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计量经济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计量经济学

见“经济学”中的“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又称“经济计量学”。以经济现象中可计量的变化作为研究对象。以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数学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实际统计资料进行计量后加以验证,为经济理论关于经济变量之间依存的定性叙述提供定量资料,为预测未来和制定政策服务。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

计量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当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是通过对经济关系进行计量,以便在经济现象中发现数量规律的一门学科,建立于数理经济学、数理统计方法和统计材料三者之上。从其发展和产生看,分为:微观分析阶段——1930年以前,主要是对个别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的计量;宏观分析阶段——1930年以后,则是对消费、储蓄、投资、国民收入、就业以及各个部门联系模型的计量,即局部均衡分析和全部均衡分析。其分析方法一般包括4个步骤:建立模型、估算参数、验证理论、预测未来。市场需求分析、经济周期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是计量经济学实际应用的几个重要方面。计量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为解脱经济波动的被动局面制定调节政策。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

也称“经济计量学” 或 “实证经济学”,是指依据数理经济学理论,运用数理统计学工具,对实际经济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与推理的理论和方法。它是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的结合。法国数学家古诺(A.A.Coumot) 于1838年出版的 《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是最早将微积分工具运用于经济学研究的名著。虽然数量经济分析已经有三个世纪之久,但计量经济学作为一个被承认的经济学分支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1926年,挪威经济学家费里希(Ragnar Fisch)仿照生物计量学一词提出了经济计量学。从30年代以后,计量经济学在西方各国的影响迅速扩大。60多年来,经济计量学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理论方面,主要用于研究微观经济。如H.舒尔兹在消费理论与市场行为方面的研究; P.道格拉斯对边际生产力的研究; J.丁伯根在景气循环方面的研究,都为经济计量学开拓了新领域。R.费里希以统计学和经济理论为基础来测定需求弹性、边际生产力以及总体经济的稳定性,是一大贡献。40至70年代计量经济学的重点是研究宏观经济,经济计量学家致力于经济理论的模型化与数学化的研究。如T.哈威勒莫 (Hoavelmo),A.瓦尔德(Wald)将统计推断应用于计量经济学。50年代,H.泰尔 (Theil) 发表了二阶段最小二乘法。60年代以后有关分布滞后的新处理方法得以发表。由于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使用,促进了经济计量学理论与应用的发展。最近十几年来,计量经济学在理论方法的研究上有新的突破,英国学者亨德利 (D.F.Hundry) 提出了协整理论,使经济计量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经济计量学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在它的应用方面。随着电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经济计量模型由微观模型发展到宏观模型,由地区经济模型发展到国家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模型。如美国的“联结 (Link) 计划”,采用宏观经济模型,其中包括18个国家,7447个方程和3368个外生变量。经济计量学更广泛地应用于实际经济生活。各国普遍利用经济计量模型从事经济预测与经济分析,拟定经济发展计划,提出经济政策。最近10年来,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发生了一些重要的转变,主要表现如下:(1) 计量经济学方法与其他经济数学方法的结合。如把它与最优化方法结合,建立用于政策评价的经济模型; 把它与控制论、对策论方法相结合等等。(2) 计量经济学方法已从主要用于经济预测转向经济理论假设和政策假设的检验。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计量经济学的预测功能正受到人们的怀疑,因为它是以模拟历史、从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中找出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主要技术手段,对于非稳定发展的经济过程,对于缺乏规范行为理论的经济现象则显得无能为力。而与此相反,当今经济学特别注重实证研究,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只有当它成功地解释了过去,尤其是历史统计数据之后,才能为公众接受。对于政策假设也是如此。经济计量学研究经济问题,可以分为四个连续的步骤: (1)模型设定。(2)参数估计,(3)模型检验,(4)模型应用。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

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特性经济变量关系的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计量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运用、改造和发展数理统计的方法,使之成为随机经济关系测定的特殊方法。应用计量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以反映事实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用经济计量方法研究经济数学模型的实用化或探索实证经济规律。

计量经济学

又称“经济计量学”。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经济理论,并通过数学和统计学的计量方法来验证这些理论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它试图计量某一经济变量对另一变量的影响,以便预测未来发展,或对选择经济政策提出建议,使之产生预期效果。经济理论能够提供与某一经济问题有关的质的认识,而计量经济学的任务则在于对这一质的陈述提供量的内容。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可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建立模型、估算参数、验证理论以及预测未来。具体过程为:建立某一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这一经济理论;通过估算,将参数填入;通过验证,应用某些成功的准则来认可或否定处于调查中的经济理论;最后,通过预测,可以重新调整模型,并填入有关自变量的新数据,从而预测出它们对内生变量的影响。经济计量模型能否准确预测,是对这种模型所表达的理论关系的决定性检验。

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

也叫经济计量学,它以经济现象中可计量的变化作为研究对象,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依据,运用数学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实际统计资料进行计量,再加以验证,为经济理论关于经济变量之间依存的定性叙述提供定量资料,为预测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计量经济学主要包括:建立经济模型、估算参数、验证理论、预测未来和规划政策四个方面。计量经济学出现于20~30年代,美国学者穆尔的《综合经济学》奠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代表人物有挪威的弗瑞希,荷兰的丁伯根,美国的里昂惕夫等。

☚ 管理经济学   经济预测学 ☛
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

亦称经济计量学。把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结合起来,在进行实际调查或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用数学方法对客观经济现象作计量研究的经济学科。计量经济学主要通过建立模型、估算参数、验证理论、预测未来等方法,对经济现象及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描述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从而为政府部门、公司和银行等提供决策依据或参考意见。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有:挪威的弗里希(R.Frisch)、荷兰的丁伯根(J.Tinbergen)、美国的费雪(Irving Fisher) 、舒尔茨(Henry Schultz)、库普曼(T.C.Koopmans) 、里昂惕夫 (W.W.Leontief)、马夏克(J.Marschak)、挪威的哈威尔莫(T.Haavelmo)等人。

☚ 宏观经济学   乘数理论 ☛
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

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在本世纪西方经济学“数学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把数理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兼容并蓄的特点。简言之,“计量经济学”是对已成形的经济理论所进行的实证统计考核。
计量经济学可分为4个主要部分: (1) 建立某一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式,找出研究对象的有关变量。再按照经济理论关于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说法,用联立方程式完整地表述出来。(2)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从实际统计资料中估算模式的参数值,估算时一般都采用最小平方法(least square method)来求取参数的估测值。(3) 运用数理统计学关于检验统计假设的原理,验证已经估测出参数值的模式所包括的变量、变量的结合方式和结合程度,能否作为所研究对象客观情况的一个代表,也就是验证理论是否反映客观实际,以便确定是否需要加以修订。(4) 再将预计和已知的前定变量数值代入已测算出参数值的模式之中,求出下一期的预测值。通过这种预测,既可以重新调整理论模式,又可以填入有关自变量的新数据,并分析出它们对内生变量的可能影响。
计量经济学在西方的迅速发展,是最近50几年的事情。1930年12月,一些著名西方经济学者,如费雪(I.Fisher)、弗瑞希 (R.Frisch)、熊彼特 (J.Schumpeter)、舒尔兹 (H.Schultz) 等人在美国正式组建了计量经济学学会。自后,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颇受欢迎的应用经济学,有了迅速的发展。但也不能不指出,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曾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局部均衡理论及收入和就业理论中的问题。在局部均衡理论方面,有人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式来估算供求函数,预测单一市场的价格并估算成本曲线。在收入理论方面,有人曾利用这种模式预测过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需求以及货币总量需求。尽管西方经济学家试图建立有关整个经济的宏观计量模式,但至少截至目前为止尚未取得完全的成功。

☚ 数理经济学   行为科学 ☛

计量经济学/经济模型/计量经济模型/经济(与金融)数据/时间序列/横断面数据/纵列数据/个量(微观)数据与总量(宏观)数据/加总问题/非实验数据/宏观经济模型的导向/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双变量回归模型/最小二乘法/多变量回归模型/多重共线性/高斯-马尔可夫定理/线性约束回归/经典正态线性回归模型/最大似然法/置信区间/显著性水平/P值/异方差性/序列相关(自相关)/德宾-沃森检验/自回归条件异方差/动态模型/分布滞后/几何滞后/自回归分布滞后/适应性预期/部分调节/工具变量法/多项式滞后/平稳性/差分平稳/趋势平稳/单位根检验/协积(整)/谬误回归/误差纠正模型/迪基-富勒(D-F)检验/协积回归德宾-森沃检验/博克斯-詹金斯方法/自回归移动平均/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传递函数/虚拟变量/协方差分析/定性与限值性变量/线性概率模型/概率变换/概率单位分析/对数单位分析/多项对数单位模型/截取回归/截取与断尾变量/断尾回归/托宾回归/非均衡模型/向量自回归/格兰杰因果律/向量误差纠正模型/联立方程结构模型/凯恩斯收入决定模型/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递归系统/蛛网模型/外生性/单方程估计法/间接最小二乘法/二阶最小二乘法/系统估计法/似无关回归/均值非线性/方差非线性/非参数估计/蒙特卡罗方法/自助法/排列检验/广义矩法/渐进性/传统方法/一般到特殊方法/贝叶斯方法/数据窥探/设定计量经济学/利莫尔方法论/纳入模型/非纳入模型/包容性/随机游走/布朗运动/事件研究法/有效市场假说/圣路易斯模型/β系数/多因子模型/波动性/隐含波动性/冲击/久期/方差分量模型/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计量经济学杂志

☚ 期权定价模型   计量经济学 ☛

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

又称经济计量学,指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研究经济结构关系及其变动趋势的一门经济学科。它是1926年由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R.Frish)模仿生物计量学(Biometrics)提出的。
计量经济学从方法和步骤上可分为四个部分:建立模型、参数估计、模型的检验和模型的应用。建立模型即用数学语言特别是用方程式表达经济理论。参数估计是选定适当的估算办法,求出模型参数的估计值。模型的检验包括经济理论检验、统计检验、经济计量检验及预测检验。检验的目标是按一定准则来验证所建模型的可靠性。模型的应用,主要包括结构分析、经济预测和政策评价等。
计量经济学从内容侧重方面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前者侧重于对计量经济学方法本身的研究。如研究模型的识别方法、模型参数的估计方法和检验方法等。后者则侧重于运用计量经济方法来分析具体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如生产函数、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和供求函数等。
计量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但它毕竟不是理论经济学,它是以模型技术为其主要内容的经济行为理论的定量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非线性经济学与非均衡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非线性计量经济模型与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已为世人所瞩目。

☚ 计量经济学   经济模型 ☛
0000073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7: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