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认同作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认同作用identification亦称“自居作用”、“表同作用”、“仿同作用”。一种内化型的防御性机制。指由于某种动机而无意识地选择模仿别人某些特质的行为,来排解焦虑和进行自慰。开始主要指儿童把同性的父(母)所具有的性格和行为特征等纳入自身的无意识的过程。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在口唇期就有认同作用的行为。一些精神病人的特殊表现,如显贵系统妄想、自居为先知、神人、伟人的夸大妄想,均被视为是认同的防御机制。英国精神分析学家M.克莱因把它分为内投射性与外投射性两种认同作用,并认为认同作用、同一性形成和自我的发展是当今精神分析的中心课题。A.班杜拉等行为治疗家认为,认同是贯穿于终生的过程。主张研究各种模特(认同对象)的影响,而不只是局限于父母。一般来说,认同作用有两种表现形式:(1)当个体具有不为社会所容许的动机时,他无意识地一方面加以否认,另一方面却又认同于一个具有相同动机的某个重要人物,借此减少对自我的刺激和伤害。(2)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适度满足或成功时,将自己比拟为成功的人,或模仿自己喜欢的人,借此减少自己因挫折所造成的痛苦,维护个人的自尊。如有人想当明星,但条件又不够,就模仿明星的特殊风度、言谈腔调、行为举止、穿着打扮等。 认同作用 认同作用identification又称“自居作用”、“表同作用”, 一种内化型的防御机制。在这里,个体以他人为榜样而改变自身的某些方面或以他人人格自居。弗洛伊德认为,认同作用是人格得以形成、自我和超我借以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认同作用是精神分析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机制,也是许多心理治疗得以奏效的方式。模仿与示范的成功依赖于病人以模特儿为自居的程度。认同不是简单的模仿,前者派生于无意识,后者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认同是童年期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重要的发展过程。在恋母情结被解除期间,个体认同的对象是父母,之后便转向生活环境中的其他重要人物。通常是个体所爱和崇拜的人物。克莱因(Klein,M.)区分出通过内投射的认同作用和通过外投射的认同作用,她称后者为“外投射性认同作用”。内投射和合并(incorporation)是认同得以实现的方法。认同作用、同一性(identity)形成和自身(self)的发展被认为是当今精神分析的中心课题。班都拉(Bandura,A.)等行为治疗者认为,认同是贯穿于终生的过程。他主张研究各种模特儿(认同的对象)的影响,而不只是局限于父母。 ☚ 人性 认知-场心理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