,从而驱使个体改变自己的态度和其他认知元素。

认知失调论

认知失调论

指一个人改变态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该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从个人信念和其外在行为之间的不一致上来解释态度的转变。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等的认知成分相互矛盾,从一个认知推断出为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和不愉快的情绪。认知失调产生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认知成份,即所谓人们的思维、态度和信念等; 二是推断,即所谓逻辑推理是否正确。费斯廷格认为,随着认知失调的不断增加,一个人要求减少和消除失调的压力就越来越大。解决认知失调的方法有三种: (1) 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之与其它元素间不协调的关系趋于协调; (2) 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使不协调的强度降低; (3) 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这个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自我调节达到认知平衡。

☚ 计量经济学会   办公室自动化 ☛
认知失调论

认知失调论

见“认知不和谐论”条。

☚ 认知不和谐论   双向传播 ☛
认知失调论

认知失调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的关于认知失调的理论。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个人认知结构内部的失调,也就是两个认识成份之间的不协调或认识成份与实际行为的不协调。如一个人每天吸很多香烟,同时又知道吸烟危害健康。这样他便产生认知失调。产生认知失调的原因主要有:
❶逻辑上的不相容性;
❷认知成份与文化模式不协调;
❸某一认识成份与某一更大的概念系统不协调;
❹与过去的经验不协调等。

☚ 公共关系实务   双向沟通 ☛
认知失调论

认知失调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亦称“认知不和谐论”。它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态度和认知研究范畴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该理论是由费斯廷格(Festinger,L.)在1957年提出来的。他以认知元素为基本单位(认知元素指有关环境、个人及个人行为的任何认识、意见及信念),将两个单位间的关系区分为协调(和谐)、不协调(不和谐)和不相关三种。简言之,认知不和谐(不协调)就是指两种认识上的不一致而导致出的紧张心理状态,产生动机冲突。这种不和谐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1)认知对个体的重要性程度。(2)与某一不平衡的特殊问题有关的认知与总认知所占的比例。费斯廷格假定, 当认知间的不和谐程度增加时,个人所感受到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心理压力也就愈来愈大。如果得不到解决,就必然导致人格失常与离轨行为。导致认知不和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认知体系的成分,即客观存在与主体认识是否相一致;二是思维逻辑是否正确。改变这种认知不和谐的途径和方法有:(1)增加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致成分。(2)改变不和谐成分使之相互之间不再出现矛盾,或是减少这种不和谐成分的重要作用。(3)纠正两个对立认知的不协调的逻辑判断。以扎琼斯(Zajonce)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家对这一理论又作出了新的贡献。认知不和谐理论,受到心理学界的欢迎,并激励着人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认同策略   认知选择 ☛
0000147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