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言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说明的方面

说明的方面

说明原委:说委
说明意思:言意
对某事物特征概念简要地说明:定义 界说
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的说明:假说
向尊上说明情况:禀明
尽量地说明自己很清白:洗清卖白

☚ 说明   说理 ☛
言意

言意yanyi

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语言与文学内容之关系的概念。这是历史悠深的一种认识。《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意指以言来呈现意。二者是统一的。但《周易》却有相反的看法:“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上》)这就是说,由于书不能尽人之言,言又不能尽人之意,圣人不得不依靠建立某种形象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庄子·天道》亦云:“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所贵之;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也都含有“言不尽意”的意思。可见,在先秦时代,言意关系就有不尽相同的认识。
魏晋之交,王弼与欧阳建就言意关系展开了争论。王弼强调意的重要性,主张“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周易略例·明象》)欧阳建著《言尽意论》,强调言的重要性:“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这两种观点各自强调言意的一个方面,均有其合理性。但在实际上,言意是不可分的。即使作为纯粹的心理过程,无言之意亦不可能存在。但言意关系十分复杂,即使现代心理学也并未搞清楚二者关系。
中国古人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言意关系之说,对后世文论影响极大。唐宋以后,“得意忘言”“不落言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观点,表现出重意轻言的倾向。

☚ 形神   通变 ☛
0001846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02:20