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訄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訄书》

《訄书》

章炳麟著。章炳麟(1896~1936),号太炎,近代著名学者、思想家,政治上最初赞成维新变法,后转为倡导反清革命,著作有《訄书》、《国故论衡》等。《訄书》为作者的学术论文集。“訄”是“迫”的意思,表明该书所论都是匡救时弊,被迫非说不可的问题。共收入论文63篇,前录2篇,附录4篇。内容涉及的学术领域很广,对中国古代各时期、各流派的学术思想、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社会风俗、民族、政治、经济、法学等都有论述。其中如第2篇论儒墨,第3篇论儒道,第4篇论儒法,第5篇论儒侠,第6篇论儒兵等,均富有新意。《儒侠》篇说:“漆雕氏之儒废,而闾里有游侠。侠者无书,不得附九流,岂惟儒家摈之,八家亦并摈之。然天下有亟事,非侠士无足属。侯之生完赵也,北郭子之白晏婴也,自决一朝,其利及朝野。且儒者之义,有过于杀身成仁者乎?儒考之用,有过于除国之大害,扦国之大患者乎?得志有夏后,不得志有比干、豢龙逢,儒者颁之,伍侠之雄也。世有大儒,固举侠士而并包之,而特其感慨奋厉,矜一节以自雄者,其称名有异于儒焉耳。大侠不世出,其次为朱家、剧孟。其次为荆轲、高渐离。其次为郭解、厚涉。昌法抵禁,儒者睨之不比人,而平津侯得以行其议。然则儒不发冢乎?诵《诗》、《书》者,不庳于捲勇者乎?夫儒有其下,侠有其上。言儒者操上,而言侠者操下,是以累寿不相遇。”见解颇有可取,同时也表明了作者投身革命,誓杀国贼的心愿。该书为作者的第一部自选集。文笔较为古奥。最早编定出版于1900年,收入论文50篇。同年增补再版。1902至1903年重新修订,内容作了大幅度增减,政治观点也由以前的赞成变法维新转变为批判维新派,宣传民主革命,主张推翻清政权。1904年曾在日本刊行,1906年再版。1914年作者改变原书的结构,分为9卷,共62篇,改名为《检论》,于1915年收入《章氏丛书》中,由上海右文社出版。建国后该书曾多次再版,其中以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所出版本最为流行。1980年以后上海人民出版社重新编辑有《章太炎全集》陆续分册出版。其中第3册于1984年出版,收入《訄书》初刻本、重订本和《检论》3种,予以校点,书前并写有长篇前言,为目前的最好版本。


古籍名著《訄书》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訄书

 哲学著作。九卷。近代章炳麟撰。初刻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撰者事迹参见“《章氏丛书》”条)
 《訄书》共五十二篇论文,内容涉及儒学、历史、政治、天论等多个领域。
 前六篇对古代文人之各家各派进行品头论足,评论其历史功过。
 第七至九篇为《公言》,作者在这里着重讲了人的认识论问题:“黄赤碧涅修广以目异,征角清商叫啸喁于以耳异,酢甘辛咸苦涩隽永百旨以口异,芳芯腐臭腥蝼膻朽以鼻异,温寒熙湿平棘坚疏枯泽以肌骨异,是以人类为公者也。”这是说,事物的属性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人们的各种感觉只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要是人的感觉器官无疾病,则他们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就是相同的,不论是味觉、听觉、嗅觉、触觉毫不例外。作者认为,要想得出事物的普遍的抽象的概念,就须进行推理。推理必须使自己的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相接触,以此为基础,再由个别到一般,由直观到抽象地进行推理,才能够得出事物的普遍概念。作者还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而人的感官之功能却是相当有限的。许多事物只用感官是觉察不出它的存在的,只有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够识别它:“以目之眚者,视火而有青炎,因是以为火之色不恒,其悖矣。取岐光之譬流离,蔽遮之白日,而白者为七色。非譬流离之成也,日色固有七,不岐光则不见也。火之有青炎,火者实射之,不眚目则亦不可见也。烛灺钧冶之上,七色而外,有幻火变火,可以熔金铁,而人目不能见。”
 第十篇为《天论》。表达了自己对“天、地、气”等论说的认识,其中有:“下民之见苍苍者何也?恒星皆日,日皆有地,地皆有蒙气。自蒙气中识物,溟涬若氛云之薄,积京垓之地蒙气坌萃鱼鳞杂沓而望之,若苍苍矣。在地曰气,仰瞻则曰天,犹之云与雨也。”从中可看出,作者认为,天就是气,特指大气层以内。气来源于地球,因而气是不会产生万物的。作者在文中还否定上帝的存在,世界万物由恒星产生,人的祸福与天体中的恒星没有直接联系。如篇末说:“然则物生于日,而其为祸福则日勿与焉,若夫天与帝则未尝有矣。六经之言天道,犹得数冥合也,言帝之临下与其所耆恶,犹民志所喜怒也,言精爽之在天,犹散布于大气也。故曰知禘之说者其于天下也若视诸掌。”
 第十一篇论人类的产生和人种问题。如篇首说:“赭石赤铜箸乎山,莙凛浮乎江湖,鱼浮乎薮泽,果然、玃狙攀援乎大陵之麓,求明昭苏而渐为生人。人之始,皆一尺之鳞也。”这里“莙藻”为一种水生生物;“果然”、“玃徂”为猿类。作者依自然科学的成果,认为人类是由无机界、有机界、水生生物、猿类逐渐变来的。
 第十二篇论述人口增长现象。第十三篇为《原变》,论述自然界的进化和退化问题。作者在篇首说:“人谓紫脱华于冰层,其草最灵。紫脱非最灵也,其能寒过于款冬已,鼠游于火,忍热甚也;海有象马,嘘吸善也。物苟有志强力以与天地竞,此古今万物之所以变也。”这说明紫脱这种苔藓植物并没有什么灵气,只不过是耐寒能力强一点罢了,就象老鼠的耐热性、海象和海马能在水下呼吸一样,是一种习性而已。作者在文章里还解释了动物的某些退化现象问题。他说:“鱼虾皆瞽,非素无目也,至此无所用其目焉;鲸有足而不以厹,𦍩有角不以触,马爵有翼而不以飞,三体勿能用,久之则将失其三体。”这正说明了动物的“用进废退”原则。作者还认为,如果人的大脑不经常使用,则人也会退化的,以至退化到猿类。即“故知人之怠用其智力者,萎废而为豦蜼。”
 第十七、十八两篇用科学方法解释鬼神现象:“人死而为枯格,其血之转邻或为茅搜,其炭其盐或流于卉木,其铁在矿,其肌肉或为虫蛾蛰豸。”又如:“不借物而知谓之鬼神”,“借于物而知谓之圣人”。第十九卷论述“平等”口号及其延革。第三十五卷《商鞅》论述“法制”,认为“法家”实际上就是西方人所说的“政治家”。第三十八卷《刑官》和第三十九卷《定律》等阐述“民主”观念。第四十四卷论述农业的重要性:“租税出于谷,谷出于力耕,力耕出于重农,是为知本。”
 该书文笔古奥,索解较难。内容上涉及的学术领域也很广泛。在哲学方面,他批判传统旧学,反对宗教神学,阐述进化论思想,吸取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重新解释传统的认识论命题,强调感觉对外界的依赖作用等。
 该书最早编定并以木刻出版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初,收入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著者已发表和未发表的论文五十篇,后又增加两篇。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著者重定此书,增加了光绪二十六年以来所写的文章,收入论文六十三篇。前录二篇,附录四篇。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日本东京翔鸾社刊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再版。民国三年(1914年)著者对重订本又作了增册,辟为九卷,更名为《检论》,于民国四年(1915年)收入《章氏丛书》,由上海古文社出版。一九四九年后,《訄书》多次再版,以一九五八年三月古典文学出版社的本子较为流行。

訄书

书名。近代章炳麟著。为戊戌变法前后所写论文的结集。初刊于1899年,共五十篇,另补佚二篇。1902年增订,删去了含有改良主义思想的篇幅,增加了宣传反清革命的文章,共六十三篇,另“前录”二篇。于1904年在日本东京铅印出版。书中反映了作者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政治观点和唯物主义思想。《刑官》、《定律》等篇,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观念;《明农》、《定版籍》等篇,提出了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即土地问题;《原教》、《无神论》、《订孔》、《学变》等篇,批判传统旧学,反对宗教神学,阐述进化论思想。1914年又作了修订,删除了原先一些具有革命内容和唯物主义思想的篇章,更名《检论》出版。另有1958年中华书局、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本。

訄书

近代章炳麟著。为戊戌变法前后所写论文的结集。初刊于1899年,共50篇,另补佚2篇。1902年增订,删去了含有改良主义思想的篇幅,增加了宣传反清革命的文章,共63篇,另“前录”2篇。于1904年在日本东京铅印出版。书中反映了作者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政治观点和唯物主义思想。《刑官》、《定律》等篇,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观念;《明农》、《定版籍》等篇,提出了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即土地问题;《原教》、《无神论》、《订孔》、《学变》等篇,批判传统旧学,反对宗教神学,阐述进化论思想。1914年又作了修订,删除了原先一些具有革命内容和唯物主义思想的篇章,更名《检论》出版。另有1958年中华书局、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本。

訄书

中国近代章太炎著作。訄为迫意,作者自译为“述鞠迫言”,即迫不急待地说出些求索之得。先后有三种结集本,即初刻本、重订本、《检论》。前后思想有变化,《检论》变化更大。初刻本编定于1900年,正文50篇,包括一组先秦学术史论、一组哲学论文、一组以“反满”为中心的民族论以及一组论述社会变革的论文。其中《平等难》、《族制》、《喻侈靡》、《明群》、《明独》和《独圣上下》诸篇反映了作者的伦理思想。在《平等难》中认为,平等之说必“去君臣、绝父子、齐男女”的观点是不科学的、错误的,要求保持一定尊卑之序,反映了对平等的模糊认识。在《明群》中认为,“君者,群也,知其群,则万物以是资始”,为了“合群明分”,必须有君主,反映了对封建专制主义认识肤浅。在《明独》中认为,“独”和“群”的关系一方面是“大独必群,不群非独”,另一方面又“群必以独成”、 “大独,人群之母”,强调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在《族制》提出“性犹竹箭也,括而羽之,镞而弦之,则学也”,承认后天学习在人性形成中有重要作用。在《喻侈靡》中反对封建禁欲主义,提出“兴时化者,莫善于多侈靡”,不加分析地肯定“侈靡”促进物质文明发展。在《独圣》中认为,“恣其爱,则为栻痏(殴伤);而制其爱,则为善之长”,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制欲的合理性。

訄书

179 訄书

近代章炳麟著,为戊戌变法前后所写论文的自选集。訄,以言相迫也。以《訄书》为书名,表达作者对甲午战争后民族危亡的激愤之情。初刊本出于1897年,共50篇,另有补佚二篇。1902年,作者因初刊本“意多不称”,重新修订,删去带有改良主义思想的篇章,增补宣传反清革命的文章,编为63篇,另有 “前录”二篇。这一刊本较集中反映作者早期民主主义的政治观点和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发挥了宣传革命的积极作用。在1906—1910年间,作者又作了第二次修订。辛亥革命失败后,作者思想发生逆转,而趋于倒退、保守。1914年,再次修订《訄书》,删去一些具有革命内容和唯物主义思想的文章,更名为 《检论》 出版。《訄书》的编辑和多次修订,反映作者思想和政治态度的变化概况。《訄书》有1958年中华书局本等,现收入198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之 《章太炎全集》。

☚ 仁学   新青年 ☛
訄书

訄书

清末哲学论集。清末章炳麟著。章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早年师事著名经学大师俞樾。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逐渐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并加入同盟会,任《民报》编辑,宣传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后,思想日趋保守。此书是章太炎早期的著作。“訄”是以言相迫之意,表示作者对甲午战争后民族危亡情势的激愤的心情。最早编定出版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初,把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来所撰论文五十篇编集而成,同年再版增补二篇。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对初刻版本加以修订,编为六十三篇,另“前录”两篇,“附录”四篇,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在日本东京铅印出版。1914年又改变分篇不分卷结构,辟成九卷,更名为《检论》出版。
《訄书》吸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近代科学和进化论思想,试图探讨宇宙的起源。认为“惟天未尝有,故无之为字,从天诎之以指事。天萃于气,气生于地,地生于日”,“恒星皆日”。并认为恒星是自己产生的,从而否定了“天”和“上帝”的存在,说:“日无所自出,何必曰上帝”,“然则物生于日,而其为祸福则日无与焉,若夫天与上帝则未尝有矣”。是由无数星系构成的,所谓的天就是环绕地球的大气层,地球周围的大气,看上去如苍苍的颜色。“恒星皆日,日皆有色,地皆有蒙气。自蒙气中视物,溟涬若氛云之薄积。京垓之地,蒙气坌萃,鱼鳞杂沓,而望之若苍苍矣。”由此否定古代天论中的主宰之天。
《訄书》应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一切生物的形成和发展,反对宗教神学的比附之说。认为一切生物性能的不同及其变化,都是在自然环境竞争中求得生存的一种本能,说:“人谓紫脱华于冰层,其草最灵。紫脱非最灵也,其能寒过于款冬已。鼠游于火,忍热甚也;海有象马,嘘吸善也。物苛有志强力以与天地竞,此古今万物之所以变。”并认为“变至于人”,人类本身也是从这种变而来的。还描述了人类从无机界到有机界的进化过程,认为从无机界进化到人,主要经历了无机界、藻类、鱼、猿猴等几个阶段。并以拉马克“用进废退”的思想来解释某些动物器官的退化,因而认为人的智力要经常使用,否则也会退化,说:“故知人之怠用其智力者,萎废而为豦蜼,人迫之使入于幽谷,夭阏天明,令其官骸不得用其智力者,亦萎废而为豦蜼。”要求人们开动脑筋,注视民族危机,不要弃智力于无用之地。
《訄书》认为认识的源泉和对象是客观世界,认识的产生是感官和外界事物接触的结果。说:“黄赤碧涅修广以目异,徵角清商叫啸吁于以耳异,酢辛咸甘苦涩隽永百旨以口异,芳苾腐臭腥蝼膻朽以鼻异,温寒熙湿平棘坚疏枯泽以肌骨异,是以人类为公者也。”并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指出人的感觉是有局限的,“七色而外,有幻火、变火,可以熔金铁,而人目不能见。不见其光,而不得谓之无色”。因而不能用感觉器官的局限性来否定感觉对象的客观性。认为宇宙是无限大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能局限于感觉经验上,还必须进行判断、推理的理性活动,主张“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要重视归纳法,讲究法度概念,注重考查验证。
《訄书》对颜元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给予很高的评价。说:“更事久,用物多,而魂魄强,兵农水火钱谷工虞,无不闲习。辅世则大小可用,不用而气志亦日以奘驵,安用冥求哉。”“自荀卿而后,颜氏则可谓大儒矣。”但同时又批评颜氏轻视理论思维,反对读书明理,说:“独恨其学在物,物物习之,而概念抽象之用少。”并根据当时形势,提出“恃革命以开民智”的著名论断,认为人民的革命智慧,只有靠现实的革命斗争来产生和发展,如果“怠用其智力”就会退化和淘汰。这是对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认识论问题争论的精辟见解。
《訄书》重视西方的近代哲学、中国的玄学和理学以至佛学传统。说:“观今西方之哲学,不齑万佛,为当年效用,和以天倪,上酌其言,而民亦沐浴膏泽。虽玄言理学,至于浮屠,未其无云补也。”吸收改造了朴素唯物主义、进化论等学说,对天命论、有神论进行了批评。对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产生过积极影响,但也存在着如肯定谶纬迷信、宗教预言的作用等理论上的局限性。
另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排印本,1958年中华书局本,195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本。

☚ 革命军   菌说 ☛

訄书

章炳麟著。以言相近之意,表示作者对民族危亡的激愤之情。光绪二十八年初刊五十篇,补佚两篇;光绪三十年本增至六十三篇;光绪三十二年又加修订;晚年曾作删节,以《检论》书名出版。其中光绪三十年本批判改良观念,倡导民主革命,提出土地问题,阐述进化思想,对中国传统认识论命题作重新阐释,反对宗教神学观念。在当时影响极大。另有1958年中华书局本和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本。

訄书

书名,清末章炳麟著。为作者最早刊行的论文集。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冬在苏州交付刻版,次年夏(7月)出版发行。全书线装一册,共收文五十篇,另有补佚二篇。二十八年增订再版,删去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改良的文章十三篇,增加宣传反清革命的文章二十四篇,共六十三篇。另有“前录”( 《客帝匡缪》、《分镇匡缪》)二篇。三十年重印于日本。1914年再经修订出版,更名《检讨》。本书概括了章炳麟早年的政治社会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